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著文章
——祝贺李秉楹先生的新作《岱历斋文稿》出版
张坤堂

李秉楹先生的大作《岱历斋文稿》出版了。我是在今年中秋节前得到的这个消息,可是一直没有见到新书,在急切地盼望着。中秋节过后的周四,我与李老师约定好到他家取书。
下午过半,秋阳斜照天气不温不燥,丝丝秋风令人清爽。我如约而至,见到到老师非常高兴,老师更是表现出古道心肠,还对他的老伴说,你的校长来了。师母见我来到也是异常兴奋,因为我们曾经在一个单位工作八年。
我们在李老师的书房“岱历斋”喝茶寒暄。老师的书房简朴而雅致,文房四宝、各类书籍一应俱全。我站在窗前举目一望,前面是祝甸公交车停车场的一片开阔地段,会望见很远的地方,似乎也会隐隐约约看到泰山。李老师的老家就在巍峨的岱岳下,他自从工作后就一直在勤奋耕耘历城这片热土上。难怪老师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岱历斋”。这个名称正折射出,他的那份乡愁对家乡的怀念,还有对工作几十年历城大地的挚爱。
当我接过李老师为我签好名,散发这个墨香的著作时,感觉沉甸甸的,这是一位85岁高龄老人的呕心沥血的著作,这是他常年积淀的文学素养结晶。

我夜不能寐,怀着急切的心情读起了《岱历斋文稿》(以下简称《文稿》)。这部新作近25万字,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史集萃》有42篇文章。李老师用严谨而又审慎的态度考证了历城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地名出处、名胜古迹、文人轶事等。读起这一部分的文字感觉非常厚重,言简意赅、直抵人心。在首篇《从<齐乘>中读历城》和第三篇《重视民心,体现民本思想——读历城第一部县志<历乘>》两文中,作者从浩繁的志书中探寻了历城的来历、沿革、人文等。《齐乘》和《历乘》这两部志书是最早介绍历城的文献,特别是《历乘》,是历城第一部县志,要了解历城就要先读懂《历乘》。因此,《文稿》从六个方面对《历乘》作了介绍和分析,较为详尽地挖掘了《历乘》的思想内涵,为后人了解熟悉历城提供了资料。其大量艰辛的劳动凝结之中。
李老师住在哪里就爱上那里。十多年前搬进祝甸村,他写出了《史林寻踪话祝甸》, 文章介绍了祝甸这个人杰地灵村庄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他认为祝甸村比邻市区十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赞颂这里的钟灵毓秀并给予厚望,说祝甸“江山代有才人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明末重臣赵世卿。李老师与刘怀才先生合写的《骨鲠不媚世,为政有清操》一文,用一万多字、准确而详细介绍了赵世卿的事迹。赵世卿一身正气不媚权贵,爱民之心感人至深,他的高尚的节操的确影响很大,只是在前期的文献史料中鲜见,而此文作者不仅从现有的志书中探求史料,而且还访问耄耋老人,查阅赵氏族谱,甚至在墓志铭中分析发现重要资料。这样使得赵世卿这个历城的名人走入人们的视野,进一步被认识。
李秉楹先生善于挖掘整理历史上那些不被人们所知的历城籍人物,这是文稿的一大贡献。在《历史上任职他乡政声远播的历城籍官员》中介绍了六位历城籍在外任职的官员。冯瓒在安徽、四川任职时候,上疏力谏免除杂税,让利于民;对于犯上作乱者不是赶尽杀绝,而是惩处为首者,其余释放回乡务农赡养家老。李森为民请愿,犯颜为“小民”,表现出铮铮钢骨。孙纪云,清同治四年进士,到山西大同府任知府时,正值该省荒年,其他州县皆隐瞒灾情,独有纪云毅然禀请赈济,为此,上司对纪云一再斥责,纪云不为所屈,擅自开仓放粮以救灾民,而后自请开仓之罪。李德容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授直隶安肃县(今河北保定境内)知县,为了避免扰民,不怕官兵怪罪,也令人称道。他的儿子效仿父亲谨遵家训,各项劳军事宜均“支应差役,不扰百姓”,节省计划内经费3000余金,但他本人因劳累过度而不幸去世。灵柩归乡之日,士民数千人出郊奠送,皆称颂其父子美德。 还有任职遵义、不辱使命的陈玉壂,引蚕种让全郡人都受益。再如身体力行灭蝗灾的杨晓春,因灭蝗劳累过度,以身殉职,病中说梦话还以蝗灾复发为虑。这些历城籍的官员的所作所为都成为一方妇孺皆知的美谈。
