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质疑二分说
文/朱双顶
世上无影却兆祥,人间有冠方称后。
宁可涅槃向死生,亦要浴火祛怨仇。
一一题记
传说西方有一种不死鸟,为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到五百年,它就背负起积淀于世俗中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自身的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祥和与幸福的重生。说是这对神鸟来自于天方国,雄称凤,雌为凰,满五百年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从此鲜美异常,不再死。
郭沫若先生早年为“五四”运动所震撼,被当时的狂飙突进的时代风云所激,有感于此,激情荡漾不能自已,借此神话传说,创作了长篇现代诗《凤凰涅槃》,为时代讴歌,热情地颂赞历史转型、祖国新生、民族觉醒的“五四”风云。他要去葬送一个旧世界,“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火光熊熊了。香气蓬蓬了。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更要创造迎接一个崭新的惊叹世界,“身外的一切!身内的一切!一切的一切,请了!请了……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自此“凤凰涅槃”便有了一种不屈不挠向死而生的顽强精神,一种勇敢奋斗意志坚强的象征蕴意,更有了用来比喻一个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人世的磨难洗礼后,获得了重生般的改变,变得更加人格坚强、精神独立、活法漂亮的文化内涵。
凤凰涅槃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引起了当代国画大师、祖籍为湖南凤凰县城的黄永玉的极大兴趣,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探得一个究竟,获得一个文字根据。于是他查阅了各类辞典,竟然一无所得,再咨询有关宗教界与学术机构学者人士,还是不得其解,最后想起了大学问家钱钟书,果然寻得了答案。钱先生在电话中告诉他:“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去哪里找去?不过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烈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果如钱先生所说,他一下找到了,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凤凰涅槃重生故事虽来源于西方神话传说,但凤凰这种神鸟却为中国古代所有。它是中国古代的十大神鸟之一,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也写成“凤皇”,也称丹鸟、火鸟等。它常用来象征祥瑞,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仅有关凤凰的成语就洋洋大观:吉祥之兆,凤凰来仪;天下太平,凤引九雏;贤人出现,凤鸣麟出;圣贤教化,凤仪兽舞;万邦来朝,百鸟朝凤;政教和协,梧凤之鸣;富贵吉祥,龙凤呈祥;稀有难得,凤毛麟角;夫妻和睦,凤凰于飞;感情融洽,凤协鸾和;良缘佳偶,乘龙配凤;美好姻缘,跨凤乘鸾;男女交欢,颠鸾倒凤;仪表英俊,凤表龙甲;器宇轩昂,凤叹虎视;才华超逸,龙跃凤鸣;神采非凡,龙章凤姿;后继有人,凤毛济美;颖异俊秀,麟子凤雏;品德出众,朝阳鸣凤;书法精彩,龙飞凤舞;精美刺绣,描龙绣凤;歌声美妙,凤吟鸾吹;声音优美,凤鸣鹤唳;笙箫之乐,凤管鸾笙;美味佳肴,麟肝凤髓;珍奇菜肴,烹龙炮凤;珍贵之物,凤毛龙甲;如此等等,褒奖之词,应有尽有,叹为观止。就连贬词,也不缺乏:巴结投靠,攀龙附凤;子不如父,鸡不及凤;才不施展,凤凰在笯;精神失常,凤狂龙躁;如此等等,也不缺位,更有“凤凰落毛不如鸡”惋惜之叹。
可以说凤凰元素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在诗词歌赋里,也是比比皆是:战国屈原《远游》中的“凤凰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汉司马相如《凤求凰》中的“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以及《上林斌》中的“捎凤凰”;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中的“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等等,之后更是多如牛毛,举不胜举。可见凤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之广。

那么,凤凰之鸟是否存在呢?答案是否定的。但以我的浅见,却认为有着存疑的地方。以为,现时形象的凤凰已不存在,已是象征意义上的凤凰。因为此凤凰已被神化成一种集鸟兽而成的一种神鸟。也因此更多地被赋于了文化的象征元素,成了皇后的代称。但这只是秦汉之后的事,是在龙为帝之后,才有了凤为后,应在汉高祖刘邦之后,因为《史记》中有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之说,刘邦则是赤帝之子,仅是蛇的化身,此时帝王还未转化为龙。这之后,做了皇帝的人,打着天授神权之旗号,把自己装扮成真龙天子,于是才有了龙成为帝王的象证,帝后妃嫔们自然不甘落后,开始称凤比凤了,凤凰的形象自此逐渐雌雄合体,整体“雌”化了,于是就有了皇后头上的凤冠凤钗等。
我对凤凰鸟不存在的存疑,主要是源于对凤凰鸟的史料佐证的不同见解。有以下两点:
一是古代有一种鸟叫“凤凰”,有合理存在的方面,只是今人在“凤凰”被神化后无法对应。据对商代甲骨文所破译,有“呼鸣网雉,获凤”与“归生凤于王” 记载,说明商朝时人们不仅眼见到凤凰,甚至活捉过,并将活的献给了王。晋书《拾遗记》中也记载了周昭王以青凤的羽毛制皮裘之事,似乎有凤凰虽稀少,但确实存在。汉书《大戴礼•易本命》上也说:“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与“凤鸣岐山,兴周八百年”。“风翔”由此成为一个吉祥之名而存在。晋郭璞为《尔雅•释鸟》作注说凤凰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于是有人猜测,凤凰可能是先秦以前存在的一种大型鸟类,因为本来就稀少,加上“生羽值千金”的需求,让这种鸟逐渐灭绝,最后被神化的凤凰所取代。
《山海经》记有:“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文,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是有名有出处有色形,似乎不是空穴来风,有一参照对象的鸟。《山海经》虽为战国至汉初作品,但却是对上古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思想活动的文化记录与想像,它勾勒出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可以说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已被现代考证不断所证实,有着源头的史料之价值,有一定的可信度。从这可不可以说,远古之时,凤凰确有存在,成为某一个群族的图腾而被神化,将人们的美好愿望集寄于一身,经一步步发扬光大后,渐渐失去了其本真,以至再也找不到了现实中的它了,只存在于人们心中,成为一只神圣的鸟了?

