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文/鲁汉
第一章、说年

华夏传统代代传,进了腊月便是年。
秦汉魏晋十六国,隋唐五代宋金元。
明清民国又抗战,炮火连天年不变。
团结战斗增意志,敬祖睦邻友情添。
我岁数不大,过年却历经了三个时代:
1、五十年代旧时年;
2、六十年代革命年;
3、改革开放太平年;
我是五零年生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由衷地感到荣幸,没有受到老一辈人的苦难遭遇。
五十年代的人民虽然得到了解放,人生得到了自由,但乡风民俗,还是老的习惯:敬天敬地敬祖宗,拜了老人拜大人 。上敬老人为行孝,下哄孩子操碎心。有钱人欢天喜地,穷苦人躲债避难、叫苦连天。人们把过年称作过“关”,谓之“年关”。

常言说:“正月的瞎子、腊月里的驴”意思是正月里闲在,尤其是女人、男孩子定亲,女孩子找婆家,就要“算卦、抽帖、批八字,”这一行是盲人的一项职业,乡人俗称“瞎子”,对常年无所事事的盲人创造了机会,是瞎子发财的好时候。“瞎子算卦”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是瞎子赖以生存的一门生意,有的瞎子还兼而学会了弹三弦,为说书人陪伴弹唱。
瞎子算卦据说是汉武帝时代的大臣,东方塑传下来的,东方塑是我们惠民老乡,何坊钦封人。他几次回家,见到盲人无所事事,又穷苦不堪,是一极大的浪费和他们的一大灾难,他了施小计,施展学术,编了一部《》,给盲人门解了寂寞,也有了生活来源。盲人们称东方塑为始祖,代代相传,相沿成习,每到“三月三”,瞎子们便结伙成群的到东方塑墓前祭拜。直到“文革”时期,才在“破四旧”中消失。
腊月的到来,人们为了过好年,就忙着推磨、压碾,尤其是财主户,碾米、磨面,一直忙个不休,不是一天能干完的活,那牲口就忙的不停,尤其小驴,踋快,好用、妇女最喜欢用它。所以就留下了“正月的瞎子、腊月里的驴”俗语。
《过年》
第一章、说年
华夏传统代代传,进了腊月便是年。
秦汉魏晋十六国,隋唐五代宋金元。
明清民国又抗战,炮火连天年不变。
团结战斗增意志,敬祖睦邻友情添。
我岁数不大,过年却历经了三个时代:
1、五十年代旧时年;
2、六十年代革命年;
3、改革开放太平年;
我是五零年生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由衷地感到荣幸,没有受到老一辈人的苦难遭遇。
五十年代的人民虽然得到了解放,人生得到了自由,但乡风民俗,还是老的习惯:敬天敬地敬祖宗,拜了老人拜大人 。上敬老人为行孝,下哄孩子操碎心。有钱人欢天喜地,穷苦人躲债避难、叫苦连天。人们把过年称作过“关”,谓之“年关”。
常言说:“正月的瞎子、腊月里的驴”意思是正月里闲在,尤其是女人、男孩子定亲,女孩子找婆家,就要“算卦、抽帖、批八字,”这一行是盲人的一项职业,乡人俗称“瞎子”,对常年无所事事的盲人创造了机会,是瞎子发财的好时候。“瞎子算卦”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是瞎子赖以生存的一门生意,有的瞎子还兼而学会了弹三弦,为说书人陪伴弹唱。
瞎子算卦据说是汉武帝时代的大臣,东方塑传下来的,东方塑是我们惠民老乡,何坊钦封人。他几次回家,见到盲人无所事事,又穷苦不堪,是一极大的浪费和他们的一大灾难,他了施小计,施展学术,编了一部《》,给盲人门解了寂寞,也有了生活来源。盲人们称东方塑为始祖,代代相传,相沿成习,每到“三月三”,瞎子们便结伙成群的到东方塑墓前祭拜。直到“文革”时期,才在“破四旧”中消失。
腊月的到来,人们为了过好年,就忙着推磨、压碾,尤其是财主户,碾米、磨面,一直忙个不休,不是一天能干完的活,那牲口就忙的不停,尤其小驴,踋快,好用、妇女最喜欢用它。所以就留下了“正月的瞎子、腊月里的驴”俗语。

