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蓝成东,上世纪八十年代任上海市社科联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曾辅佐著名学者邓伟志先生办过《社会报》。现居加拿大。自2015年夏开始学习古典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香港网[上海诗词]区总版主。吾爱诗词网上海诗社社长,新上海诗词(原大上海诗词)微刊社创刊社长,上海诗潮暨古韵新风微刊社社长,中国诗群主联合会主席,纸质《上海滩诗叶》常务副主编,《古韵新风》 第一主编。迄今已在上述诗网及中国诗歌网、中国网络诗歌网等各大诗网发表旧体诗词一千六百余首。
读《走近邓伟志》系列吟怀
一、天纵英才报桑梓
萧县牵情锦绣山,
豪夸桑梓笑开颜。
常怜陈迹梦魂老,
每忆乡时泪眼潸。
天纵英才怀伟志,
君能高议解民艰。
苍生福祉频萦挂,
耄耋尊翁岂得闲。
【注释】天纵:邓伟志原名邓天纵。
二、 雏凤清声上海滩
萧中师长意拳拳,
伟志潜心刻苦研。
初试啼声惊大学,
又尝硕果效先贤。
壮图几度风云动,
豪气一生淮海传。
健笔如椽操峻洁,
芦庐逆境更忠坚。
三、世纪之交新三观
大贤睿智有三观,
敬奉交加拍遍栏。
遥想深怀惊世论,
高瞻远瞩惹人叹。
读书议政精心继,
报国亲民刻意钻。
解惑传经逾六载,
邓公耄耋晚霞丹。
四、访贫问苦是初心
悯贫济世大心撩,
挂壁攀云瘦沈腰。
峻岭沧波谁自惹,
苦聪铁索竞相摇。
民之所欲当周理,
梦逐不妨任我挑。
卑贱常怀多砥砺,
神州崛起看今朝。
五、思想界的男子汉
——咏百科全书派著名学者邓伟志
学贯中西名教授,
通今博古百科彰。
邓公三论层峰赏,
伟志信箱黎庶狂。
著作等身谋报国,
文章高眼永流芳。
智囊泰斗人皆敬,
老骥嘶风气更昂。
六、咏百科全书《天文学卷》
格物致知情寄远,
生花妙笔谱春秋。
十年危境翰章献,
四个起源规律求。
仰望星空成事业,
俯从大地自风流。
百科首卷倾心血,
赤子胸怀万世谋。
【注释】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中央决定出版中国首部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是首卷,邓作为编辑之一,得以结识好多天文学泰斗级人物,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
七、 复兴群学薪火传
率马以期薪火传,
复兴群学哲人肩。
王中慧眼识英杰,
伟志奇才是大贤。
开课名流今世论,
奉邀国士百科编。
门墙桃李遍寰宇,
远望攀登向顶巅。
八、咏当代杂文大家
针砭时弊品非非,
究理求真健笔挥。
著作等身成学富,
文章高眼顺风飞。
空谈误国难消乱,
实践为民不得违。
匕首投枪弥可贵,
匡扶社稷是依归。
九、温文尔雅一书生
社科金奖复何求,
一代宗师万众讴。
耄耋之年开创醉,
文章问世太平酬。
随贫随富且欢乐,
任贵任穷皆仰流。
学海浮沉逾六秩,
建言真话不停休。
【注释】社科金奖:官方正式名称为学术贡献奖,即民间称为的终身成就奖,得此奖项皆可属学术大师级人物。
十、学者高怀报国民
大贤国士誉中西,
科学人文跨界栖。
立论立功频下笔,
建言建策解难题。
雄心杰句一时讶,
远略名方万众迷。
岁月风云逾甲子,
老当益壮续耕犁。
【注释】邓伟志先生研究领域涵盖社科,文理,曾同时在社科、科协、作协任职,有百科学者之称。
十一、不是党员胜似党员
——咏邓母纵舒民女士
赤胆蛾眉孝且忠,
夙心高志感苍穹。
疏财仗义扬先烈,
厚德惊天振古风。
荣辱从容含笑化,
利名淡泊不言功。
相夫教子报家国,
自有传人代代红。
唐昭平赏析:
该组诗共十一首,前十首是写"思想界的男子汉”之大学者邓伟志先生的,最后一首是赞扬邓先生之母高风厚德的。这样的安排便使邓先生从求学到成为学术界的泰斗有了依据一一母之仁德,母之教诲,母之浸润,母之榜样。做学文者和有大成就者,无一不是从做人开始。邓先生亦然,他曾说:“我真的是生如鸿毛,死也如鸿毛”,邓先生之谦虚为人,不将名利视做泰山,其人品可见一斑。于是便有了诗人蓝先生对其的系列吟咏。
《天纵英才报桑梓》
这是写邓先生的怀乡之情。
走出去的是家乡,走不出的也是家乡。故而“情牵",“豪夸”,"笑开颜","梦魂老","泪眼潸",诗作细仔地刻画出邓先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尤其是从笑开颜到泪眼潸,这一情绪变化无疑都表现出了赤子对故乡的勤勉忠谨之心。如果诗作者仅仅只是停留在邓先生对乡曲的怀念上,那就显得一般了,不能给人一振,反到流俗不可取。
诗人蓝先生却在第三联,将锋毫一转,笔含大志,写邓先生从小我跳到了大我,从故士来到了天下苍生眼前。"天纵英才怀伟志"承上启下,邓先生不仅学术有成,更为让人称道的是"君能高议解民艰”,一个解”字,写出邓先生面对百姓的艰难与苦痛,不只停留在叹民生之多艰之上,而是切切实实地去解决的实践精神。邓先生根植基层,走过许多地方,深入了解民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他的"高议”才能实实在在的解决"民艰”问题。邓先生心系百姓"苍生福祉频萦挂,耄耋尊翁岂得闲”,到今天84岁高龄的老先生依然忙于百姓的“福祉”。三四联深化了主题,士子之家国情怀溢于诗行,此乃诗意之所在。在诗人的笔下,邓先生是值得我们尊敬仰止的。
接下来在第二首《雏凤清声上海滩》中诗人借雏凤来比喻优秀的青年才俊一一邓伟志。这标题典出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名句。全诗以铺陈叙事之手法咏其意气风发的主人公邓伟志头悬梁锥刺股,苦读成才而后"啼声惊大学"出"硕果”"风云动""淮海传",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不仅照应了诗题,也是后来者学习的楷模。
