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里长城精华集萃 宏伟的明代万里长城集中国2000多年来历代长城建筑之大成,而秦皇岛市境内长城,又集明代万里长城之精华。贯穿秦皇岛市东西500余华里的明代万里长城,东自山海关区南海岸边老龙头的入海石城,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杏树岭上的叉楼敌台,其气势风光之雄伟壮丽、建筑形式之精美齐备、 文物遗存之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丰厚与民间故事之美妙动人,为万里长城其它地段所莫及。
长城学界普遍认为,明代长城的修筑专门注重于南北朝时由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王朝修的长城, 也就是说,明长城的很多地段是在北魏、北齐、北周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在秦皇岛市境内,这种观点得到证实。 在这里,还有未被明长城包裹遮掩而独立走向的古老至海长城, 它从抚宁县石门寨镇张赵庄西南沿车厂河在黑峪沟北进入石河西岸,再向东南进北刁部落、南刁部落、鸭水河村到铁阙关至老龙台,又过石河水库,在山海关南窑河乡馒头山过边墙子村、望夫石村、小毛山后进辽宁绥中县境,向姜女坟方向延伸。该条长城从馒头山始还有另一种走向,即沿欢喜岭过范庄、大刘庄村东,直到渤海岸边。这条完全在今山海关区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长城。而从馒头山向东南姜女坟方向的那条是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修“西自雁门,东至碣石”的长城时改筑的,它把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修的“自西河总秦戍(今山西保德县)筑长城东至海”的“至海”那一小段向东移到了“至碣石”,其间相隔不过10多华里。隋朝利用了北朝长城,在原北齐营州(今辽宁朝阳)刺史高宝宁勾结突厥可汗沙钵罗攻陷临渝镇后,朝廷“敕缘边修堡,峻长城以备之”。 到唐朝临渝关(临闾关)、渝关(后来“渝”“榆”混用)之名屡见史书。渝关(后来也称榆关)和临榆关的具体地址,虽然至今没有确定,但作为隋唐时的重要边关,在唐诗中一再提及,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一诗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的诗句,形象地展现了秦皇岛长城边关的战争场面。 秦皇岛市明代长城的修筑贯穿了明朝整整一代,史料及长城筑城记事碑记载年代表明,明代最早在秦皇岛地区修筑长城是从修建关隘开始的。《永平府志》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四月辛亥,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景泰元年(1450年),提督京东军务、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修喜峰迤东至一片石各关城池”; “成化八年(1472年)春正月乙卯, 右都督冯宗镇守永平、山海。二月丁亥命蓟辽总兵修城堡、边垣、台堑”;“弘治十三年(1500年)春,(巡抚都御史洪钟)复檄参将高瑛、白琮、同知迢逵督率军舍民壮一万余人, 自山海关迤西至李家谷(今唐山市迁西县喜峰口乡西北)止,延袤三百余里,凭山据岭, 伐木堑石, 分工创修长城二万八千一百七丈。复于山川要害处, 所相其高下之宜, 创立塞堡,及用石包砌城垣四十二座,不逾年而工成”。《卢龙塞略》载:“隆庆二年(1568年), 蓟昌二镇分为十二路,将边墙加厚……其缓者计百步,冲者计五十步或三十步, 或筑一墩台(指空心敌台——笔者注), 视边墙高一倍,广十二丈,内容五十人,共筑一千五百座,令边军哨守”;“万历元年(1573年),滦河以东,居庸以西及松棚诸路,再修台二百座”;“(万历)十二年(1584年),修筑山海关罗城,原请部发及关税经费、 工价犒赏等银二万二千八百余两,用军夫力止算一万六千七百六十余两,报节省他用”;“(万历)十四年(1586年),总督王一鹗、巡抚蹇达会题当复废堡……今督行三兵备道将蓟镇十二路原并塞堡一百一处细勘, 除居民仅止数家难守听其归并外,但可容住百家上下俱照旧设复。”秦皇岛市文物部门调查发现的长城筑城记事碑所载的年代大体与上述相符,发现的碑文与刻石记录筑城年代下限为天启初年,大多为隆庆、万历年间。 
