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铁生简介:辽宁凌海人,现居深圳。八十年代初开始写作,诗歌痴爱者。出版诗集十四部,散文集一部。

不识
卫铁生
一
巨蜥又孵出一批卵,小家伙很懵懂
睁眼看看世界,不知怎样进化活下去
好奇的游客过来,喂一瓶人类奶水
二
躲闪的途中,戴着口罩和辟邪纸符
人与鬼,可能各有各的数据套路
三
木马城和邯郸学步城,早已走过年代
狡诈或愚蠢的词,拆开一堆积木
孩子玩游戏,搭建累了,就在围城里睡成大人
四
身在此雾中,读书,写字,甚至喝一杯万里江山
最后立牌坊磕个头,说已经看透一切
五
在屏风内写简介,割麦子的动作,不太合格
稀释古字的众多协会,打脸有些凌乱
窗外一声声喊大师的人,厚黑着摇动的尾巴
六
她的花头巾,柴门和禾下土,在照片里丢了
P图了一张祖,背景换过基因,不再生育
七
看过一个视频:白布延伸成山脊长城
布上写满古绝句,里面走一群上学的山里娃
这创意很奇妙,我想了半天,琢磨不透主题表达
八
明日秋分,大地多了些准备产卵的螳螂
草丛间偶尔来几位散客,似乎在模仿黄雀后裔
九
最近厌食厌睡,不知是否修炼走火
辟谷的账单又瘦了红尘余数
所能坚守的蒲团,还埋着哪回泛滥的针毡
十
捡几片落叶,在下一个路口又扔掉
下一个昨天,站在得失的书法里
大师,如果留白太多,风会不会吹得很虚妄
十一
看见美,看见潮水撤退后的遗物
哦,贝壳,空出的白房子将出租给谁
我写一首救济的诗,鹬和渔翁不理不睬
十二
在很短的屏幕上干活儿,剧本高潮部分
居然不认识我。我为最后的善,写社交晚会
那群整容师我也不认识,熙熙攘攘穿插于局部人间

【榆钱儿浅读】:
1、
巨蜥,是庞大凶猛的爬行动物。然而除了人类,巨蜥几乎没有天敌。
查资料,巨蜥,因经济价值高而遭到人类大肆捕杀,致使原本数量较少的巨蜥濒于灭绝边缘。
小诗揭示了人类对生态平衡的“不识”和无知。
2、
疫情历程三年,口罩,核酸,健康码……司控这些物品程序数据的,谁人谁鬼?难识,却不可“不识”啊。
3、
围城里糊涂睡着的大人,或许某天恍然醒来,大惊大悔:咳,此生荒唐!我竟然上了木马腹中躲猫猫的当,竟然盲目模仿他人而丧失了自己的能力,竟然“不识”这都是小儿游戏!
有些“不识”之误,也许要付出一生的代价才能省悟。悔之晚矣,叹叹!
4、
呵呵,宇宙之大,难道读几本书,写几篇文章,有了些许阅历,就看透一切?一块功名牌坊,不过是放大了的障目之叶而已。自诩“看透一切”者,终究身在“此雾”中,“不识”物我真面目。真真可笑也。
5、
读到一幅伪艺术家与吹捧者的肖像漫画。躲在慵懒“屏风”后面的所谓艺术家,远离田野,远离劳动,远离生活,远离民间悲欢疾苦,怎么可能诠释一粒“麦子”的命运?怎么可能透悟汉字包涵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神渊源?
一些艺术部门也尴尬自己“不合格”,“稀释古字的众多协会,打脸有些凌乱”;而偏偏“窗外”有些抬轿的奴,“一声声喊大师”,厚脸黑心,吧儿狗一样“摇动着尾巴”。
关于艺术之真伪,不可“不识”也。
6、
“她的花头巾,柴门和禾下土,在照片里丢了”。多么悲哀啊,一些年轻后生竟然忘却了出生的村庄土地,忘却了劳作的父老,忘却了为人之道处世祖训。在文明发展的今天,竟然“不识”生命源头,“不识”精神根脉。
她“P图了一张祖,背景换过基因,不再生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抽象成无血肉无灵魂的符号,面临断代之危。每念此,不亦悲哉!
7、
“白布”,“山脊”,“长城”,“绝句”,“上学的山里娃”,这组意象来的极陡峭极凌厉,内涵与外延令人深震惊和深思:这些上学的山里娃,背负着祖祖辈辈早已死去的识字梦,“白布”披孝的悲痛辛酸,化成行走“山脊”的倔强身影。山里上学的娃是贫困,是弱小,是愚氓;也是不屈,是强韧,是向文明挺进;更是“山脊”、是“长城”,是大山深处民族精神的“绝句”!
关注并普及贫困山区文化和素质教育,任务庞大而艰巨,却是最伟大的希望工程之一。此,有关部门不可“不识”也!
8、
秋分,大地分娩的季节,劳动者收获的季节。然而,最要当心提防螳螂产卵,黄雀在后。对那些不劳而获坐享收成者,对黄雀一样明火执仗的盗贼,对不顾未来毁尽种子、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者,不可“不识”也!
9、
修炼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心性。多少人身坐“蒲团”,模仿仙道“辟谷”之戒,灵魂却控制不住滔滔利欲的“泛滥”,面对诱惑,心痒痒得“如坐针毡”。
修炼的目的,不在“红尘的余数”多少。在世的久暂,仅仅代表生命的长度,而不代表生命的宽度、高度与厚度。
修身与养性的关系,不可“不识”也。
10、
善于总结过往得失、积累成败经验者,人生才会进步得更快。
“捡几片落叶,在下一个路口又扔掉”,那么明天,又会是昨天的复制,生命的“书法”不过是老调重弹。
常言“经历就是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如果走边扔,“留白太多”,那是哪门子“大师”?浅薄“虚妄”之徒罢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不可“不识”也。
11、
人间有多少“空蚌壳”的悲剧啊。更可悲者,“潮水撤退后”,侥幸逃脱灾难者,面对“贝壳,空出的白房子”,竟然只“看见美”。家破人亡的“遗物”,竟然成了路人的欣赏对象!
“空房子将出租给谁”?乞人亦不屑也。人间还有比这更让人漠视的惨剧吗?
诗人巧妙拆解“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成语,“我写一首救济的诗,鹬和渔翁不理不睬”。悲惨故事的主人公不过是一堆被人们玩的厌倦了的弃物垃圾。“我”也试图写诗助力呐喊,力量却太微弱了,惊不起一丝波澜。
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对于弱势群体的呻吟呼号,不可“不识”啊!
12、
“屏幕剧本的高潮部分不认识我”,因为我对那些无聊的视听快餐“短视频”毫无兴趣。
我忧虑的是许多人的“社交”中,已经泯灭了人性之“善”。对此,我直言不讳地揭露针砭。“局部”人群中那些“熙熙攘攘”的“整容师我也不认识”,因为我与戴了面具的伪艺术家,压根就不是一路人!
什么是真正引导人心向善向美的艺术作品,不可“不识”也!
榆钱儿,汉中人,现居广州。退休教师,爱好广泛,喜欢诗歌音乐绘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