以后的各首(3一10首)诗者用介绍加抒情之笔书写了邓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邓先生提出“三观",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被人誉为思想界的男子汉,编著百科全书普及科学知识,撰写杂文鞭打时弊,倡导正能量。邓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留下了1600多万字。这些成就不仅源自他的科研精神和睿智,更是来自于如诗者在诗中写到的,"报国亲民”,"谋报国","匡扶社稷""民之所欲"而自己却"随贫随富且欢乐,任贵任穷皆仰流”之境界和胸怀。邓先生不仅自己著述,还将所学开课传授,薪火相传,以其诲人不倦和学高为师,身正为为范的师者形象而使"门前桃李遍寰宇”,后继有人可喜可贺。读者在诗中看到一个面目慈祥,辛勤笔耕六十载的老者之孜孜不倦的拼搏精神并散发出的香草美人的熠熠光彩。
该组诗诗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奔放的笔法,书写了邓先生既平凡又灿烂的一生,伟志者志当伟也。
此组诗遣词朴实,通达流畅,从结构上看启承转合,丝丝相扣,从内容上看写人之作,歌其情志,咏其胸怀,此亦作者之情怀矣。
创作缘起
为什么要写邓伟志先生?
邓伟志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杂文作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也曾是上海市未来研究会第四届和第五届的理事长。在与他相识交往的二十多年中,他儒雅谦和、节俭朴素、勤勉钻研、笔耕不辍的大家风范时刻影响着我,我一直想为他写点什么。2021年12月初,在老友叶庆先生的支持、参与下,我们二人开始动手撰写传记文学《走近邓伟志》。
首先,我们认为必须写。邓伟志先生是位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著名学者,他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杂文创作领域、科普创作领域、高等教育领域均造诣高深,影响广泛而深远,犹如峻峰巍峨,引人入胜。我们遍读有关邓伟志先生的著作,发现尚无一本向世人传扬邓先生的传记文学作品。在深感遗憾的同时,我们征得邓伟志先生的同意和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毅然秉笔疾书。采访和研读的过程,使邓伟志先生在我们的视野中更加清晰了。邓伟志先生深知“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因此在几十年的治学过程中,他始终严格遵循“走、读、写”的自我规范,深入实际调研、钻入书海苦读、厚积薄发写作。上世纪60年代,他先后跟随领导到沪、苏、浙好几个县的农村开展调研工作;70年代,他到上海的一百多家工厂跟班劳动,当过搬运工、钳工、翻砂工、挡车工甚至上钢三厂的炉前工,向工人师傅们虚心学习;80年代后,他利用各种机会不仅深入祖国的西南、西北贫困地区,了解当地民生疾苦,也以自费为主到国外交流、考察、讲学,他的足迹遍及我国4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60多个国家。邓伟志先生在充满艰苦甚至是危险的实践过程中,以随遇而安的豁达乐观精神向往之、对待之,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今年六月中下旬,我们用了11天编撰了《邓伟志学术年表》。浏览这个年表,可以体悟到邓伟志先生在著书立说漫长的征程中艰难前行的敏锐和顽强。在年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邓伟志先生从1976年3月执笔编著出版的第一本书《天体的来龙去脉》到现在的46年中,他已出版多学科书籍51部共80卷(本)(其中,个人完成29部58本,合著、主编22部),平均每年出版近两本书。
其次,我们认为应该写。邓伟志先生从幼年开始,亲身历经并以满腔热忱投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他“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邓伟志先生是位忧国忧民、雅人深致的社会活动家,他不论登庙堂还是涉江湖,虽经纬万端却始终不忘初心、爱党爱国、至诚高节,为人们树立了严于律己的榜样。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社会活动、杂文创作中,还是在学术研究、教学实践中,邓伟志先生都旗帜鲜明地亮出政治见解,形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正确政治导向。仅浏览一下《邓伟志文集》众多文章的题目,对作者具有的政治情怀就可知一二。如《一个儿童眼中的淮海战役》《试论两岸十缘》《思想解放无止境》《救我是党,育我也是党》《为慈善事业写颂》《忠诚党的事业——记大舅纵翰民》《廉政十法》《学习抗大精神,提高抗腐能力》等文章,无不充满了作者敏锐的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篇篇都体现了作者要努力提高政治执行力的积极倡导。邓伟志先生曾说:“党中央号召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为人民做学问’,才是崇高的动机,才是高远的价值追求,才有无穷的力量,也才能在学术上作出巨大贡献!”

