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文/鲁汉
第五章、年乐

亲戚走的差不多的时候,娱乐活动也就开始了,跑秧歌俗称“办闹玩”。村子里的“公人”称这是“义举”,村中的成年人及13岁以上的人,有权威的人都要支持,一切有能力的人都要参加的,村村办,人人参加,不能落后。在五八年以前,我村办的秧歌是很出色的,有旱船、有大秧歌、有花伞、有芯子、高跷……
1、旱船:是以五彩缤纷的彩船,花枝招展的“美女”,优美动人的舞姿、悦耳动听的唱腔吸引观众。场景喜气,气氛活跃。
用竹竿支架,扎成船的形状,周围用彩绸装饰。男扮女装划船带舞,我村的旱船、父亲扮的是花船,上身扮作美女,满头青丝簪环花饰,腰扎彩裙,两个草把子上套着女裤、母亲的绣花金莲“穿”在腿下,顺着在面前,犹如女人坐在船上,父亲架着花船,翩翩起舞,像美女坐在船上唱着:“一枝花船水上漂------。
大秧歌分两队在乐队指挥下有节奏行进,每项前有一花伞为领队,一黑伞为总指挥。跑剪子股、簸箩口、十字街、打腰鼓的、滑竿的、美女一手拿彩铃、一手拿竹板,该项目大村小村都可组织,人多人少都可进行表演。所以普及面广。父亲是一把花伞,手拿牛骨摇板,舞到高潮,两腿一蹲,花伞飞转,摇板响个不住。打鼓的累的手疼,打锣的震得心慌。
一进场有花枪队打场子。耍枪的把花枪掷向天空,高的看不到、落下来双手接住。耍叉的光着脊梁,叉在手里,上下翻飞,放着刺眼的寒光。还有的骑驴老婆,丑角拿着鸟笼子、文明棍、长袍、礼帽、墨镜,老人张兴业扮的“老姜背老婆”诙谐有趣,他扮成老婆、胸前是一个大葫芦,画上脸谱,背后扎的小脚,像是背着的女人。他到那儿都引得人们的眼球围着他转。
从一开始便一村村的不住,交情不错的、亲戚多的、关系好的村子发通知,告诉人家几日前去慰问演出,也有的村子来邀请,到他的村里去表演。受到慰问的村子则组成接待团,敲锣打鼓的欢迎接待、送行,赠送礼物:花生、糖块。
牛瓦家传统上正月十四有土地庙会,近村的秧歌队都集中在这一天来表演,一天演不完,第二天、也就是十五日紧接着来表演,过了十五娱乐到期就结束了。
因为村子多,品种也多,凭着我的回忆,幼年的印象犹如电视剧,也是一种娱乐欣赏。
2、高跷:是一种高难动作,有鱼公,有芯子、最后狮子骆驼象出场。
《 狮子骆驼象》,在诸多秧歌舞蹈中,是难度最大的,他的演员条件要求高,人员精,功夫吃力,因此能办的村子很少。小村人少办不了;村子大的,人多好选事难办,花钱多、事务杂难处理,常出工伤,也难管理,多数村子,搞一段时间就散了。
狮子骆驼象的组成:第一层并排六人,排头两人,高个,俊像,倜裆,这是牌面。中间两人雄壮有力;后面两个条件略差一些,不能太差,这是台柱子。
第二层是二人,一人平躺在三人肩上,形成两排三人一个整体。
第三层是四个人,骑在第二层那两个躺着的人的脊上和腿上,左右互相挽臂搭成一体,这与下层的两排形成一个整体,三层如一。
第四层是四人,要求人要轻,要俊,要精,要灵,要胆大。坐在第三层四人的肩上,可站、可立、可竖蜻蜓、可左右开弓。在鼓乐的配合下,整体缓步出场。
她的开场是高跷,最少要40人,渔翁、丑角、芯子.有 三节鞭,梢子棍,武功进场,打开场子后,高跷鱼贯而入。
1982年姜楼的沙赵村,在春节娱乐中,举办过。得到过乡政府的奖励。
3、落子:是一种高险动作,有“五鬼”拿秦桧,有耍枪,有铁叉。耍枪的把花枪掷向天空,双手接住。耍叉的光着脊梁,叉在手里,上下翻飞,放着刺眼的寒光。
扮相漂亮的女伴还打着竹板合唱《十二个月》,是一场功夫戏。
姜楼的官道冯村,是表演最晚的一个村,庙黄家的飞叉也很出名。
4、耍狮子:两人操作,一前一后,同时可两头狮子伴舞。一人拿绣球兼指挥,引领二狮相争、相斗。跳跃攀爬,上刀山,走梅花桩等,显示中华工夫。肖圣庙的狮子舞蹈1960年前消失。
5、玩龙灯:抗龙头的,不但有技术,还要有力气,懂套路,不能乱了阵法。两条龙互相戏跃,一人手拿火球在前引导,叫“二龙戏珠”。功夫在龙头,出力在龙尾。扛龙尾的人,要大力士,在后边要拖得住,龙身子要靠后边挣得挺,才能有精神,舞得开。
闫大庄、小冯家的龙灯舞得很好,龙头扎的逼真,形象,结实,有神,两眼用两只大手电安装的,目光射出好远。晚上远观,风驰电挚有点吓人。1965年还演出过,70年后龙头还保留着,以后就消失了。

