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文/鲁汉
第三章、备年

腊八节是生活改善的开始,庄稼户用黏米、小枣、绿豆、小豆、爬豆,财主户加花生米、栗子仁、莲子……煮成的腊八粥,是用来敬佛的,孩子们只知道好吃,别的事是不管的。在我的记忆里,从这天开始就换饭食了。
在我的记忆中的过年,最幸福的是1956、1957那二年,早的就记不清了。这时的农家自种自收,又是刚刚解放,物埠年丰,国家一天一个喜讯,家家都在喜乐中。
每天为过年忙活着碾米、推磨、劈柴,走亲戚、看了姥姥看姑姑等。为老人买衣料,有孩子的给送礼物,小子买花炮,女孩子买胭脂、头花。
“二十包团子,骡马跑一院子”。团子这种食品,可能都没印象了,那时为了过好日子,幻想“骡马跑一院子”,家家包团子,把白菜、青菜类,更多的是干菜类,加油盐佐料拌的馅,像包包子一个样的包成没有褶子的圆形包子,不过那面皮是高粱和豆子杂面的,我家这地方不产麦子,面是很少的。所以,老辈就在杂粮方面开发,花样多一些。
二十三过小年,蒸黄面,年糕,丝糕,送灶王、早上起来簸箩里放点草料给灶王爷喂马、上香,供糖果。让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上天光说好话,下界多带金银”,把旧的灶王像烧掉,灶王就“上天”了。一家人的好运都寄托在这“一家之主”灶王爷的身上了。下界、回宫要到年三十的中午,给灶王贴上新的像,民俗称“换衣裳”灶王就回来了。供上炒的肉汤,供品,面食,放鞭炮以示庆贺。
蒸黄面,是当地农家的俗称、又叫黏窝头,一种常吃的食品,用黏米磨的面加小枣蒸成的。年糕,原料都是黏米,做法不同:把黏米粗粗的磨一遍,加水如和面不能太硬铺在锅里的篦子上,篦子上要铺绒布,抹平了按上枣,蒸熟了切成块,厚度不超过五公分。
丝糕,是饭米面的,要发酵,做法如做年糕,安上枣,熟了也要切块。
二十四、二十五蒸花卷,大饺子,天天蒸干粮,花样不同。我的母亲把瓮子、面缸擦洗干净,准备放干粮,准确的说是“年干粮”,都放得满满的。
二十五、还要清扫院子,讲卫生。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八,包包子。这两天母亲是最累的,先要发面、那是一个累活,那时发面没有酵母的,是用麯来发面的,这种麯可以入药,中药铺里叫“神麯”,在伏里天有专门的制麯工人,酒厂酿酒也是不可少的。
我的母亲是用神麯做引子发好的面,留出一块来,再掺上玉米面,搓碎晒干了,自己又进一步加工做成的,这又换了一个名字叫“糟”,再用来发面效果同样好,味道又甜又香,蒸的面食都愿意吃的,经常有亲友来和母亲要去发面用。
母亲发面有一种打接面的程序,就是先把麯和面,打成糊,等面开好了,再把大量的面和进去,再等面发酵起来才开始蒸馒头、包子。蒸馒头面要硬、包子面要软一些,蒸好的馒头、包子要等醒好了,?才能上锅。先大火烧开,然后,再细火慢烧,再开锅后一停、热气下去了即可揭锅、不要等久了,粘了皮的馒头、烂了可不好。
二十九,有媳妇的走娘家送年,这只是礼节,娘家还要给赠加好多的,有的给换一换;只有女儿当家做主了,才会真的给娘家留下。
大年三十就忙了,早晨起来放鞭,请“天神”开始,欢迎诸神下界过年。
父亲煮肉,再搭天地棚。贴对子、贴灶王、放火鞭也都是父亲的活。
天地棚是用一张秫秸芭立着,围在一张长方供桌的四周,上面用一张苇帘子搭起来是房顶,这就是一个神龛了,里面挂上挂图,牌位上“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哈、真厉害!
母亲更忙:洗盘子洗碗、用供盘放着花生、橘子、糖块、山楂什么的。酒具、茶具、鸡、鱼、炸货、方子肉……点香、烧纸供神佛。
一切停当,饭菜上来开始吃饭,这顿饭非常器重,上无老人、妹妹又小,只有我是中心人物了,有好肉、鸡、鱼紧着我吃。父亲倒上一壶酒,慢慢的喝着……
这里还有“拂天灯”的习俗,是供姜子牙的。做法是竖一高杆,上罩松、柏树枝,挂着的滑车上穿一长绳,吊懸一灯笼,家家夜晚点亮,满天灯火,非常壮观。
据说,当年姜子牙受命封神,封神榜封满了,没有给自己留位,他就到那、住哪,民间有“姜太公到此---诸神退位”之说。一到过年,诸神归位,姜子牙不能外出再占别人的位子了,就在天灯下过年。