再次,我们认为值得写。邓伟志先生是位公认的知识广博、经历丰富的学者,他学术水平精深独到、社会活动不同凡响、亲朋好友举袖为云,他的为人由此推度可知一二。凡是接触过邓伟志先生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虚怀若谷、与人为善、宽厚敦和、豁达大度;感觉到他的“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感觉到他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富贵于我如浮云”;感觉到他的交友之道是“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多年来,乐善好施的邓伟志先生一直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募捐活动。2019年春天,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28万元,与朋友们共同出资的21万元合并后,一起捐赠给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对于靠每月工资收入生活的邓伟志先生一家来说,这些钱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上海大学特用这笔资金设立了“邓伟志教育基金”,专门用于鼓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莘莘学子传承社会学人的治学精神,倡导他们胸怀祖国、心系社会。邓伟志先生属于“随富随贫且欢乐”的乐天派。他认为快乐与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名气无关,快乐不需要大量的金钱去支撑,也不需要以名气为后盾,更不需要乌纱来提携。一个普通人所享受的快乐并不比一个阔人名人少。邓伟志先生认为,一个人会以俭得之,也会以奢失之,精神上的自由比物质上的享受重要得多、高尚得多。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最能震撼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邓伟志先生就是一位遵循崇高道德法则修身养德、勤奋治学、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我们不仅要垂手恭行地走近他,更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他。如今,84岁的邓伟志先生仍不觉老,更不言老,依然还是诲人不倦、笔耕不辍,热心公益,有求必应。他以自己所拥有的才华,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这是人生真正的辉煌。我们衷心祝愿他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节录自本书作者胡开建在上海市未来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2022年6月28日)
关于本书
本书为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邓伟志先生的传记。作者在通读研究邓伟志全部作品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邓老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从他的出身和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写起,分别讲述了他的求学生涯、各地采风调研、社会学学科恢复时期的学术创新和在上海大学的教学成绩、杂文等文学写作、参政议政及与各界人士的广泛交往,以及和谐的家庭生活,立体生动地刻画了邓伟志先生勤于学术、倾心教学、笔耕不辍、谦虚谨慎的生平经历和人格形象。邓伟志先生著作等身,有《邓伟志文集》6卷、《邓伟志全集》25卷以及大量单行本著作和单篇文章,人生境遇也极为丰富,历经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但尚未有一部全面叙述其人生经历的传记作品,本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白。
胡开建 叶庆 著
2022年9月 出版
四十年前当我在复旦分校求学时,邓老师给我们讲授家庭社会学 ,受益颇深,在恩师的启迪下写有《怎样看待离婚率上升这一社会现象》一文,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时至今日看来,主要观点,立论还是经得起历史检验。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社科联任社会学学会学术秘书,在邓老师领导下创办《社会报》,使得师生关系和情谊又进了一步。九十年代初出国,时隔十五年,首次回国探亲,与邓老师又恢复联系,继续师生缘。今年七月有幸看到邓公传我的《走近邓伟志》文稿,写了一组七律,讵料被恩师选作每一章的题签诗,使我竟然站在巨人的肩上,蹭历史的光亮!邓公提携后学几十年如一日!铭感五内,没齿难忘!🌼🌼🌼(蓝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