第二章、年集
又有“穷汉子集”之说,一年下来多数是穷人,穷人过年昰最难的。老人要行孝,祖宗要祭拜供奉,尤其是孩子不懂事,见别人有回家就要,该买的要买,要买又没有钱。多数的穷人都有债务,欠粮的、欠钱的,债主不管你能否还的了、还不了,上门来要,嘴里骂骂咧咧的:“还不了,连个屁也不放,像啥?还得来看你”?训斥、刺激这是好的。欠债人就得说好话、找理由,“是我的不对了,是应该去和您说一声的,这不让某某事给耽误了吗”?“您再宽限几天,过了年我就想办法给您送去”。“来拜你还没有,说什么给送去!”债主说着,四周搜看着有像样的东西、年货,就顶债拿走了。
为了还债,就赶集折登变卖东西,东集、西集的卖,换钱来还账。没有饥荒的,也要赶集,老人要伺候,孩子要打发,庄稼人越等钱用越着急、就越换不出钱来,俗话说“穷贱富不要”,同样的东西,价格就不同,寻常十元的、八元也卖不到,找个买主很难的,相应的的价值顶不了应办的事。
年集是农家最美好的记忆,穷人忙着变卖如急,富家就是为了享受了。有的赶集买吃穿用品,家用装饰;也有的提着鸟笼摆阔气游玩散心;还有的背着搭子,穿着长袍、短褂,戴着毡帽,各处转着捡便宜的物件买几件。
我们小孩子是只看热闹,逛风景的,这是一年中农村孩子最盼望的季节。不管大人的苦与乐,作为我的童年,还是无比快乐的。进入腊月,一天天的新鲜感便展开了:赶年集、买花炮,灯笼、年画、看热闹。人家有的我要有,人家没有的我还想要。
集上的灯笼市,卖“欢喜团”的,年画市一交腊月就开始了。
灯笼是由皮和架组合而成的,架是圆木片做底、通常叫灯笼座。四股铁丝撑起来拧合在一起做的灯笼架,从灯笼皮穿过去,架的上端有一横杆做调杆,带有挂钩,灯笼档次的高低都在灯笼皮和架的装饰花样上。
灯笼皮是用芦苇经过巧手整理劈成的丝条编制的,外面糊上玻璃纸、画上好看的花案或红福字。里面的灯笼座按上蜡烛,用时点亮,整个灯笼辉煌照人,那时过年,灯笼是年的眼睛,也是过年的风景线。
“欢喜团”是年集上的又一亮点。那“欢喜团”是既好看、又好吃的,是用碎粉条头膨化后、用五彩色染过后再喷上糖稀,团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球,再用细挺杆、注1、剪成的小段,染成五彩色,用线穿起来、均匀的配在粉条球上,一串串的,五六个一嘟噜一嘟噜的。还有用大米膨化后做成的,工艺是相同不变的。
年画和卖灶王的、门神的在一块,全是木版印刷,这一带的产地是清河镇,有成套的,如:《呼延庆三下北国》、《王宝钏》《杨家将》……单张的《镇宅虎》《观音菩萨》《哼哈二仙》,《麒麟送子》、《天官送子》……
卖灶王的有三种“十八口的”、“二十三口的”“”各种画像都有“八仙”图。配有对联:“二十三日上天去,当年五更下界来”。黄纸印的灶码头清楚地记着二十四节气、还有几龙治水、几牛耕田、……
门神也是清河镇的特产,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是要贴的,左右两扇大门一边是秦琼、一边是尉迟敬德。二人是专门看护大门的将军,是唐太宗亲封的门神,是为皇宫看家护院的,不知咋都到了百姓家。
画贩子都是在清河镇印刷作坊里贩来的,作坊里有刻板的、印刷的、出售的,形成一条龙服务?也有不少的人家,与外地联营,河南的桃花坞、潍坊的杨家埠,天津的杨柳青各式各样的年画把个年集打扮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纸马香烛、神佛用品,老太太可是看作比什么都重要的。