二是这种凤有可食之记载,有进一步佐证之参考,只是被神化所掩饰让人难以可信。仍据《山海经》中的《大荒西经》记载:“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说是有一个叫着沃的国,国民生活在沃野之上,他们以凤凰的卵为食物,以甘露为饮品,凡是他们想吃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也就是说不但有凤之鸟,还有鸟之蛋被人所食。这种记载不知何故,被北宋的唐慎微编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医典籍所异化为:“诸天国食凤卵,如此土人食鸡卵也。”将“沃”国变成了“天国”,说成是天上之人食凤卵,地上之人才跟着吃鸡卵,凤凰成了天上之鸟,当然就成了不可信之话,但却让人相信吃鸡蛋是由吃凤蛋所引起的这一事实。
我对上古没有凤凰之鸟存疑,但对无后来神化之凤凰鸟是坚信不疑的,因此时的凤凰鸟已脱离现实而被人们幻想神化,走上了象征之路,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元素而日趋成熟,并有一个似乎完整的发展路经:
最早将凤凰神化的,据有文字记载可追溯至舜时期,可见上古时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成于周代的《尚书》,它在《益稷》篇中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说是舜在位时期将《箫韶》乐舞演奏到最后一部分,连神鸟凤凰也相集而来随乐声翩翩起舞。也由此而象征舜在位时期,社会祥和有序,百姓幸福安康,是“有凤来仪”之社会。凤凰从此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礼记》中将“麟、凤、鱼、龙”合称“四灵”,凤凰被称为“百禽之长”。
其实,在周朝时代,凤凰就已被发展成王的象征,这在《诗经•大雅•卷阿》记载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等,这是一首记叙周成王出游并对其歌功颂德之诗,诗中就以凤凰来喻周成王,作者将出游的盛况比喻成百鸟随凤,是“凤凰于飞,翙翙(hui,读四声,鸟展翅振动发出的声音)其羽,亦集爰(而)止”的盛大场面。可见,最初的凤凰是象证男性而非女性,是周王的一个祥瑞象征,有着“凤凰于飞”与“凤凰鸣矣”之喻,以达到歌颂周王天命所归、福禄加身之祈愿。
一路向前,凤凰一步步被神化发展,成为火神的象征,因楚为火神的后裔,凤凰便为楚人所崇拜,与中原人崇拜龙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楚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写有“凤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之句,以凤凰自喻自己的远大志向。后来汉时的贾谊,也在《吊屈原赋》中,以“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来颂赞屈原的人品。凤凰也就这样由彼及此,与屈原大夫的高大人格结合起来,成了楚人一种不朽精神的象征。

到了汉时,人们又从源头上对凤凰进行了神化,将凤凰与龙进行了幻想关联,打破了上古时中原龙与南方楚凤凰之争斗格局,形成了源于一体之说,可以说是龙帝凤后相谐共生之源头。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而成的《淮南子•坠形训》中,就写有“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之说。羽嘉是飞行动物的远祖,而凤凰则成了飞龙的后裔,龙与凤凰的来源就这样地被简单直接地神化了,才有了后来的进一步发展。汉书《韩诗外传》更是将凤凰描绘成十不像的神鸟:“鸿前麟后,燕颔鸡喙,蛇颈鱼尾,鹳颡鸳腮,龙纹龟背。羽备五彩,高四五尺。翱翔四海,天下有道则见”。世上哪有这样的鸟,这分明已幻想成了一种神鸟,成为名副其实、多姿多彩的“凤舞”鸟了,更是招人喜爱幻想如真的吉祥鸟,只有在天下祥和时才能看见。其鸟之高贵,被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成是“南方有鸟,其名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真是受尽世人仰慕而亘古不变。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这虽是杜甫的个人之梦与之志,却有着中国人对凤凰的崇拜。即便是“凤去台空江自流”,人们仍是不改初哀,期盼“飞上枝头变凤凰”,坚信总有“天外凤凰谁得髓”的那一天到来,于是就留下了凤凰山、凤凰台、凤凰城、凤凰县、凤凰乡、凤凰村、凤凰小区,凤凰银行、凤凰剧场、凤凰酒店、凤凰烟酒、凤凰水果、凤凰食品,如此等等,这凤那凤,这名那名,尽有尽有,甚至是凤凰松、龙凤胎之瑞名等等,它们总是不断地在“凤凰涅槃”中向死而生,焕发出时代之光。
惟妙惟肖神话影,似真似情心中图。有无凤凰存在,虽遭到人们的一再质疑与否定,可凤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点也没有受损,反而是从亘古走来,一路发扬光大而耀世荣华,你敢说这不是中国人文化喜好与文化自信的一种吗?
二〇二二年二月四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