李老师关注的这些一心为民小官吏,在其他史书中是鲜见的,这些史料弥足珍贵,非常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也看出李老师重人间真情以及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在这一部分中有介绍历城名胜古迹的文章多篇,虽然在有些文献中似曾见到,可是李老师总是写出新意,挖掘出别人不曾关注的地方。例如《也谈华不注的渊流》《苏辙笔下的历城知县施辩》以及与刘怀才先生合写的《北宋历城张蕴父子与“读书堂”》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有着可贵的求真精神。在《也谈李清照的原籍问题》(与刘怀才先生合写)一文中,面对李清照的原籍问题多有纷争的状况,多方探寻,另辟蹊径,在赞同济南著名史学家徐北文先生从源头上论证李清照的原籍问题的基础上,又从多种历史资料中寻觅线索,以执着的探索精神,摈弃了那种假象推测的做法,有根有据地论证了徐北文先生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也谈李清照的原籍问题》这篇文章发表于《齐鲁文史》2011年第三期,并被张华松先生收录《济南文化丛书》之中。
重视孝文化也是李秉楹老师在文稿中的一个亮点。他翻阅了有关历城的志书文献,撰写出《<历城县志中>的孝子故事》,整理编写出何毓兰、刘文彬等六位孝子的故事。这些土生土长的孝子故事,对于促进历城孝文化的开展、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文稿》的第二部分曰《文化随笔》,共有24 篇。李老师所著这些堪为随笔美文。读这一部分感觉有滋有味,品之如饴。这些清新脱俗的文字多是读书偶得。例如《孔子谈谏诤》《柳宗元的“吏是民之役”观点》《小康的古今含义》等等。
这些文字不是太长,读起来轻松自如,并非像李老师说的那样枯燥乏味如同嚼蜡。在夹叙夹议中,来一段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样抒情句子使得记叙与议论相得益彰,足见李老师的文字功底之深厚,驾驭文字功夫之娴熟。
在《有感于“子欲孝而亲待”》一文中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慈母一生辛劳节俭,虽然近九十岁的高龄辞世,作为晚辈依然不愿意让老人离开,含泪写下了:“曾为顽儿断机杼,屡因束脩求众亲。”《故土之爱,乃乡愁之情》一文中不仅诠释了故土与乡愁的关系,而在文章的最后来了一段深情描写:“《望乡》以动态展现心态,全诗把景色、声音、心理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反映了无尽的乡愁。”读来的确让人由衷叹服。
读第三部分《感怀忆旧》令人感慨万端激动不已。这18篇文章主要是写亲情、友情,有对家乡的缱绻,有对已故亲人的缅怀,有对历城的挚爱,有对同学朋友的深情。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特别是首篇《忆父亲》,李老师用细腻感人的笔触写出了父爱如山。文章中既出现了类似许地山父亲用花生的默默无闻对后代的谆谆教诲;又有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爬铁道的情景。那年在济南求学时,因为经济拮据,当时学校不能配给伙食。李老师的父亲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挑着担子翻山越岭徒步十几个小时来济南为儿子送煎饼。当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也泪目了,心有戚戚焉!从泰山东南角翻越大津口、长城岭、高而十八盘、仲宫山口,走这样崎岖的山路其艰辛可想而知。
联想到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当年我的西顿邱读书时候,为了节省一元多钱的车费,曾经从长清的万德徒步走回家中。我仅仅走了30里,而李老师的父亲却要往返走300多华里。在今天看来步行这么远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可是李老师的父亲做到了,唯有伟大的父爱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这组文稿中有怀念三姐和大姐的文章,李老师饱含深情追忆作为长姊对本人的呵护与关怀,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当又读到五妹追忆三姐的文章时,更是印证着三姐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孝敬父母,关爱弟妹的深情。难怪作者写出令人唏嘘不已的诗句:“三姐如今赴仙界,悲伤怕走泰安城。”