6、上刀山:立一高杆,上挂有横向32把刀、刀刃向上层层排列组成的。如梯子横拴在两根长绳上。上刀山的人,赤脚踩着刀刃,直到山顶。1982年,刘磐石村的老师已72岁。这个村有上刀山的传统。
7、托芯子:与蹅高跷是一场戏,选七八岁的小男孩,化上妆,打扮成漂亮的女孩子,站在人的肩上,让踩高跷的扛着,有功夫的在肩上还竖蜻蜓。是中华秧歌的传统功夫。庞家,沙赵,1982年都扮演过
8、鼓子大秧歌:一鼓、一杆、一对棍加一女子打竹板手摇铜铃,分两队在乐队指挥下有节奏行进,每项前有一花伞为领队,一黑伞为总指挥。跑剪子股、簸箩口,该项目大村小村都可组织,人多人少都可进行表演。所以普及面广。姜楼镇的张杠子村,肖圣庙……多有表演过。
9、十字街:与鼓子大秧歌有相同之处,但无“杆”和“对棍”。有十八个美女穿彩裙、舞佛尘,有规则的穿插其间,在花伞的带领下,跑圆场、走十字,到场子中心,打鼓的打着飞脚、腾跃地旋转,手鼓打得震天价响;美女如仙,飘飘起舞,呈飞天状;打竹板的、一手摇铜铃,有节奏的音律,使人如痴如迷;因纵横交错如十字街而得名。
姜楼镇的北侯家,大赵家等都多次出演过。
10、元宵节: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是东方朔故事中的一段。有一个名叫元宵的姑娘,是汉武帝后宫的侍女,时间久了,元宵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这一天在假山后啼哭,被东方朔看见了,一问才知道姑娘想念父母。东方朔安慰她,不要哭了,我来想办法,让你来见到亲人。
东方朔有什么办法哪?他编了民谣,歌曲,到处传唱,内容是:火神要下界,大家要防灾。家家供汤圆,焰火放起来,时间是正月十五。汉武帝是个迷信皇帝,听说火神喜欢吃汤圆,要禳灾就要把火神伺候好。他下旨号召多做汤圆,多放焰火。放假让宫人上街与民同乐。元宵的父母得到消息就赶了来,这样元宵见到了父母。又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后人就称上元节为“元宵节”了。
11、破五、是一切走向平常的开始。
当地人过了正月十五叫“破五”。正月十五以后,不走亲戚不拜年啦,家里有神佛的都“送走”了,集市开集了,店铺开张啦,农民开活了,学校开学了,一元复始,走向平常。
在电视里看到,说初五是“破五”,可初五,过年的高峰还没有过去哪。俗语:十里地不通风,一个地方一个兴,不知电视台采用的那里的风俗不可而知。

