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六一放风筝遣怀·十五删
文/九文-2022-6-2-22:30-作于南京一中
扶摇直上白云间,不闯天庭怎会还?
趁驾东风龙纵宇,好教玉帝莫偷闲。
七绝·贺端午
文/青山笑看人生
无数莲花笑堰塘,几枝艾草挂门匡。
三江四海龙舟赛,万户千家粽子香。
(平平水韵七阳2022.6.3)

九文的赏析如下:
劲赏老师的佳作!老师的起句起的好,意味深长,莲花本乃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用莲花的品质象征君子,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纯正的人品与气节十分高洁!所以大凡一首好诗,起句一般都开了一个好头!承句“几枝艾草挂门匡”的描写端午节的文化习俗与民风以及老百姓爱我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持传承的态度!以这样生动感人的方式纪念我们优秀的先祖,以彰显我们这个民族高贵的气节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情怀,在整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我们这个民族历经多少曲折,我们这个民族从古到今,从来不缺乏贤能和精神领袖引领我们这个民族奋发向上、负重前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百姓以在门框上挂艾草已经不再简单是一种习俗文化,那是从内心迸发出来到的一种催人精神奋发向上的一种追求和行为体现,以彰显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节!

几千年来从未间断!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是生生不息的民族!历经无数的苦难,在苦难中成长成熟!以最大度、最善意的举动纪念最可爱、最值得敬仰的贤能,以彰显我们这个民族的光荣而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同时总是以德报怨!这种精神境界的高度不是世界其他野蛮民族的文化所能相比的。
转句“三江四海龙舟赛”,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心怀感恩之情,无论身在何方,总是一代代以最淳朴、最善良、最纯真的民俗民风文化活动的方式在祖国所有的大江大河举行龙舟塞事祭奠我们的先祖!让我们的人民一代代奋发向上,发扬拼搏的精神,激发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对国家、对人民寄寓最深沉的厚爱和祝福以及民族自豪感,我们的人民愿意一代代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结合诗人的结句的欣赏,我们的人民一代代千家万户沿袭先祖的做法,还要包粽子、大家都希望天下百姓家家大团圆、大家都希望天下百姓家家享受家庭大团圆的幸福,不仅仅是纪念我们的先祖,其中的文化内涵已经早就被我们的一代代人民超越了纪念先祖的思想文化天地,把纪念先祖和希冀家家大团圆,祖国大团圆的思想文化融合起来,这样一种最深沉的博爱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一代代的老百姓的血脉中。
我对这样一种最善意、最纯真、最深沉的文化所折服、所敬仰!我们的诗人们以我们的方式,以文学诗词的方式发扬民族文化的传统,发扬光大我们作为世界优秀民族的诗的王国,而彰显我国的诗词文化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发起了无数的挑战,一代代诗人们发扬光大我们的优秀文化。我再次表示我对愿意为此做出自己努力的诗人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永久怀念先祖、怀念我们的精神导师,祝愿我们的人民代代幸福,祖国永久强盛,避免悲剧!继续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永久保持警惕性,不可在思想方面堕落,让子孙后代代代奋发向上,发扬先祖的爱国爱人民的精神,始终把心系祖国和人民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始终保持这样一种虔诚、忠、孝、仁、义、理、志、信的这种状态,做大做强中国的文化。
最后,我助推我们的诗友和老师写的作品为精华!这是最美的思想花朵!让我们的思想花朵永恒开放吧!
赏析古月涩斋老先生作的七律·寄端午节

七律·寄端午节
文/古月涩斋老先生
节届中天仲夏时,辰逢地腊艾香随。龙舟竞渡掀波涌,角黍抛流惹众悲。
宋玉为何痴绝赋,屈原执着谏章辞。怀沙大义忠魂献,惜往抽思橘颂宜。
九文的赏析如下:
劲赏古月老师的佳作精华!我每当看到好作品,我的内心是很触动的!就想认真回帖赏析而用心学习!老师的作品体现语言扎实的功力,语言在用字用词方面十分考究凝练,意象丰满,意境和谐!诗风典雅,吉祥如意!叙事十分生动传神。对仗推进句,描摹细腻,动词用的十分精彩到位,有力度!视觉独特,写出一种怀古的特殊的悲情!特别欣赏这两句话“宋玉为何痴绝赋,屈原执着谏章辞。”宋玉何许人也,那是中国历史大名鼎鼎的响当当的人物!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楚国诗人,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 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 传世作品有《九辩》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典故皆他而来。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是为战国时期宋国公子,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今存有宋玉城遗址,相传宋玉在临澧生活47年,留下了大量辞赋作品以及传说故事,当地有宋玉墓、九辩书院,还有不少与宋玉有关的地名传说等故事。
关于宋玉师承,普遍认为他师承屈原。但也有学者认为王逸晚于屈原200年后才说宋玉是屈原弟子是没有依据的,是其把"祖(承袭、效法)屈原"理解为"师从屈原"了。
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老先生说“宋玉为何痴绝赋,屈原执着谏章辞。”这个点评和评价十分中肯。点评了宋玉在文学作品中对怀念屈原的深厚情感以及师承关系均在宋玉的作品中得以体现。正是因为屈原的爱国精,以及屈原一生与奸佞的小人作斗争而勇敢面对楚怀王而进谏,提出屈原自己对治国的很多良策与主张,却屡遭昏君和奸佞小人的排挤与打压,对于一个始终一辈子把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与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是不幸的打击,宁可站着死、不愿屈中生。对于屈原的投江誓死而归也要在思想与心灵方面唤醒人民的爱国精神而在所不惜自己生命的伟大壮举深深感动了宋玉,使得宋玉在怀念这样一位先哲导师而心灵悲痛,才有宋玉辛苦创作的《九辩》、《招魂》等等作品相机传世。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李白曾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可鉴定宋玉与宋玉的作品与屈原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认真拜读宋玉的作品就能感受到宋玉对屈原怀有十分深厚的师生情感,也能感受到宋玉对屈原投江而死的事件深表悲痛万分。
了解这些历史史料和文学作品的情况,再回头欣赏老先生的诗句,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妙诗语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先生所云“怀沙大义忠魂献,惜往抽思橘颂宜。”老先生又何尝不是惜才而心怀善意怀念这二位贤能,特别是怀念屈原呢?

王仲华,笔名九文,号蒙童。1971年7月生于安徽省宿松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油画系,油画作品参加过法国巴黎当代来自中国油画家对外世界油画创作交流展,现居南京。擅长中西绘画、雕塑以及各种平面装饰设计,也擅长古典诗词、汉赋及文言文的创作与赏析,同时也爱好现代诗歌以及音乐歌词与作曲的创作,在中国当代诗坛先后发表古典诗词一万五千多首,发表原创的现代歌词200多首,也发表作曲的作品多首。诗词也每一天发表在网络平台里的《今日头条》或《都市头条》。是中国华夏诗词学会的特约作家撰稿人,又是中国诗歌网官网签约的诗人。从2021年4月20开始,本人已经被中国诗歌网官网诗词论坛推为古韵诗词的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