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特辑
长篇小说《蛙》的要害是攻击计划生育政策
王维正
文学不是政治,但绝对脱离不了政治。文学家不是政治家,但一定有政治立场。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作家的立场必须站在共和国的利益方面,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这是党在文艺建设方针方面的基本原则。遵守了这个原则,作品的主题就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反映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表现人民奋斗美好生活的蓬勃风貌,描写人民的美好感情,歌颂人民的优美品德,从而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弘扬正能量,踔厉复兴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文学家必然是思想家。不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提炼生活,不能使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就不配从事作家的职业。
作家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真善美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尽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总体的审美方向永远是一致的。鲁迅先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不是不能暴露反映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生活中的污秽阴暗的问题,关键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何处。是为了警醒世人治病疗伤呢,还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偏见而去争取什么名利奖项呢?这是评价作家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前者自然受到爱国者的欢迎,后者自然受到爱国者的唾弃。
唯其如此,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颂扬歌唱应该是主旋律,揭露批判自然是辅助音,丑化诬蔑绝不允许。这个方向不能变。不要说什么创作自由,自由和纪律都是相对的。
一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国家人口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一实行计划生育,放缓全国人口增长速度。这是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而决定的,是英明正确的。而且是写在《宪法》和《婚姻法》里面的。
30多年来,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独生优生优育,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素质,促进了社会事业的稳步发展,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繁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不仅使国家建设欣欣向荣,而且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成绩卓著,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和赞赏。
那么,选择计生工作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就应该反映它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传统观念与政策落实的矛盾与冲突,反映计生干部和医生的艰辛付出,颂扬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这样的作品肯定是好作品,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但是,《蛙》的构思立意偏偏不是这样。而是以所谓反映新中国以来的生育史为托辞,将高密东北乡的计生工作史,描写成为丧失理性,丧失人性,疯狂狠毒,断送人命的黑暗岁月。它无限放大生活中的个别案例素材,或者纯粹虚构极端事件,以刻薄猎奇的笔调,以挖苦嘲讽的口吻,对地方计生工作予以愤怒的控诉。于是,作品一经面世,向来拿人权对中国说三道四的西方反华势力,便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好啊!中共的计划生育政策竟是这样侵犯人权,扼杀性命,剥夺生育自由,这还了得!不难看出,《蛙》在创作立场和创作方向上,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二