李老师的家国情怀在文章更是彰显。他对工作孜孜以求兢兢业业。对家庭也是柔情似水,在历城工作了几十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可是每年的春节,他会心有惆怅,当老人健在的时候,他总是说服妻儿,自己回家与老人一起过年,因为举家回去,老家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再说孩子小也难以适应老家的环境,只好妻儿4人在济南过。每逢遇到这样的情况李老师总是难以割舍,孰重孰轻唯有自己心中明白。当自己的父母走后,心中更是悲泣不已,因而写下了:“从此游子怕过年”诗句。
《文稿》的文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历城唐冶新城建立不久,李老师与刘怀才先生就合写出《唐韵古风映新城》,文章深挖了唐冶厚重的历史文化、考证的民间传说、日新月异的明天,大笔如掾赞美了崛起的新城必将以新的姿态矗立历城东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作者气度不凡还表现在创作风格的绚丽多姿。当我读到第四部分《诗联寄情》的时候,一组组诗歌对联令我感同身受、内心激荡。《悼慈母》《祭三姐》《年思》三首诗虽然文字不是太长,却是字字千钧。诗歌触及灵魂深处的疼痛,发自内心对亲人的怀念,读后,我也泪潸潸。
李老师不仅写诗,写楹联、写对子也是他最擅长的一面。在文稿中虽然这一部分的比重不是太大,但也折射出李老师的积淀深厚多才多艺。这些文字合辙押韵、节奏感强,不乏出神入化、铿锵凝聚的佳句,令人诵后不忘。
本书的压轴篇是《寓首邑欣逢盛世 撰春联讴歌历城》,在近30首的对联中,作者热情赞颂历城欣欣向荣发展变化的居多。曾记得,当年《历城报》临近春节必然有征联活动,这项活动成为闻名遐迩的特色活动。李老师与郭部长撰写的春联多是头条首发,成为撰写春联的引领者。李老师的春联既有分量又有气势,例如“水绿山青,自古岱阴出志士。钟灵毓秀,从来首邑多豪杰。”给人极强的震撼力,令人叫绝;“锦绣川锦阳川川川秀美,郎公谷红叶谷谷谷神奇。”这样的叠字联令人拍案叫绝。我也曾经亦步亦趋步李老师的后尘,偶有对联也忝列报纸其中。
李老师的初心永驻、踔厉奋进,还从歌颂中国的航天事业的春联中看出,从2004年到到2014年就有颂扬航天事业和航天英雄的多幅对联。气势磅礴,意境深远。“长二发射,使太空群星添伙伴,神五飞行,令世界众口赞炎黄。”
文如其人,此话一点儿也不假。李老师的文章如同他的做人一般,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李秉楹先生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工作中的提携者。他时时刻刻关注着我成长发展,发现不足及时给与指正,使得我受益匪浅。在我主持历城教育局党校工作时,李老师不顾年事已高坚持数年为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每次至少承担两个大专题,而且每次都是精心备课一丝不苟,作为一个古稀老人其情之真令人动容。
所接触过李老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李老师为人厚道谦和、正值坦诚;总是给予别人帮助,自己从无所求,这正是他的高风亮节,也是受人尊重的原因。
李老师对文字的敬畏的确令人钦佩。今年五月,教育局推荐我作为教育系统代表参加由历城区委宣传部召开的“历城文化座谈会”,主要座谈研究历城的文化发展问题。事先我征询李老师的意见。他不仅详尽地为我构思各部分内容,还提供更详实的材料使,有时候晚上10点多还打电话给我指示,与我商讨有关问题,商榷提法,使得我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讲话提纲的撰写。
李老师真是:孜孜以求育桃李,心香一瓣著文章。
由于时间仓促,我对《岱历斋文稿》阅读理解尚有些浅薄,敬请阅读者一并提出意见。
2022年9月28日

张坤堂,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区政协文史委员、作协顾问。历任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副主任,普通学校校长,教育局党校校长。秉承热爱生活、喜欢读书、敬畏文字的信念,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参加的征文活动多次获奖。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