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屋讲古
——《鲁西南乡村纪事》之二
作者:韩玉皓
演播:老菩提
牛屋不是牛棚,是生产队为了在冬天养牛喂牛,给它们增肥添膘而专门盖的房子。砖木结构,起脊有椽,麦秸梳理的房盖,能挡风御寒、正常饮水喂料,平安过冬。
在那个年代,牛马是犁田耕地的第一生产力,很是金贵。这些“劳力”从早干到晚,从春忙到冬,已经是精疲力尽了。呵护好它们就等于看到了明年的希望,所以很多生产队都盖了这样的牛屋。我父亲爱干净,很勤快,就成了这牛屋的“主人”。自从生产队安排父亲喂牛,这里就成了他的“家”。

牛屋里面是没有房间的,推开一扇大门,里面的所有一览无余。前面一字排开的是土坯矮墙,上面是一溜用木板制成的凹槽,里面放着草料。那些牛们吃草的矩阵,很像是列阵的士兵,我爹就像将军一样在检阅它们。屋子的后墙有几个很大的窗户,是为了把牛粪和其它杂物及时清理出去。牛槽前面这有限的空地就是人们猫冬讲古的所在。一个泥搭的炉子,上面放着一个铁皮水壶,黑魆魆的,像个老古董,呲呲地冒着蒸汽。天已擦黑,喜欢听书讲古的人便陆陆续续围拢过来。多时十几个人,少则也有6、7个人。
牛屋是个说书场,是个“戏院子”,今天看来,更是一个“藏书馆”。那些“书”可容纳下整个世界,但不是摆在那里,而是在说书人的心里。当然,这里也是借书、传阅的去处,没有一分钱的代价。

我真羡慕那些大人们,他们怎么知道那么的故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远在古代,近在眼前,无不成书。从下雪开始讲到明年开春,从掌灯时分讲到月亮躲到了柴草垛后面,年年讲,天天讲,就像老牛咀嚼一样津津有味。
在这里,我知道了兖州是座古城。在隋仁寿二年,就是602年,北城墙里面修建了兴隆塔,释迦牟尼远道而来,把舍利子藏于塔下。老辈人说,好像见过那塔顶闪耀着金辉,祥光普照。释迦牟尼、舍利子、诵经布道,一切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让我好奇。以至第二天上学的时候,私下和小伙伴合计着:“等放暑假了,去趟兴隆塔,挖个洞把舍利子拿出来,看看是个嘛东西。”聊斋志异,神狐鬼怪,还有民间的一些传说,活灵活现,都是这里的“书料”。有一天晚上风黑雪夜,“何大嘴”讲了一个聊斋的故事,散场了吓得我不敢回家。父亲忙着侍弄牲口,我总是听着窗户纸呼呼作响,不敢抬头,一直等到父亲把牛屋收拾利索后送我回家。

说书讲古的人,不都是目不识丁的老汉,也有村里识文断字的学究,有公认的先生,徐向东就是其中一位。徐先生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温尔儒雅,瘦削的身材就像田里成熟的高粱,多少还有点儿酒糟鼻。特别是他生气的时候,脸总是涨得通红,真是有些红高粱的气质。听说,徐老师的祖上就是县衙里的教书“先生”。我们不知道徐先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教书的,在我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就叫他“徐先生”了。
徐先生一来,大多讲的是很文绉绉的那种。正是在这里,我知道了中国的“诗仙”“诗圣”李白和杜甫还来过兖州城,住在城东泗河边上的“青庵寺”里。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大雪弥漫着古城。明长城的残垣断壁上,青砖黛瓦的民房上,东御桥窄窄的巷子里和城南教堂的穹顶都被风雪笼罩着。兴隆塔平时巍峨的身姿,此时只能朦朦胧胧地看到一个塔尖,灿若仙境。李白“家居兖州二十余年”,杜甫寓居兖州“快意八九年”。杜甫的父亲做过十几年的兖州知县。两位诗圣披着雪花漫步于泗水之滨、古城之中,品味这人间烟火,捋着胡须,该有着怎样的诗意情怀。

说到和兖州有关的古诗词,“宋老憨”还和徐先生“干过一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有人说“泗水”就是咱兖州城东的“泗河”。徐先生懂得多,说“泗水”不是“泗河”,朱熹没有来过兖州,没有具体的所指,只是想象的一处美景罢了。“宋老憨”坚持不信,这样,你来我往,争论了好几个晚上也没有最后的结论。但是,我从他们的争论中记住了一个人——朱熹。他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全世界都在用的“万紫千红”的名诗句出自朱熹之口。时至今日,我对朱熹都格外崇拜,因为“泗水”多少和“泗河”有关。