在明代中后期的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秦皇岛市境内长城(含青龙满族自治县与唐山市迁安县迁西县共管段)隶属蓟镇东路协守所辖的4路: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和燕河路。此4路在万历46年(1618年)设山海镇后为山海镇统辖,其大小关口有50多处,主要关口有南海口关、山海关、三道关、九门口、义院口、界岭口、桃林口、刘家口、冷口、白洋峪关等。据秦皇岛市文物局编著的《秦皇岛长城》载,现调查有迹敌台630多座,其中现今保存完整与基本完整的约占三分之一,损坏严重的占三分之一,其余的已毁平。有迹烽火台60余座。其中大多保存完整与基本完整。而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考证,秦皇岛境内明代修建的烽火台(烽堠、烽墩)远不止此数,仅山海路辖区内的烽火台就有25座之多,而石门路则有92座(这中间有的是“以空心台充墩”)。此外还有许多建在连接各关、营、寨、城与通往京城的拨路(哨路)上的拨(哨)墩。 秦皇岛市境内长城集明代万里长城之精华,其显著特点为:
一、气势雄伟风光壮丽。 秦皇岛长城出山入海,扼控山海关走廊,气势非常雄伟:老龙头石城拨浪弄潮,气吞海岳;山海关雄关两京(奉天盛京和北京)锁钥, 举世无双;三道关隘口三道设防, 易守难攻;祖山(老岭)背牛顶长城以崖为墙,万夫莫开。 秦皇岛长城沿线有很多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老龙头自建以来就成观海胜地;“天下第一关”久负盛名;角山长城上不仅可见“瑞莲捧日”和“佛光”的奇观,还可以俯视被誉为“塞上三峡”和“燕北漓江”的燕塞湖;九门口长城有“水上长城”之美誉;长城穿越的祖山则有“塞北黄山”之美称;而近年开发的“董家口长城”、“板场峪长城”、“桃林口长城”等长城旅游景区也都风光多娇各具特色。 秦皇岛长城大多屹立在面海的高山之巅,站在长城之上,南望茫茫渤海, 北瞰苍苍燕山, 气势磅礴雄伟,风光壮丽秀美,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二、建筑形式精美齐备。秦皇岛长城把山、海、关、城、台联成一体,既是古代完整科学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在建筑上又有很高价值,而且整体保存基本良好,个别地段堪称完好。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长城建筑及其精妙之处在这里均有分布和发现。这里有各种类型的长城城墙(砖城墙、石城墙、砖石城墙、劈山墙、山险墙、拦马墙等),各种形制的关隘城堡(做为总兵驻地的镇城、做为军事编制卫一级指挥官驻地的卫城、做为镇下辖路指挥官驻地的路城、做为关、口城堡的关城以及做为后方机关的营城等),各种形状结构的烽火台及墩台(圆形、方形、长方形;实心、空心;石砌、砖砌等),而明代中后期建在长城城墙上的空心敌台也是形状各异,既有独立建于城墙上的,也有依山坡半建在城墙上的,还有一半连墙体、一半临悬崖的。其内部结构也多种多样,大小不一,完全的砖结构充分体现了长城筑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能。在秦皇岛市抚宁县董家口、大毛山、拿子峪、板场峪一带,有“鲍家楼”、“龚家楼”、“姜家楼”、“张家楼”、“王家楼”、“许家楼”“范家楼”、“耿家楼”等以十多种姓氏命名的敌楼,以纪念当初长年守护敌台的“楼军”,楼军当年可以带家眷,可以在楼台附近开荒种地。
在秦皇岛市长城沿线, 更有形制独特或他处少见的奇特建筑, 如山海关老龙头的入海石城和澄海楼、九门口的一片石条石地、城桥和特型墩台、董家口与平顶峪的长城障墙、大毛山长城的小型箭楼、响山的双楼敌台、界岭口的大型战台、猩猩峪大石窟村的八角楼、石碑沟村黑龙沟的战墙、徐流口城墙上的滚石雷孔道、白洋峪长城上砖结构的神威楼等等。 
三、文物遗存丰富多彩。 秦皇岛市境内长城沿线存有大量具有文物科考价值的筑城纪事碑、文字刻石、精美的砖石雕刻、丰富的城防武器以及长城建材采造遗址。据调查,境内发现不同时期的筑城纪事碑有20多块,各种规格不一的筑城纪事碑记录了建造某个敌台、某段城墙的时间、位置、规格(长度、高度、底顶宽度)外,还刻上了督理官员的官衔姓名、部队番号、施工组织者及施工人员乃至石匠、泥瓦匠、木匠、铁匠、窑匠等的名字。
有的碑刻中还记载了敌台结构名称,如中层称铺房,上层小屋称望亭等。秦皇岛长城文字刻石则记录了戍边将士防御敌军入侵及修筑长城的情况,或抒发了戍边将领的广阔胸襟,而位于抚宁梁家湾村东峪的“香山纪寿”刻石,则记录了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52岁生日那天巡察边关到此的情况,明确了戚继光的生辰月日,表达了将士们对他的爱戴,是弥足珍贵的文物。秦皇岛境内有的长城敌台石券门上刻有内容丰富的罕见精美浮雕,图案有花鸟、瑞兽、海云祥纹与人物,文字有“忠义报国”、“人马平安”、“ 天下太平”等,这类反映戍边将士追求美好生活的石雕,多集中在长城建筑质量较高的地段,如董家口、板场峪、花场峪、苇子峪等处的敌台上。而在秦皇岛市长城上发现的30余种(仅山海关东罗城上就有12种)印有制砖年代、单位的文字砖,其种类和数量为全国之魁首。 秦皇岛长城沿线出土发现过众多城防武器,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材质的大炮、石炮、铁炮、铜炮、石雷等火器,为其他长城地段所罕见。1984年9月在抚宁县城子峪村倒塌的长城兵器楼遗址发现的子母铳更是填补了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一项实物空白。此次出土的3支母铳和24个子铳均为黄铜材质,母铳重四公斤,长63厘米,铳管口径2.2厘米,最大外径6厘米,铳管正面刻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造”,及3支分别为“胜字一千一百四十八号”、“胜字三千二百五十八号”、“胜字四千二百五十九号”的铭文;铳管正面修孔上前方还刻有“隆庆四年(1570年)京运”字样;铳尾分别刻有“鉒(铸)匠徐荣、小将郝英”、“鉒匠刘春”、“鉒匠周良”字样。子铳重0.8公斤,长15.5厘米,铳管口径1.6厘米,最大外径3.5厘米,后部有引信孔,管壁上分别刻有“胜字一千二百三十号”
