
一个海归的失落与彷徨
一一心理咨询师手记(12)
作者 曹立萍
朗诵 红雨橙
来访者:欣然(化名),男,30岁,回国留学生
咨询师:曹立萍
欣然是最近才从欧洲回国的留学生,他在国外求学多年。辗转于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他,学习过美术、文艺和管理,却没有拿到一个国内认可的文凭。
回国后本想大展拳脚,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他所学的东西回国似乎都用不上,公司上下的人对他很不以为然,甚至根本就看他不起。他感到从里到外都不适应,内心一直有一种失落和彷徨的感觉在折磨着他,最近越来越紧张、焦虑,常常失眠、头痛,胃也经常会疼。因此,欣然很着急地打电话问我他可不可以请我做他的心理顾问。
我问他是怎么知道我的。他说:我在网上查到你的。看了很多网站,虽然你的网站不怎么样,但是我感觉有实际内容,不那么虚,最后确定来找你。本来我表哥要给我介绍他在国外的心理医生,但是我觉得还是找国内的好,本土的中国人比较好沟通。看过你的个人资料了,我愿意相信你。不知你怎样收费?我告诉他收费的标准后,他说他想先做三个月试试看。我说先预约一次见面吧,看你的情况,需不需要三个月再说。
他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了一点到达咨询室。刚进来一会,就有电话,他说是朋友打来的,他用英语讲了一通,说是正“meetmydoctor”。(会见心理医生)然后就挂断了电话。顺便告诉我他的朋友是英国人,在中国定居了,他喜欢中国。我笑着点头。
接下来我们才开始正式的访谈。欣然拿出一张纸,上面有事先写好的关于他的一些问题,他说是怕临时忘记说漏了,就先写了一个会谈提纲。他边把那张A4的复印纸递给我,边说:我觉得我有很多心理障碍,特别是回国后这几个月来,觉得没有安全感,有很多事情想做而没有力量去做,也没有恒心去做,感觉找不到自我。表面看起来,我与人交往都正常,其实,我不相信人,不相信任何人,对谁都保持心理距离,自闭,不跟人说真话。我没有知心朋友,没有自信,感觉没有希望,内心很压抑,影响到我回国的发展。我几乎就没有信心再在国内呆下去,又产生了想出去的念头。但是,现在我不可能再出去了,父母都老了,我得回来照顾他们,我不能再出去“流浪”了。
我注意到他的措辞,他把出国称为“流浪”。他又说了自己在工作方面的困难: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想搞自己喜欢的艺术,又担心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收入高的工作比如做营销,又不是自己喜欢的,做企业领导,我的能力和经验都不足,最主要的是我缺乏信心。即使在国外留学十年,我仍然很自卑,心里很阴暗,觉得别人都会看不起我。我没有希望,没有前途。这些都与我童年的经历和家庭有关。我看了一下那张纸上写的与他口述的没有太多差别。他要求我为他做一次催眠,说自己需要放松一下,也好把积压在心里的东西倒出来。我说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催眠的,要看你的感受性适不适合。
我感觉他其实是有很强的自我防御心理,而且过于紧张,不知能否催眠。经过催眠感受性测试后,他的暗示性还是很强的。我同意给他做催眠。在浅催眠状态下,欣然逐渐放松了紧绷的身体,开始述说他的童年,以及出国前的种种痛苦的创伤经历,他说自己出于家庭的原因,十几岁就开始了留学生涯,别人都觉得出国像是上天堂一样的好事,而自己却是出于无奈,因为父母忙于做生意,自己在家无人照顾。说得声泪俱下,整整说了一小时。在催眠中我为他处理了一部分负性情绪。醒来后,情绪有所缓解。此时的他仍没忘记提醒我要为他保密。我向他保证,不会有第二个人从我口里知道他以前的经历。所以,在此我也把他所讲述的内容略去不写。第一次咨询结束后,他要求再接着做三个月的咨询。我也感觉他的问题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解决,同意为他做一个疗程。第二次咨询是一周以后。这次没有催眠他也能很放松自然地讲述了。他确实积压了太多的负性情绪,十几年的心理负担,从来没向人吐露过,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沉重!以后连续三次的咨询基本上都是在陈述继往埋藏在心里的负性事件,边陈述边处理。第五次咨询以后,负性情绪清理得差不多了,仿佛放下了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包袱,他的心情明显地好起来,说话也变得调皮了,还会和我开玩笑说笑话了。我也感觉心里轻松了些。处理了过去积压的负性情绪障碍后,他不再有那样强的自卑感,不再认为过去的阴影会影响到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随着他的焦虑和担忧消除,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以后的咨询内容开始转变,时间由过去时回到了现在时。我们开始讨论他目前面临的问题带给他的新困扰。他又提出要做职业心理测试。于是做了一份气质类型问卷和一份职业适应性测验。测试结果最适合他的职业与他自己理想的职业甚至于与她正在从事的工作基本都是吻合的。
那么他的新近的困扰是如何来的呢?回国后失落了什么?又为何彷徨不安?