莫言曾经有个悖论:文学的责任是揭露。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莫言是如何"揭露”计生工作的"罪恶"的:
(一) 书名"蛙"的特殊寓意。
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笔名为蝌蚪的剧作家,叙述对象是蝌蚪的姑姑~~一位公社卫生院的妇科医生和计生干部的人生经历。以"蛙"为书名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后,蝌蚪的同学和表弟创办的"牛蛙养殖场”,实际是一个地下代孕中心。蝌蝌是男性精子的代称,蛙是娃的谐音,暗指姑姑20多年来引产的2800多个胎儿,即被剥夺了生命权的"娃娃”。这些胎儿又被魔幻成无数的青蛙,愤怒复仇,几乎要了她的命。莫言以宿命的思想给予了主人公最严厉的惩罚。小说以"蛙"命名,正是涵盖了这样的主题:计划生育就是杀人,杀人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
(二) 主人公姑姑的命运逻辑。
1. 姑姑是革命后代,小时候和妈妈坐过日本鬼子的牢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其为基层卫生院的妇产医生。那时的姑姑年轻漂亮,勤奋上进,医德医艺一流,深为高密东北乡乡亲们的拥戴和喜爱。几十年来,她不辞辛苦,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风雨无阻,奔走四村八社,把一个个可爱的新生命迎接到世界上来。全乡近万名的孩子都是姑姑亲手接生的。姑姑功德无量,名扬远近。
2.待到实行了计生政策,姑姑又重任在肩,勇于担当,一马当先,坚持原则,一丝不苟。30多年间,前前后后引流了2800多个胎儿。姑姑的事业情绪逐步与社员群众严重对立甚至对抗,不惜采取过极手段,逼迫引产超计划胎儿,以至造成孕妇人命。因为计生工作,一位本受父老乡亲爱戴的优秀妇科医生,变成了备受诅咒的魔鬼。不计生姑姑是好人,计生后好人变了坏人。
3.直到退休,姑姑没有家庭,没有儿女,孤独苦闷,孑然一身,遭到报应。
特别是在退休告别宴酒后迷路,误入牛蛙养殖中心近旁,那些被他引流的胎儿一下幻变成无数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青蛙,势不可挡地"波浪般涌上来,它们愤怒地鸣叫着,从四面八方涌上来,把她团团围住。它们坚硬的嘴巴在啄着她的肌肤,它们似乎长着尖利指甲的爪子在抓着她肌肤,它们蹦到了她的背上、脖子上、头上,使她的身体不堪负重,全身爬在了地上。"
"姑姑一边嚎叫一边奔跑,但身后那紧紧追逼的青蛙却难以摆脱。姑姑在奔跑中回头观看,那景象令她魂飞魄散:千万只青蛙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叫着,跳着,碰撞着,拥挤着,像一条浊流,快速地向前涌动。而且,路边还不时有青蛙跳出,有的在姑姑面前排成阵势,试图拦截姑姑的去路,有的则从路边的草丛中猛然地跳起来,对姑姑发起突然袭击。”姑姑的黑色绸裙,被偷袭的青蛙一条条撕去吞食。”
她几乎是赤身裸体了,全部隐私暴露在月光底下。她拼命地跑到河边,跑到石桥上,扑到正在制作月光娃娃的郝大手怀里,钻进他的蓑衣里面,喊了一声"救命”便昏死过去。这是那些被引产的胎儿向她索命!恐怖与羞耻,让人窒息。
4.姑姑从此精神崩溃,一蹶不振,漠然苟生。她屈尊下嫁给摘帽老右泥塑艺人郝大手,潜心帮助丈夫制作泥娃娃以赎罪。姑姑变得形容丑陋了,蓬头乱发,身材肥胖,行动迟缓,神经质地,全然是活死人一个了。
这就是姑姑的宿命果报。莫言就是这样匠心独运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煞费苦心地揭示了姑姑的命运逻辑一一她的悲剧结局,正是担当计生工作的必然。小说赋予主人公的典型意义,让人不寒而慄。
(三) 、逼迫引流的极端手段。
姑姑为了完成计划生育指标,心理扭曲,丧失人性,胡作非为,断送人命。
1.王仁美事件。
王仁美是姑姑的亲侄媳,想要儿子,偷怀了二胎。姑姑知晓后,首先给侄子所在的部队发了举报电报,部队以开除党籍军籍的警告严令万小跑回家引流处理,但妻子坚决拒绝,赌气回到娘家,在地窖里躲起来。姑姑在好言相劝无果的情况下,带领计划生育特别行动队,来到亲家门前,民兵背着枪站立两侧。卡车上开着高音喇叭,宣传计生政策,宣布一家抗拒祸及四邻、推毁房屋的株连决定,以挑起四邻与当事人家之间的矛盾而逼迫就范。亲家一家紧闭街门,坚持抗拒。姑姑一声令下,拖拉机首先拉倒了邻居一棵高大的"旺运树",接着把套索套在了亲家的门楼上。街坊激愤地擂击街门,谩骂围攻王仁美父母。在这种疯狂的威逼之下,王仁美出得门来,挺着6个月的大肚子,上了车,随同姑姑去公社卫生院引产。终因月份过大,出血不止,创救无效,悲惨死亡。
2.耿秀莲事件。
高密东北乡有胶河流过,是通达各村的水路。为了不中断汛期桥梁被淹时的计生工作,公社给姑姑配备了一条机动船。
东北乡的东风村,有个张拳,三代单传。老婆耿秀莲连生了3个姑娘,张拳还不停息,执意要生一个儿子,于是又违犯计生政策怀了第4胎。姑姑开着计生船来到东风村,来到张拳院中,动员到卫生院流产。张拳蛮横抗拒,进而激化,张拳疯了一般用木棍打破姑姑头部,鲜血直流。姑姑和徒弟小狮子一起与张拳还有张拳的三个小女儿激烈打斗,最后张拳被民兵按住制服。在政府力量的强势威慑下,耿秀莲上了计生船,但又乖隙跳入河中,试图潜泳逃走。姑姑明知一个月份已大的孕妇在河中拼命潜游有多么大的风险,但愤怒填膺,命令船只只是陪行,就是不把耿氏抓上船来,故意折磨耿透莲。直到耿氏流产出血,血染河水,姑姑才下令慌忙捞上船来抢救。尽管姑姑还献上了500cc的输血,终因为时已晚,没保住耿秀莲的性命。
