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因为退休,我有了时间回应一些保险公司的讲座邀请,参加的多了也就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所以,一听是什么讲座和交流学习,我就知道了这肯定是某个保险产品的推介会。程序千篇一律,讲课洗脑,宣讲银行越来越少甚至是负利率的发展趋势,引起与会者对自己资金贬值缩水的忧虑,然后就是保险产品的种种优势,让与会者产生转移资金的念头以使自己的资金更安全更保值,中间再搞点发小礼品的互动活动,调动气氛,然后开始讲解签单环节。
举目望去,每次参会的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大妈们,少有男士,在最近的一次推介会上我有意的数了一下,百十号人的会场里只有六个男士,我不禁莞尔一笑。第一个突出原因就是这反映了家庭财权的归属现状,再一个原因是中年妇女比男士更易接受暗示和言语洗脑,也更容易冲动行事。第三个原因是家庭主妇更有为家庭未来承担责任的意识。
按说保险应该是一个好的资金保障和意外减损的事情,在国外的接受率也比较高,尤其是发达国家,据网上数据显示美国人的保险投保率420%,日本更高,是650%;中国人保险投保率仅3%左右,倒是存款率46%明显高于国外。在国内,保险口碑不尽如人意,仿佛步履不顺,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抖音、小视频上关于保险的段子非常多,绝大多数都是是负面的。都是理赔如何艰难,条款如何高大上而操作性模糊的,再就是保险周期的漫长,许多保险基本上与本人无关,全是留给后代的。
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观念也在变化,以前,人们总是觉得要在故去给子女后代留下一些财产。现在,新一代独生子女都是在百般呵护中长大,面对着自私和挥霍无度的后代背景下,要让保险人接受能在百年之后留下多少财产已不太现实,我了解到许多五六十岁保险人的心理是,我辛苦了一辈子,凭什么还要扎住嘴省吃俭用的给子女留钱呢?她(他)们现在过的日子比我们好,浪费起各种东西眼睛都不眨!我们已经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现在只考虑对自己好一点。所以,对于那些几十年以后会产生多巨大利润的产品不感兴趣。我能不能活到那么久?再说,留下那么多子女就能领情说你个好?话说回来,死了以后领情又有何意?何用?这样的话听多了,真是让人陷入久久的沉默。我们这批人获取子女养老和孝顺的福利已然成为奢望,还能指望谁对自己好呢?理智告诉自己,只有对自己好,更好一点,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将来尽量不要麻烦子女,前提就是健康的久一点,自理的时间久一点。
有次有位保险工作人员眉飞色舞的向我介绍一个产品,说是到我活到105岁时会有一百多万的收益,我打断她!大概率上我活到105岁估计是不可能吧?!她紧着说那不一定,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好吧!就算我活到了105岁,你觉得我还有什么消费需求?还是你觉得那个时候还有抢救的价值、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个产品是凸显我的长寿收益,接下来的保险产品是告诉我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的,让我在意外发生时有收益留给家人的。我问保险员,那你说,我倒是能长寿还是马上意外掉了?我还能活到105岁吗?那个险种我是不是不用考虑了?保险员稍楞了一下,马上用她三寸不烂之舌告诉我要有多种思想准备及应对措施,我又问,那意思是我为了这些莫须有的准备要扎住现在生存的嘴吗?
再说健康险和重疾险,更是让人如梗在喉,说是发生疾病时的降损,但要投这样的保险是检查身体状况,要在没有疾病的健康情况下才允许保,这个机率应该就是保险公司的命门,在大概率下偶尔出现的理赔案例就会被极力宣传扩大,造成能够得到保障的虚幻安全感,这就是吸引客户的依据。实际上,这就是观念和心理的较量博弈,都在赌机率。客户赌自己的意外能够无意外的得到理赔,而保险公司在赌理赔的机率除零以外的低赔率。
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更是让人云里雾里,估计没有太多的人会认真详看,反正我从来没认真看过或者看完过,因为太繁琐且看不懂,不经专业人员诠释弄不懂,何况真有意外发生,这些条款的解释权和执行权又不在客户,客户享有的知情权很有限。这些都让人望而止步,从而坚定听天由命的思想。所以,保险业务人员就非常辛苦,压力大,从业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以上种种都从不同程度影响保险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观念心理变化,保险需求也在变化,保险产品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这种变化,除了与银行合作开发一些理财保值的保险品种外,保险公司更应在务实上多下功夫,多学习参考一下国外的先进模式和做法,不能对外宣传上为客户考虑,实际暗里上为收益下功夫。当然,作为一个公司不想着赢利也是不可能的,但不能赢利至上、赢利唯一,唯利是图。否则,路会越走越窄。
(原创,选自本人《华人文学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