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美好的遇见
文/甘爱莲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一一三毛
阅读之遇见
严格来说,从开始阅读到爱上阅读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初中开始接触课外读物不外乎《知音》《故事会》《中学生之友》《半月谈》等杂志类作品。到了高中,接触面也有限,读的不过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之类的作品,还有那时非常流行的琼瑶的“六个梦”之类的言情小说,金庸的《笑傲江湖》之类的武侠小说也看了些,仅此而已。说到大学,更是悔恨自己当年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看的名著不过是钱钟书的作品《围城》,曹雪芹的《红楼梦》,外国的《简爱》《乱世佳人》《复活》等几部作品,寥寥可数。这个时候阅读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零零散散,忽略不计的。读书的初衷就是简单浏览,有时甚至靠强迫完成。虽然读书十几年,那只是教科书,跟文学作品缘份还是太浅。
真正开始自发读书源于工作之后,我是中文系毕业,当然得夯实点基础。记得在定南刚上班时,学校提倡“让阅读成为习惯”,每学期发100元给老师买书,我就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四大名著,半强迫半自愿的把书看完,总算提升了些素养。后来又会看看张爱玲的小说,余华的小说,有时跟学生聊天,又发现同学们的阅读书籍跟我不一样,本世纪初,那时流行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夏至未至》等小说,同学们喜欢看,所以我买来看,确实文笔不错。再之后,有几年我身心困顿,厦门陈淑霞女士赠了一套张德芬的身心灵书籍给我,代表作为《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一一看完,感触颇深。后来又接触过林清玄禅学类的书籍,包括佛学类的书籍,似懂非懂,似透非透。不过这时期阅读纯属兴趣爱好,还没有成为习惯,想读时如饥似渴,胡吃海喝一顿,不读时则把书籍束之高阁,任其生尘。
真正变成习惯,也就这一两年的事情。主要是阅读完之后我还会写读后感,读写相长,阅读似乎能改变我的气质,改变我的人生。我也就自觉自发有节奏的开始阅读起来,寒暑假时一般三到四本,到了上班期间,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一到两本,每年基本上可以完成十本课外书。今年寒假在家阅读了《知道了》《月亮和六便士》,上学期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完了《古文观止》,暑假期间完成了四本书《秦淮河上寻桨声》《文心雕龙》《祥瑞宝莲》《苏轼与赣州》,都在我的计划之内。现在利用工作的碎片时间读读《诗经》《离骚》,茶余饭后,清晨醒来,夜晚入睡,有空就看几章,似乎有些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确实是绝妙的体验。到这时候,阅读才成为了自觉的需求,恰似吃饭,恰似呼吸,那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阅读之体验
阅读前。阅读是一种美好而神奇的向往。本世纪初,刚在定南上班时,我们学校有一个教化学的男老师,不记得名字了,跟我交流文学作品时,不经意冒出了一句“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典故,引发了我对他的尊敬,对文化的敬重。2006年来赣州上班,我们学校有一个很年轻的生物老师,她跟我交流时,突然跟我推荐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说起里面的“起居无时,唯适自安”营造了陶渊明式的桃花源世界,让我对她心生佩服,刮目相看。另外当时还有一个同事,也是语文老师,名叫熊顺喜,个子矮矮的,却气定神闲,饱读诗书,口吐莲花。不得不佩服生命中遇见的这些同事,与其说我在佩服他们,不如说我佩服他们身上通过阅读而散发出的文学气质、人文精华。美好的东西一经遇见,便在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馥郁芬芳,让人留连忘返,心生向往!
阅读中。看一本好书,就像走一段蜿蜒曲折之路,沿路看到许多美丽奇特的风景,一路走来,不知不觉拓宽了视野,放飞了心灵,提升了境界,荡涤了灵魂,从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就拿近期读的书来说,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突然了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为了理想而付出在所不惜的纯粹。阅读本书过程虽然不是说如痴如醉,读完之后确是非常震撼。读陈相飞先生的《知道了》,他的文章几乎都是短小篇章,文笔简洁,微言大义。阅读过程轻松散淡,而收获满满,同时不得不佩服陈相飞先生在公务繁忙之余,还能笔耕不辍,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爱好的魅力!读龚文瑞先生的《秦淮河上寻桨声》《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一苏轼与赣州》等作品,感受到了他情感的充沛,文辞的丰赡,学术的严谨,尤其是对赣州本土文化的深根细作,不辞耕耘,让我感悟到了优秀就在身边,真正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文心雕龙》不得不佩服刘勰的生存智慧和妙笔生花,感叹他的生平经历和慧根高深。读《诗经》则感悟华夏大地祖辈先民情感的儿童般的纯真无邪,文辞的清新隽永、魅力恒存,由此不得不对书本的编辑者孔圣人的“木铎响而天下应”肃然起敬,高山仰止。阅读过程中的欢喜赞叹,腾挪跌宕,深层感发,荡气回肠,醍醐灌顶,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
阅读后。收获颇多,但是又难以表达。似乎有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又恰似吃了一顿丰盛无比的满汉全席,形容不出其中的美味,只有散席之后的满足,充实,宁静之感。《浮生六记》中曾经有这样的描述:“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也。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所言极是,阅读乃修身养性之佳品也。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是一种状态,阅读是一种福分,建议多读经典,阅读整本书,养分丰富,架构全面,收获绝对匪浅。且不要说读书有什么用,去读且坚持读完就是了。在当下快节奏浅阅读流行的时代,能读完整本书就是一种修行,一种收获,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体验。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趁岁月静好,青春芳华,书好读,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在经典中徜徉,经典中遨游,放飞心灵,收获快乐,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本文载2020年9月28日《赣南日报•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