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南坑的缘分,是从2021年国庆节开始的。
之前,南坑于我好似陌生的“远方”。仿佛听闻“南坑鹅肉好吃”一说,也许曾和同学到农家乐吃过一回?记忆很不真切。至于南坑的历史、山水、风景及其它,真是“两眼一抹黑”。

去年国庆节前有幸加入“阳光明媚拍客群”。第一个采风活动便是抵达,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江西秀美村庄、省级森林公园的兆佳村境内。观光三面环山、莺飞蝶舞、风景如画的老鹰谷。优秀的拍客们把资深女群员与山水风景拍成美片,堂而皇之登上南坑镇老鹰谷的旅游宣传画册。所谓的“彼此成就”便是如此吧?!

傩文化于我是一片陌生的领地。第一次听说“车湘”,这个古老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何为“车湘”?
据说唐天佑元年,吉州车水桥的黎元君携家迁徙此地垦荒落户,想着自己从车水桥一路奔波,终于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湘水之源,故取名“车湘”。

车湘的傩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源自西周,首建于唐末,兴于宋明清,旺于当代。南坑镇南坑村车湘的傩文化基地内涵丰富:傩庙、傩仪、傩舞、傩面具、傩医、傩药,五宝俱全。
自1990年以来,接待过法国郭安博物馆馆长班巴诺、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领导和各级媒体、大学、团体等上百次的参观和采访。
2010年,车湘傩舞入选江西省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车湘神庙被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授予第一批“中国萍乡重点傩庙”。

带着对车湘傩文化初始的神秘,与采风队伍来到有着千年古窑的窑下村。窑下村是南坑瓷的发祥地。听说有“先有窑下,后有饶州{即景德镇}”之美誉。揣着疑问与好奇的我,在窑下村委会的一间成列室,目睹了玻璃柜中浸润了历史风雨的那些陶瓷碎片。走出窑下村委会,午后耀眼的秋阳伴着一丝燥热洒在身上,环顾四周的破旧与零乱,一种莫名的疲倦与失望袭上心头。
然而,时隔半年之久—2022年4月,再次来到窑下村采风,参观打造后的千年古窑新貌,从前那个房子旧、环境差、道路窄---的窑下村,代之以新建的研学基地、宽阔平整的广场、“窑下陶源,灵韵千年”红色字体,在青山绿水白瓷的映衬下,在春阳里格外夺目。窑文化研学中心建筑独具特色。羲之河,河水清澈,潺潺流淌,河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游人如织。
依然是那些始于土,成于火,受污不侵其洁,经火不变其形,入土千年不朽不锈的瓷器,哪怕它经过了岁月的沧桑已成碎片,此刻,在我的心里,依然有土的芬芳,水的灵秀,玉的圣洁。
不是所有泥土都能烧制成瓷。而窑下的泥土在炉火高温中羽化自己,熔炼成陶瓷,让人们另眼相看。这是一片多么神奇的土地。

当我再次来到南坑,是2021年立冬日。与十几位文友撑着雨伞,绕着一条潺潺溪水,走过小桥流水人家,在南坑镇文联聂会长及本土年长者的引领与讲解下,聆听、想象着如今几乎完全消失的南坑镇古街。但南坑的另一张名片:一座历经五十多年,依然完好屹立的“天桥”——大渡槽,凌空飞驾老街之上。那是南坑游子不论飘在何处,永远耸立于心中的地标式建筑,永远无法忘怀的乡愁吧?!

而萍村水库——明月湖,几乎是萍乡人无不知晓的夏季避暑胜地。
那一年,乘飞机、坐汽车,山一程、水一程,抵达天山天池脚下。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这就是天池?怎么好像萍乡的明月湖。”
走过千山万水,阅无数风景。原来南坑明月湖的美丽早已深深烙在了萍乡人的心中。明月湖就是萍乡的“天池”。

2022年国庆前夕,第六次来到南坑采风。在走过南坑村、兆佳村、窑下村、妙泉村、坪村后,又走进红色土地之村庒——乾村。
这次活动有朱德特型演员段东生、南坑文联、市县摄影协会、阳光明媚拍客群、各旅行社代表、南坑各学校代表参加。

在为祖国庆生的日子,乾村太坪山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与革命烈士纪念塔双双竣工落成,可喜可贺。
乾村苏维埃政府于1929年成立后,革命工作迅速发展,队伍日益壮大。期间,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多次惨无人道的清剿。先后有16位同志惨遭杀害。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曲千古传颂的英雄赞歌。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乾村苏维埃政府的革命事迹只是一朵小浪花,正是这样无数朵小浪花汇聚成势不可挡的中国革命历史洪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建立富强、文明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

缅怀历史,追思先烈。英名昭日月,浩气贯乾坤。
是一种怎样的缘分,在一年之中,六次走进南坑?俗话说:亲戚不走不亲。正是一次又一次的采风活动,让我对从前陌生的南坑有了一种好似故乡的情愫。南坑有着厚重的历史、红色的土地、山水美景、更有着奋发向上、热情好客、智慧勤劳的人民。相信:人杰地灵的南坑,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2022.9.30
图片来自冰雨、船长等摄影师

作者简介
张桂萍,女,副教授。六0后。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安源区作协、萍乡市作协会员。爱好写作,舞蹈,朗诵。著有散文集《生命是一种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