说大鼓的、木板书的,在街上拉上篷布,圈在里面,也有靠街的闲院子经过加工、装修、加固,里面放一张桌子,一把暖壶两个茶碗,一个鼓架,一块木板,就成了书场,书目多是呼、杨两家、包公案,三十六友响马传,薛家将、岳飞传,施、刘、彭公、三侠剑,……多卖票入场,也有说到热闹处,停住收钱的。为招揽生意,有的举着大喇叭,一遍一遍的喊着:“行不行张立恒,中不中张立通”。 加上他的父亲、张氏父子三人,是德州陵县的说书艺人,五、六十年代活跃在惠民南部,以毛竹板、杰子伴奏,火查动人。
套圈的犹如当今的网吧,是最引人的一项活动,尽管知道是一个赔钱的买卖,还是不少人要来碰碰运气。?
卖火鞭的,是人最多的地方,那些大户的卖火鞭的商人,用马车拉着,上面盖着厚厚的芦席,还用住宿的铺盖被褥,严严的盖在上面,那是以防失火的。
尽管那样,还是有失火的,有一年,一个卖鞭的失了火,拉车的骡子惊了、脱了缰绳跑了,车也炸毁了,卖鞭人都哭了。
那时的火药是黑火药,不像现在的明火药。那火药使用火硝、木炭……做成的,威力不大,如果现在的火药,那危害就大了。
卖火鞭的站在大车上,拿着大调杆一鞭不离一鞭的、不停的放。哪呛人的烟雾,熏得人睁不开眼睛,想说点什么,被那“咚咚”的“呯呯”、“咔咔”的鞭炮声震得什么也听不见,可说是震耳欲聋是恰当不过了。这样的客户一集有百多车,他们像约定俗成的一样:宁肯多放,也不贱卖。
推着小车的、挑着担子的小商、小贩躲在一边,他的数量少,不敢比着放,只好暗暗的压价,那些捡便宜的、贫穷的人家便不声不响的,随心随心所欲的买走了。
还有大烟火、二起炮、窜天猴、礼花弹、此起彼伏的较量着,引得人群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阵阵的不稳定的涌来涌去。直到别的货物市场人走净了,火鞭市还噼噼啪啪的响声不断。
1960年前后,乐陵的火鞭是大有实力的,他的货——鞭炮声响亮,药性烈,芯子急,他放一阵子,人们就围上来,一些买鞭大户都等着买他的货。
本地造的土花药很便宜,一元二两包。小车推着,包的半斤一包(装一个窝头)、一斤一包的,板正的排列着。泥塑的大窝头送一个,那是用来放花的,窝头倒过来、把药装在窝头里摁实了,底部用泥土封严了,备用。到天黑了“发利马”开始的时候,把引线挑出来点着,花苗子一窜一窜的,越过屋顶、越过树头圆圆的花苗方圆几十个平方,能放二十分钟,引得人们驻足观看。
卖五香面的,推着木轮小平车,上面摆着几十种草药:八角、茴香、桂皮、良姜、花椒……一盘小石磨,一面磨着一边唱:“包包子、搽馅子离不了五香药面子,……”
卖洋针的,又是一个面目,有的背着搭子,有的推着自行车手里举着大针、小针、半大针,一边炫耀、一边唱:“这条针、明又亮,好像罗成那杆枪,……”
最难逃得还是“起手”(扒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职业),你带的钱一旦“露相”,一准被他得手,他们是有师传的,一个大集三二十人遭他“招”的,是常事。这些人都有组织,得的钱都上缴,他们还讲“义气”,“失主”有和他的“师傅”有交情的,说对了钱的数目,还真有要回来的。
绣花市场、卖绣花的人在平地,下面铺上一个布单或绵纸,上面就可以摆花片:有鞋面、枕头顶子、花兜肚、床檐子、裙子花样、桌裙、麒麟、和合二仙;枕巾套;压嫁妆的吉庆图:喜上眉梢、鸳鸯戏水;妆盆里的百鸟朝凤、龙凤呈祥、大喜字、大鸡图;那时我的岁数还小,叫不上名堂的多了去了……
孩子们一往外跑当娘的就先嘱咐,到集上和伙伴别散帮,小心“散蒙汗药”的,让“拍孩子”的拍了去,嘴里喊着“知道了”,一出大门早忘了。
小孩子没有钱拾上一荷包糱(聂、不响的)爆仗,就欢天喜地的回来了。
集市天天有的,不赶大集,就赶小集,总是惹的父母吵闹不住的为我们操心,小孩子哪管这些,吃的穿的倒不在乎,只为热闹。
2022.9.26

【作者简介】:鲁汉,姓名赵化美,惠民县人姜楼镇人,喜文史,山东省、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乡村纪事:《惠民乡风》、《刘冲还村事》、《生产队》三部作品,诗词一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