他说出了自己面临的困境:主要是自己刚回国对国内市场不是太了解,提出的方案不切合实际,总是被否决。感到自尊心与自信心都受到很大的打击。在个性方面,自己又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我喜欢别人围着自己转的感觉,而现在似乎被冷落的时候多。在国外学习多年,回来什么都做不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未来,感到前途渺茫。公司安排我负责营销部的工作,我不太喜欢。很想辞职去做一个专门的艺术家,却又没有勇气面对艺术在经济方面的困境。也许是从小的不幸养成了我软弱、胆小,患得患失,我做什么事都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迷茫得很。
我一再地问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他说自己理想的目标是做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把艺术作为业余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
这个想法有现实的可能性吗?我问他。
不是不可行,我就是觉得困难太大。我离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距离太远了。确切地说,是成功离我太远了。
你现在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吗?我问。
是。
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成功呢?
成功者挥洒自如,说一不二,指挥若定。而不是像我现在这样,忙得焦头烂额,还做不好一件事。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失败。我还特别担心别人看不起我,有时就担心人家议论我,说我的文凭是买来的,是一张废纸。
你们公司谁是成功的管理者?
我们老总呀。
那你不妨去问他一下,他由不成功到成功经历了多长时间。
你的意思是说,我的时间还不到?他反问我。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凡事都有个自然发展的规律,瓜熟了,蒂才落。你刚回国对国内的情况不十分了解,提出的方案不可行,是很正常的事嘛,想让自己的方案得到认可,你就应该先去做调查。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你才有发言权,做的方案才切合实际。切合实际的方案就通得过,通得过你就成功了。你看,成功对你而言,其实也不难,难的是你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你没有认识到国内的实际情况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你在国外学的理论与国内的实际无法接轨。
哎呀,你说的太对了。说到我的症结了。
他一下兴奋起来。接下来,我和他一同商讨了一套新的工作方案。并建议他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工作一定要联系实际,多做市场调查,多收集市场信息以及本公司的信息反馈,切忌空想,并且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一个疗程的咨询结束。他的状态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此时的他,已经是信心十足,感觉不到他还有一点点的失落与彷徨,也看不到脸上还有三个月前那样焦虑、伤感的神情。
咨询后记
本案中,来访者在童年曾经受到过很大的精神创伤,个性脆弱、胆小、封闭、自卑,自尊心极强。出国留学回来,很想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因急于求成遭遇挫折后便丧失信心。感到既失落、迷茫又委屈,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童年遭遇的不幸在心理上留下的阴影。咨询师帮助他认识到童年的负性生活事件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其性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童年的心理阴影的确会妨碍他正常健康的心性发展,但不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因为他现在还年轻,还有机会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调整个性,消除个性中自卑、封闭、怯懦的那一部分,逐渐完善和发展个性,培养自信、坚强、勇敢,乐观、豁达的性格,完全可以创造更加完美幸福的人生。
作者 曹立萍

作者简介 曹立萍,笔名谷雨、池中一萍。云南财贸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毕业,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私人心理顾问。2001年参加云南省首届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2002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至今。曾受聘于原昆明陆军学院昆陆医院心理精神科心理咨询室主任咨询师;2008年都市时报“心理访谈”栏目特邀心理专家、生活新报心理健康栏目主编。2010年出版12万字心理咨询案例著作《心理咨询师手记》。2015年自创“自体反馈心理调适法”并在全国心理干预大会上做论文报告。心理咨询个案达10000小时以上。数十篇心理健康论文及科普文章散见于国内报刊杂志。
现为云南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东华分会会长,云南凡美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创办人,云南博亚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都市头条“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主编。


本期编辑 永乐
原创作者 曹立萍
主播 红雨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