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天麻的那些时光
作者:巩红丽
——20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那几年,我和丈夫曾经在耿峪庙沟他的老家种植天麻,摸索天麻的有性繁殖技术,度过今生难忘的青春时光。每每回味,感怀深切,且用诗歌咏叹之。

那一年
我们的毛毛刚刚降生
你说
你在老家
耿峪庙沟的山垭
试种下了几窝天麻
麻绳的麻?
你笑着说:
那是一种驱风定惊的神药
寄生在有菌索的枯木根下
那一年
毛毛刚学会叫爸妈
摆动小手呼呼呼地刮风
唰唰唰地给山里的老爷爷
把雨下
我们揭开天麻窖的蒿草皮
一个个赤色的鸭嘴尖
拥挤着钻出腐殖土层
向我们争相汇报地下的神话

缠绕着黑色丝状物的腐木旁
沉甸甸的鱼身形块茎
一道道环纹披着褐色鳞甲
――你说那是商品箭麻
手指一般粗细、长短不等
嫩白里透发着生机
就像一群朝气蓬勃的娃娃
――你说那是种白麻
还有那些
大小不一
如谷如米
混在土巴里的小白粒
――你说那是种米麻
至此我才知
天麻是一种寄生植物
它们无根无叶
不靠光合作用
生存环境极度挑剔
而且常年隐蔽在山林的地下
当赤色的箭头长出地面
块茎的养分就化作赤色的杆
花儿无色无香
招不来蜂
引不来蝶
既使结出几个果来
也裂开成粉末四处飘散
难以安家
野生的生长处神秘不定
难怪称它是
鬼督游
神仙脚和天(来之)麻
那年
在落叶萧萧的柴山
你老练地砍下橡树
锯了一堆堆的菌棒
在林下空地
抡起锄头
挖了一个又一个种植窝
要扩大种植
把来年的希望种下
而我也是平生第一次
在陡峭不平的林地
笨拙地帮你剁菌枝
把麻种
摆放在菌棒之下
你心疼我这个山外媳妇
叮嘱我只管看好娃娃
而我怎忍心
如此重的活让你一人揽下

初次的成功
使我们信心百倍
之后多少年
我俩沿着耿峪河
上上下下
把我们青春的热血
在首阳山这片故土抛洒
记着吗?
在通往庙垭的五里泥泞山路
我一手牵着大毛
一手高高举起雨伞
你一手抱着二毛
一手扶着搭在肩上的
半口袋米粮油盐
怎能忘
一背夹沉重的菌棒
压弯了你的脊梁
脚下的树根松动
你连人带棒翻下土岗
怎能忘
沣峪口遇重大车祸
你砸玻璃侥幸逃生
硬还要把车顶的几麻袋萌发菌带上
血腥的恶梦是你
一辈子的伤

你单薄的身板
强有力的弓步
咬紧的牙关
高高扬起的齿锄
还有那晨光初染的橡树林
在我的脑海里
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
宁静的夜晚
昏暗的油灯下
你提起笔
把白天的裁种情况
一一记录
大白麻种在了哪里
小米麻又种了哪几窝
土质怎样
背阴还是向阳
……
各种的标记
像作战地图
一丝不苟地记录在
你心爱的日记本上
记得吗
那个暮色西沉的傍晚
窝子里伸进四壁的
一个一个的大箭麻
把我们拽拉
意外与惊喜使我们忘了疲乏
那个超大的柳条笼啊
已经装不下
我们依依不舍地抬着满载的收获回家
任山风吹拂浑身的热汗
月亮对我们微笑
星星为我们鼓掌
愉快的歌声呀在寂静的山谷回荡
记得吗?
干重活的你
到了上午十一点就饿得心慌
支我回家拿两片妈蒸的软馍黄黄
还有苦油菜烧的浆水菜
我们吃得
喷香喷香

我斗胆跟你晚上睡在
牛圈那个吱吱吜吜
颤颤巍巍的破草楼
为了烘炕天麻而腾出了热炕
扬头就能吃上屋梁上挂着的软柿子
浪漫与甜蜜终生难忘
我们一起摸索试验
有性繁殖栽培技术
其实
我就是那个蝶啊
我就是那个蜂
巧施魔法
让天然难育的赤箭
鼓起了一串一串的子房
而你在骄阳六月
神仙一般
把成千上万的粉未状种子
抖落进橡叶铺就的萌发床
一粒粒如蚁蛋晶亮的新生体破壁重生
我们激动的心情呀
比考上状元还畅
来年启开埋于地下的宝藏
如盘如筛的大饼块呀
白麻、箭麻挨挨挤挤
放射状向外
四处成长
多像千手观音
伸开的指头和手掌
一筐一筐的收获呀
印证了我们
有性繁殖技术
带来超大的产量

一时间
致富的种子
撒遍四邻八乡
技术咨询
登门拜访
报头也把我们两位回乡青年
科学致富的事迹宣扬
青春不朽啊
我们赢得的不仅仅是财富
还有人们感激和敬重的目光
……
多少年过去了
如今的小孙孙呀
已长成当年毛毛的模样
多么怀念呀
耿峪河潺潺的流水
多么留恋呀
老家、橡树林
庙沟山垭的月亮
多么难忘呀
青春的热血与汗水
那个年代
务天麻的那些幸福时光



作者简介:巩红利,网名“童心”,曾用网名“山野百味园”,周至集贤人,农民,高中文化程度。偶有作品在杂志,报刊及网站发表。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