牛屋里讲古,也不都是“野史”,更多的还是正史。淮海战场上,打兖州城的经过,我就是从这里第一次真正听到的。讲到惨烈的时候,老汉们都流下了眼泪。兖州古城乃华夏“五洲”之一,高大的城墙,东西南北各一个城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陡立的城墙下是一道护城河。从护城河向西,跨过津浦线,就是宋家村了。从部队屯兵驻防架起大炮,到半夜发起总攻,打了几天几夜,炮声隆隆,震天动地。牺牲的战士和伤员一批批地被抬下来,村子的麦场上、老乡的院子里都是人。乡亲们抬担架,护理伤员,料理牺牲战士的后事,家家都是“战地医院”。抬担架的老乡回来说,护城河里的水都是鲜红的。讲着讲着,大人们流泪,我也跟着哭。慢慢我长大了,学校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我们去扫墓。我们戴着红领巾,扛着工具,唱着歌,走十几里地来到兖州城南的烈士陵园。我好像还记得陵园大门两侧镶嵌着的灰色门联:中华儿女为国捐躯,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牛屋的讲古年年岁岁,我渐渐识了很多字,开始读起了“大书”。所谓的大书就是长篇小说或厚一点的小册子,《西游记》《水浒传》,还有《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红岩》等等。再后来就有了《夺印》《艳阳天》《金光大道》的新书了。总是有人说,那个时候书很匮乏,其实,我在乡下真的没有那种感觉,反而觉得很充实,一部书一遍又一遍地读,常常是忘了回家吃饭。在牛屋里,我开始是一段一段地读给大人听,再后来基本上能读一部全书了。其中《烈火金刚》就是我从头至尾读给大人们听的。
其实,牛屋里也不是天天都在讲古。人们累了,忙年节了,牛屋里冷了,大伙就一边烤火,一边听广播。村里给牛屋里安了一个小广播,方方正正的喇叭音箱中间还刻着一个五角星。兖州县人民广播电台每到晚上八点之后,总要播一些柳琴、吕剧之类的地方戏,像什么《白毛女》《打金枝》《墙头记》,到后来的样板戏,我都是从“戏匣子”里听到的。出于好奇,星期天我还独自跑到东关的大戏院,花一毛钱看了一场吕剧《打金枝》。

外面大雪纷飞,北风刮得嗷嗷叫,吹得牛屋的门咣咣直响。牛屋里却是热情不减,冷了就站起来跺跺脚,走两步。水壶里的水冒着热气,烟袋里呲呲冒着火星,烟雾缭绕,和着草料的味道一起弥漫开来。那些牲畜似乎习惯了这味道、这情景,也不时抬起头来,边咀嚼着草料,边瞪大眼睛看着说书讲古的人们。我从来没有觉得那味道难闻,反而有一天闻不到这味道就好像缺少了什么。直到如今亦如此。
我不知道牛屋是什么时候盖的,也不知道存在了多久。当10年后我从东北再回老家的时候,牛屋早已不复存在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简介】

韩玉皓笔名山野山东兖州人1958年出生主任编辑现任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关工委副秘书长中国铁路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先后正式出版《梦见山里花开时》、《挂在山腰上的小站》、《中东铁路,穿越维度的回望》等3部散文集,有更多作品在《作家文摘》《中国铁路文艺》《北方文学》《牡丹》《骏马》以及《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黑龙江日报》《呼伦贝尔日报》《哈尔滨日报》《生活报》等主流报刊刊发,多次在省部级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
🎤【演播者简介】

老菩提(段爱国/中国哈尔滨):一级注册艺术设计师。曾参加《国际仓央嘉措诗歌朗诵颁奖盛典会》《首届全国“散文诗”作品音视频大赛》《中国朗诵联盟首届“颂读”大赛》《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节》《2021全球华人迎中秋诗意音乐会》等赛演交流并获奖。
主要诵读作品曾发表于:新华网、人民日报、凤凰网、中国教育网、新浪网、热搜、奋斗网、今日头条、都市头条、喜马拉雅、懒人畅听等国家高端媒体平台等。


🖨出品 / 華 | 夏 | 之 | 聲
📝作者 / 韩玉皓
🎤誦者 / 老菩提
🖼圖源 / 網絡
🖥主編 / 艾果
🎧監製 / 馬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