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水里成长
一支准备长期驻扎的部队要有营房,我们来到部队前两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自已动手盖营房。全团一千多号人全部参加基建。因此,我们这些小兵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民工。
一幢营房,从挖地基开始,先把高低不平的房基地刨平。山区的土地,全是石块和粘土的混合结构,十分坚硬,往往一镐下去,虎口震得发麻,但连一个小洞都没有凿出来。还有那些散落的大石块,要搬出去,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搬运,有时一天下来,抬石头的肩膀被竹杠压紫了,就悄悄地用纱布垫上,第二天接着抬。地基整平了,就要挖墙基,要挖很深的槽,然后下基石。墙基打好后,就在民工师傅的指导下拉线、砌墙。如此一道一道工序做下去,我们就不停变换工种,从重体力的民工到砌墙的瓦工再到装订房檐的木工再到泥墙沟缝的装修工,直到把一幢房子盖好了,再转到下一个地基,重复上一个程序………。
连续盖了两年的房子,直到第三年,我们才开始接触装备,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军旅生涯。其时,我的岗位是坦克二炮手。
二炮手是坦克兵的一个战斗岗位。每辆坦克有四个乘员,分别是车长、驾驶员、一炮手、二炮手。二炮手实际上就是炮弹装填手,同时负责坦克并列机枪的射击保障,并负责高射机枪的对空射击。
实际上,对二炮手技能的训练,我们在盖营房的间隙从未停止。早上出操后,二炮手都会去装弹练习架去练装炮弹,中午下工地后,我们都会利用吃饭前的间隙进行并列机枪分解结合训练,晚上下工地后,则进行高射机枪的分解结合训练。
这些训练占去了大部分工余时间,星期天则用于搞生产,种菜,挑水,挑粪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公共事务,大家都抢着干,如打扫卫生,为炊事班挑水等。
炊事班的门前摆着两只大水缸。
连队的生活用水全部要到山沟里挑。挑一担水,要上下爬几十级台阶,来回一里多路。为了表现,我经常半夜起床,为炊事班挑水,在湿滑的石阶上担着一百多斤的水桶努力攀登,直到把大水缸注满。
炊事班班长姓吴,江苏栗阳人,人长得憨厚。因为连队的生活用水全靠战士们义务从山沟里挑上来,吴班长也就有了一项特殊任务,就是记录那些为炊事班义务挑水的人,然后交给每天的值班排长在队列前表扬。
吴班长心细,无论是午休还是夜里,只要听到水桶碰磕水缸缸沿然后传来哗哗的水响,他就会立马从床上跳下来,跑到大水缸跟前,看清楚挑水人的面目,然后和你打声招呼,道声辛苦,就转身离去。挑水的人就会冲着他的背影喊一声:"班长好!",然后担起两只空桶继续向山沟方向摸过去。 因了吴班长的尽职,挑水这项重活,炊事班的弟兄们很少轮得上。
我利用一切时间钻研《坦克武器教程》,对水陆坦克装备的主炮、高射机枪、并列机枪等武器的结构、性能以及常见故障排除等基础知识几乎是烂熟于心。比如对并列机枪分解结合,我是连队二炮手中速度最快的,最好的记录是十一秒。就是把一挺摆在训练台上的重机枪拆解后再组装好,完成击发的全部用时。所谓人和武器的结合,就是这个概念。80年底,团里开展技能比武,我在全团一百多名二炮手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立了三等功,平生第一次尝到了艰苦付出后的甜蜜。
青春就在这样繁复而艰苦的努力中向未知延伸。
那段时间,我还担任连队文化教员和墙报、黑板报宣传员,这些工作都是利用午休和晚上熄灯后的时间去默默完成,没有人教你怎么做,但我知道自己应当做,必须做。
后来,我考上了南京军区干部教导队,毕业后担任了排长、副指导员;后来又考上了装甲兵指挥学院,毕业后担任了连队指导员,团宣传股股长等职务。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