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指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古时候社会不太平,经常发生抢劫偷盗之事,人们就想出笨办法进行防卫,全村四周都有二尺半厚的土围墙,一到晚上四门一关,外面的人就进不来了。四门之中当数南门比较宏伟,俗称门儿峒,这座门儿峒,南北进身足有四丈多长,堡门内侧较宽,能轻松走开汽车和马车,内侧还设有避让躲车的地方。整座堡门约有三层楼房高,门口正面上方有砖刻的“白圭堡”三个大字,门顶上建有钟鼓楼和打更房,几乎能与太谷城现存的鼓楼媲美…
四阁指东庄的文昌阁,西庄的奎星阁,太平庄的太平阁和大寺东的玉皇阁。
五庙宇有村南菩萨奶奶庙,村北真武大帝庙,村东武圣关帝庙,村西南三教庙,庙中有孔子、老子和释咖摩尼的塑像,最好最全的当数村中老爷庙也称南大庙,庙中的小西天全山西境内只有两处,一处在万荣县,一处就在白圭。村中老爷庙与其它几座都不一样,是坐南朝北,正好对着不远处的过道大戏台,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都要将刘关张三尊佛像用椅轿抬出来看戏,白天是木偶戏,晚上是皮影戏,一连十天年年如此。
大街小巷还有十二社,社社都有神像每年正月十四五灯火通明,比如有正阳社磷趾社、三关社马道社、西南社、武家社等等。
俗话说,山有仙则灵、水有鱼则清、村有人则名。那么白圭的名人主要有些谁呢?一是武德骑尉梁天相及妻王宜人(故事前面已叙);二是白圭唯一的大财主梁敦阳(前面已讲);三是程门宗第十九代传人程绅,他从小聪明好学,20岁进祁县何家“永聚祥”茶庄学徒,30岁已经是茶庄的二掌柜,不久便升大掌柜。他在永聚祥就职长达50年,于民国36年(1947年)病逝于任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程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经理人,还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写的一笔好字。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祁县商家票号的店名牌匾,很多都出自程绅手笔;四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收藏家,名叫乔煌,字效谷,号丽樵,曾任福建布政司照磨。他建有一座藏书楼,名曰“黄叶楼”,其藏书量大且精,而且以明代书刊居多,其藏书有“乔煌之印”、“石室外史”、“咏兰室”等。不仅如此,他还精于诗词文章,著有《黄叶楼诗文集》(现存山西省图书馆,嘉庆越学斋刊本)。《黄叶楼初集》等,《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黄叶楼诗钞》。其生平见《山西人物志》、《山西藏书家传略》本传。《清代稿钞本》收集其诗集。
附乔煌诗一首:
昭 君
汉阙黄云外,离魂马足迟。
可怜诸姊妹,独妾作阏氏。
怨假琵琶诉,茕然异域身。
至今青冢草,不是汉家春。
白圭村原建有高大而宏伟的堡墙,据资料记载:白圭堡,嘉靖二十年筑,围四百一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一丈七尺、顶阔八尺,女墙高五尺。门两座,敌台四座,俱有楼舍。壕一道,深二丈,阔二丈。护墙一道。该堡墙于解放后平整土地期间拆除。(旧时一步为五尺,十尺为一丈,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345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换算一下,看看当时白圭镇的堡墙有多大)。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话题。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不忘记过去的人,就必然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换句话说,所有热爱家乡的人都会说自己的家乡好,这就是本文引出的中心话题——谁不说俺家乡好!可以说我是酷爱自己家乡的人,主要表现是:有家乡情结——关于家乡白圭的人和事都情有独钟,非常关心。尽管现在的白圭经济落后,比较破烂和贫穷,但是我从来都不避讳我是土生土长的白圭人!并且常以白圭历史悠久和曾经的辉煌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为了让白圭的后人,不要忘记过去,我曾经先后写了《呼唤新的白圭》(在最美祁县平台发表)、《建设白圭更加辉煌的新时代》,又写了《白圭村韵》之三:《让千年古镇重获新生》,给健在者(指老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给后来人留下难能可贵的追思愿景。
之前有许多关于白圭的文章,其中最早的是《文物》杂志1975年第四期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关于这篇文章我写了读后感,在肯定文章历史价值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文中明显错误的地方,并且把我的读后感寄发给文物杂志社,让其予以更正。附读后感原文如下:关于昨天李全海同志转发,7月21日《陕西青年》选自《文物》杂志,1975年04期,署名陶正刚的文章《山西祁县白圭韩裔墓》读后感,文章写的非常好!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可见文章的作者,精心采证费了很大的心血,和艰辛劳动,衷心的为作者点赞!但是,好归好不足的地方也必须实事求是指出来,想办法予以更正。一、文章开头写道,山西祁县白圭傻的贫下中农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北齐天统……,第一句话就出现明显的错误,一是说白圭的贫下中农不宜用(傻)的;二是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也不符合事实。因为平整土地的小动作根本发现不了韩裔墓,真正发现韩裔墓是源于集体园田化------当年将地里面的坟墓基本上都摊平了,干部又把目光移到高大的王墓上,当时动用庞大的劳动力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把小山一样的王墓给挖平了。二、文章第二段开头写道,北齐韩裔墓位于祁县
东观公社白圭镇的东南,这是更明显的错误,王墓的正确位置是在白圭的西南;三、第二段最后一句也不对,根本不是逐渐夷为平地,这在前面说过,是经过三年多时间人为挖平的;四、文章第三段开头写道,古墓早年被盗,文物也遭受破坏是事实,因为打开墓穴时发现有一个能让人出入的洞口。但是文中说墓室顶部大部倒塌却不是事实,墓室顶部是我们亲自用洋镐钢钎撬开的,里面还有几米深的死水;五、文章最后说,祁县白圭镇韩裔墓冢巨大,高五丈有余,占田十余亩,这里的高度有很大的出入,不是高五丈有余,而是高有二十多丈,有30多层楼房高。我小时候曾经多次攀登,上小学时,校长带领全校师生进行过几次爬山运动,那情景用前面看不见队伍头,后面看不见队伍的尾形容都不为过,因为前面的学生已经爬上墓顶了,后面还有许多学生等在下面。当年墓顶上曾经立有为飞机指示的三角架航标,上面还挂着省文物部门的保护文物用的红字木牌,由此可见王墓的高度、位置的重要以及闻名度。正偏纠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神圣的历史使命,却不可漠然置之,必须将错误的东西纠正过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否则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代!为了让人们懂得历史,这里还要说一说韩裔墓的故事一一 韩裔,字永兴,生于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卒于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青州刺史任上,享年54岁。韩裔与其父韩贤,其子韩凤,祖孙三代均为当时之权贵。据墓誌铭记载,韩裔齐国昌黎宾屠人(今辽宁义县),由此可以看出他不是山西人,可能祁县是他封地的一部分,从白圭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白圭村在北齐时期极有可能是韩裔封地的行政核心所在,所以死后他被葬在了祁县白圭村。最后说一说三村换一镇的故事:白圭原名叫白圭堡,后来因贯穿南北的白晋大官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很快发展起来,最兴旺的时候号称有千户人家,每户按平均四五口人计算的话,当时人口起码在四五千人之多,拥有近六千亩土地。每年有两个庙会,农历四月廿三是奶奶庙的鲜花会,农历九月廿八是喜庆丰收会,基本以南夏北秋分別盛兴,而且南北暗地里较劲,年年两会都要唱大戏,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大约在清末民初时进行过一次行政改制,祁县要设立新县,但是按当时的传统编制,祁县不够四大镇八小镇就不能建县,所以就用三村(实际是四村)永安、榆林、官厂(外加加乐小村庄)将白圭镇从太谷县换了回来,这就是盛传多年的三村换一镇的真情实事。在当时,白圭是大镇,东观只是个不出名的小镇,在刚解放的中国地图上太谷县只有太谷城和范村镇;祁县也只有祁县城和白圭镇,根本没有东观和其它村镇,由此可见白圭镇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程度。由于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白圭逐渐衰落,人口由原来的四五千人到解放初期仅有五六百人,土地由原来的近六千亩只剩下约四千多亩,众多古迹只剩下一座残缺不全的石牌坊。谁是历史的罪人!谁人予以评说!我们谨想以笔疾书唤醒白圭的子孙后人,像我们伟大的祖国那样,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建设白圭更加辉煌的新时代!注:1956年三村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回归祁县管辖,而白圭却永远留在祁县。