第四章、过年
供神佛是中午的主要事项,那么,晚上就是请宗亲了。
下午,搽馅子包饺子是母亲的任务了,四口人吃不了多少,主要是供享,这可不能怠慢,心要诚、敬心敬意。父亲忙着挂起家堂轴,摆好供品,杯盘碗筷、纸香一类,到五点左右父亲即点着香,去爷爷的坟上(离祖坟远的,就到村头,朝祖坟方向)请祖人来家“过年”。把四路香插在香炉里,满上茶水,斟上酒、点上蜡烛,就是把老人请到了家,俗称“请老的”。
一进腊月鞭炮声就声声不断,今天就是顶峰了,宗亲安好后,全村的鞭炮声响成一片,谓之“发利马”,一年欢乐的高潮开始了。都在自己的大门前,用长杆子挑着火鞭,点着谷草,火光冲天、鞭炮齐鸣,你放小的,我放大的、鞭炮、烟花、二起脚、大有压倒对方,独家争雄之势。小孩子打着灯笼,三五成群的转来转去,跳着、喊着,散发着那超人的生气。一个时辰过后,响声陆续的慢下来。大人把“利马”(碎屑草灰)围大门绕半圈,不能让“财气”跑掉。和孩子抬着放鞭炮的大杆子嘴里喊着“抬金子、抬银子”就回家了,把杆子横放在过道口,不能让财气出门。
“发利马”有一个传奇故事,据说起于黄巢造反,黄巢恨透了唐朝廷,见人就杀,有“黄巢杀人八百万”的说法。人们闻听黄巢兵到,慌慌逃命。有一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自己跑。黄巢赶上询问缘由,夫人说:回大王话,大孩子是兄嫂所生,兄嫂已亡,只有这一点血脉,小的是贱妾所生,望大王体恤,放条生路。黄巢一惊,此妇心地善良,实属罕见,受其所感,对她说:你回家在门前烧一堆火,见者绕行,不打扰你家就是了。夫人回了家,告诉了村里人,家家门前点火,家家如此,反兵难辨,只好绕村而走。村民未受劫掠,保住了性命。恰巧这天正是大年三十,为纪念此事,人们相沿成习,此风便沿袭下来。
“发利马”过后,母亲早已盛好饺子,供上宗亲和神佛,大家坐下来吃饭。
晚饭后,母亲准备了酒菜,叔叔、大爷有相聚饮酒的习俗,谓之“守岁”、据传每年的五更钱龙在天上飞腾,有福的人,便能看见,手里准备好鞭子,或棍棒之类,钱龙飞的很低,有福人便会打着,它身上的金钱就会哗哗的掉下来。有“钱龙引进四方财”的对联。这只不过是一种想象罢了。
五更里烧纸、上供、放鞭炮,陪着宗亲吃年夜饭,拜年(磕头),烧纸后又是一个高潮,乒乒啪啪的直到天明。
我是男孩子跟着父亲,先在本家拜年(磕头),紧接着就去送宗亲,带好纸、火鞭、起货(二起脚类),先从始祖坟(俗称“老坟”)开始再去家族的坟上,烧纸、放鞭、祭拜,“送老的”回来,再去全村拜年。
“送老的”是一道风景,各族结成一个个自然团体,老的带着小的,拿着纸香,鞭炮,小孩子抱着长杆专为放鞭。人旺的大族,是最自豪的一刻,烟火、梨花弹、钻天猴……你点着还没有响完、我的又响上了……起伏不断,一阵阵如疾风暴雨。有诗:
你方响罢我登场,漫天遍野鞭炮响。
光宗耀祖在今晨,家兴人旺铸辉煌。
这也是祭祖教育的好时候,听着老人讲述着各自的直系与分支,从哪到哪一代代的故事,你从哪里来在这里单述的最清楚。是传统教育的一个课堂。“送老的”从早六点直到九点,还稀稀拉拉的不断。
新娶的媳妇由婆婆或嫂嫂领着去给长者磕头拜年,第一次不能磕空头,受拜者要拿赏钱,另选日子还要请媳妇,意思是一家人,增加了解。
2022.9.28

【作者简介】:鲁汉,姓名赵化美,惠民县人姜楼镇人,喜文史,山东省、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乡村纪事:《惠民乡风》、《刘冲还村事》、《生产队》三部作品,诗词一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