、 “胜字五千二百十四号”等等记号铭文。这些子母铳是我国迄今出土的最早的小型子母炮(枪),它以膛中可装黑色火药的子铳置于母铳后槽进行发射,反映出古代中国火器由前装火药改为后装的发展进程。 1988年7月在卢龙县刘家营长城敌台外侧发现的3个内藏铁蒺藜的陷马陶筒(也称绊马陶筒),同样是一次长城考古有趣发现。 陷马筒高30厘米,口径20厘米,筒壁厚0.9至1. 3厘米。筒上置盖,盖的承受力小于马足的踩踏力,内藏的铁蒺藜通高6厘米、通宽8厘米,发现时3个陷马筒呈等腰三角形布局埋在地里,三角形腰距1米,底距1.74米,相当于马足行走距离。 秦皇岛境内发现多处长城建材采造场地,比如卢龙县燕河营镇燕窝庄红山长城基石采石场, 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重峪口一带明长城的基石, 多取材于此。现仍存有不少长2.2米至3.5米的暗红色长城基石毛料。 而于2002年发现的板场峪长城砖窑群, 其数量之多(现已发现百余座)及窑里装满的刚烧制好和未烧制好的各种式样的长城砖,为长城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在板厂峪长城砖窑群中,还有石灰窑和炼铁炉。据分析,炼铁炉炼出的铁有一部分是做铁片用的,这种铁片被插入长城基石中做找平用。在砖窑群旁边的山上,还有采石场遗址,附近的长城基石和在那里发现的大量石炮、雷石的石质和采石场的石质一模一样。 
四、文化遗产丰厚与民间故事美妙动人。秦皇岛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历代大量的长城诗文和以孟姜女故事为主的长城民间传说故事。秦皇岛地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关长城的诗文很多, 特别是自建山海关后, 有关山海关和老龙头的长城诗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它长城地段很难相比的,在众多的诗作者中, 既有帝王将相, 也有平民百姓,诗文中反映长城与大海相连的雄姿更是秦皇岛长城文化的特色。 秦皇岛市长城沿线至今流传着很多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比如关于明朝山海关进士萧显书写“天下第一关”的故事就有若干个版本, 而褒彰妇女英勇抗敌事迹的“媳妇楼”的故事常让人热血沸腾,历史传承的还有傍水崖关公显灵击退蒙古士蛮侵犯的故事,老龙头海神显灵化解海冰吓退蒙古土蛮进攻的故事等等。特别是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其它三个是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秦皇岛一带更因有孟姜女庙和姜女坟而流传得更为悠久、广泛和深入,故事情节也更为完整与彰显人民性。
孟姜女故事源于春秋时期,成型于唐朝, 后按照民间故事传说的形式继续向前推进,广泛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 故事在各地的传说中细节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骨干情节基本相同,不外是孟姜女传奇出世,范(万)郎逃役,花园相会, 婚后范郎被捕修长城, 累死(或被杀)后被筑在长城里,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数百(十)里,见到收拾范郎遗骸带回家乡(或悲伤而死)等。在秦皇岛一带传说中, 到清末更有“秦始皇欲纳孟姜”和孟姜女戏弄秦始皇后跳海自杀以死相抗的情节。关于孟姜女故事在秦皇岛地区的流传,早在明嘉靖年间的《山海关志》中就有“姜女石”的记载:“在城东南,入海一里,颖出水面,其形肖坟,相传孟姜女哭夫而死,葬于此。” 而到了万历年间则有了专祀孟姜女的“贞女祠”,“贞女祠”也称“孟姜女庙”。 明清以来,全国各地修建的孟姜女庙有多座,但现在仅存的只有山海关城外6.5公里处的孟姜镇望夫石村北凤凰山上的这座孟姜女庙,并且香火不断。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长城文化极其悲壮的一面,体现了长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光辉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