(图12:白圭街景)
白圭,战国时期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说,水利专家白圭和贸易致富的白圭是两人。
白圭(别挤)它的名字由来,历史难以考证,我认为,它是纪念白圭,而命名的,因为它一直是商业重镇,纪念买卖人的祖先,命名,切合实际。它的存在时间,比现在祁县,太谷,两县城,早的多,与太谷阳邑,祁县古县,一个时代。
附录二:白圭衰落始末
然而随着近现代各条公路、铁路的相继建成,彻底改变了白圭镇的地位。1926年太风公路(太原至风陵渡,即现东夏线)通车;1930年白晋公路(白圭至晋城,现208国道东观往南段)通车;1934年南同蒲铁路的通车;1941年白晋铁路东观至潞城铁路的建成,随着这些公路、铁路的建成,使得东观村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国后,更有大运路、108国道、208国道交汇东观村,东观的交通地位远远超越了白圭镇,两村的政治经济地位也跟着互换,白圭镇变成了白圭村,东观村变成了东观镇,现在白圭村成了隶属于东观镇的一个行政村。曾经位居历史舞台中央的白圭镇终于退出了舞台,逐渐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这个外来户被历史无情的抛弃了。
南大庙中的一棵千年古槐,几经沧桑,经久不衰,几年前有几个小孩玩火,将空心的老槐树从“肚内"点燃,大火整整烧了一天,后来祁县消防大队才将大火扑灭,这棵大树竟然顽强地存活下来,可见槐树有多么坚强的生命力!附近照。

(图13:千年古槐近照一)

接着说说过道大戏台,建筑非常精致华丽,同样雕梁画柱,中间过道南北贯通,常年人来车往,车水马龙,畅通无阻。只有逢年过节,或者赶庙会才将半尺多厚的木板铺好便于唱戏,而平时为了车马通过是不铺木板的。应该着重说明的是,戏台正中央上面雕刻着一只白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所以有一种说法,白龟(圭)由此得名。大戏台后面是个大圆门,圆门北向上方中央有四个砖雕大字一一刻画春秋,寓意深远!
非常庆幸的是,新的机遇又给白圭人带来新的生机;连接108、208国道的货运公路临村西而过;另外近20米宽的笔直平坦的油路又直达村口。十分可喜的是,太阳能路灯分立油路两旁,一到晚上百灯齐亮,灯火通明,预示着我们可爱的白圭明天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