第六章、革命年
六十年代开始、过年的风俗发生了改变。
“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大跃进的高潮还再继续,在这种形式下,办秧歌的娱乐活动自然会受到影响,没有时间搞娱乐了。
学习雷锋,艰苦朴素与暂时的生活困难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风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补丁衣,除夕吃的忆苦饭。人们不以为苦一切新的活动的诞生,形成新的风俗习惯。过年由“团拜会”开始,讲忆苦思甜,有老革命讲革命的历史,讲苦难的村史、家史。旧的风俗习惯一去不复返了
革命现在戏、《夺印》《丰收之后》《三回船》、《三世仇》……逐步普及开来。
大唱革命歌曲是流行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打靶归来》,《北京的金山上》,《三八作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雷锋好榜样 》《我是一个兵》《社会主义好》等。
六六年组织宣传队,几乎村村有、队队有。某某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舞蹈歌曲为主,边唱边舞,边排练边演出。学校广场,一面红旗一套锣鼓,也有自编自演的节目,如:三句半、快板书、相声……随时都可以表演,因为这些节目是当地、当时发生的人和事,虽然水平不高,还是很受欢迎的。
紧随其后推出了八个样板戏,也伴以自编自演的农村好人好事。各村都有自己的主项,如:姜楼公社梨行宋的《智取威虎山》,蓝家的《沙家浜》;牛家的《血泪仇》;肖圣庙的、王判镇、沙赵的《红灯记》等。整个春节,演出不断。
惠民地区(滨州市)的文联出了一个名人,他的名字是王文田,他写的一个剧本《都愿意》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电视、电影演遍全国。当地村村演、公社演,县里也调演。一直常演不衰。

第七章、太平年
1980年后,几多高歌成寻常,天天米面穿新装。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提高,大米、白面,包子、馒头的,高档酒、高级烟,鸡鸭鱼肉、炒煎烹炸,天天如过年,日日像宴宾。
这时最大的改变应是每年的春晚,为大家带来从未有过的欢乐。那时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件,村里的几家“万元户”所买的黑白电视机,低矮的原始土房子,就显得十分拥挤,八点不到,孩子们便挤满了,尽管主家大娘早已摆好座位,上了年纪的还没进门,就早被孩子们抢光了,只好再用板条搭建临时的、上面用旧被褥垫起来软和些。那时最受欢迎的主持人赵忠祥、倪萍,说笑着暖心的话语,报告着期望的节目,在歌唱家李谷一《难忘今宵》中开始,又在《难忘今宵》中收场。人们的情绪激荡起伏,整个有人群的地方,谈论着、笑唱着、不住的评论,充满着喜悦、兴奋。
一切都在百废俱兴的样子,人们胆子大了,步子快了,出外经商的多了,政府尽管采取多种措施,娱乐活动、秧歌、一直没有回复到1958年前的水平。就是戏曲、传统的、现在的,政府的、民间的一直被春晚所复盖,与春晚所比较就形成极大的反差,失去了以往的色彩,没有了往日的情趣,普及到原来的风采似乎难了点。人们说“生活好了、年味淡了”。手机、电脑、电视剧,春晚节目高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好,人在幸福中,刺激神经的东西很难满足了。不像早先,吃个团子就高兴,自然是“生活好了、年味淡了”。
焰火鞭炮的禁止和限制,似乎减少了火红的色彩,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放或少放为好。
2022.9.28

【作者简介】:鲁汉,姓名赵化美,惠民县人姜楼镇人,喜文史,山东省、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乡村纪事:《惠民乡风》、《刘冲还村事》、《生产队》三部作品,诗词一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