3 王胆事件。
姑姑因逼迫侄媳王仁美引产被亲家母在大腿上戳了一剪刀,伤口发炎,高烧不退,但仍然带病搜捕超计划怀孕已七个月的陈鼻之妻王胆。一帮人砸开大门锁头,冲入院内,直入堂屋。像日本鬼子搜捕游击队战士一样,试饭温,找暗道,掀炕板,下地窑,逼出了陈鼻和小女儿,但没有找到王胆。原来王胆从暗道里爬到菜园中的水井出口,拽着辘辘井绳上来跑掉潜藏了。姑姑气晕住院,公社把陈鼻父女关了起来。并且做出决定:全村动员寻找王胆,每人每日补助5元钱,全从陈鼻的银行存款中支出,知情举报重奖。但乡亲们虚以委蛇,只为领钱,终究没有找到王胆。其实王胆一直藏在王仁美父亲的地窑中。后来混在运桃子的船只木筏中准备逃离,被姑姑判准,开船追上。此时王胆早产临盆,难产危急。危难之中,姑姑虽又接生了这个婴儿,但王胆同样因出血过多死亡。 把一个身高仅仅70㎝,怀孕七个月的弱女子王胆逼上了绝路。
如此屡屡逼死人命,计划生育的毫无人性,触目惊心。这就是莫言再三虚构这样的恶劣情节所要表达的主题。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渲染这种侵犯人权、丧失人性的恶性事件时,作品反复广播毛主席关于实行计划生育的讲话,不知道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感情,达到什么意图。
(四).借当事者之口诅咒计生干部,攻击计生政策,发泄对计生工作的仇恨。
1.王仁美:我哪能跟姑姑相比?姑姑是共产党的忠实"走狗”,党指向哪里,她就咬向哪里。
2.小狮子:跟着姑姑引流了那么多胎儿,伤了天理,遭了报应,使自己不能生养。
3.王仁美母亲:你姑姑不是人,是魔鬼!这些年来,她糟蹋了多少性命啊?她双手上沾满了鲜血,她死后要被阎王爷千刀万剐!
万心(姑姑名),你这个黑了心肝、没了人味的魔鬼,你不得好死,死后上刀山,下油锅,剥皮挖眼点天灯!
就不做!这是什么社会!让你姑那个姑骚货来吧,我跟她拼个鱼死网破!
……
三
文学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其作用是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无论正剧悲剧喜剧,都是启发人们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固然,因作家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不同,对生活意义的领会也不同。在创作过程中,究竟把什么看作美,把什么看作丑,选择什么,扬弃什么,歌颂与鞭挞什么,全都受制于作家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批判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革命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文学的主旋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反映文革的暴露文学波澜大兴,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文学的历史早已证明,无论是哪个时期哪个地域,凡是优秀作品,无不是揭露假丑恶,歌颂真善美。正因为这样,这样的作品才可流芳当世,泽被后代,才在世界文学画廊里熠熠生辉。
而莫言创作的《蛙》却是背道而驰。就按其一再声明的"文学只应揭露,不应歌颂"的悖论来说,"揭露"也应该有阶级立场。十九世纪的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是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原罪恶以及资本利益阶级的丑恶,还有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类灵魂的毒害,立场在善良的劳动者方面。鲁迅的"揭露"对象是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为真的猛士呐喊,呼吁救的是"孩子”;上世纪的暴露文学揭露的是林彪四人帮的罪行,为受害者鸣冤,为社会伸张正义,立场全在人民方面。
真是文学形象的生命,善是文学形象的灵魂,美是文学形象的风采。
莫言呢?我们在他的《蛙》中,见到的他所塑造的所有共产党干部和农民社员的形象,难以找到真善美的痕迹。倒是他笔下的日本司令官是文明儒雅很美很可爱。假丑恶全是高密东北乡的干部医生护士群众。偏瘫的,神经的,乞讨的,骗人的,残疾的,毁容的,绝后的,代孕的,车祸死的,火灾死的,假企业家真犯法的,官员养二奶三奶的等等。见不到阳光,看不到欢乐,阴森森一个可怕的世界。他"揭露"攻击的对象是党的基本国策,丑化的人物是计生干部医生和社员群众,诬蔑的选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50年的生育史。他彻底背叛了人民的立场,背离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根本方向,忘记了成长于解放军的一个党员作家的党性。可以想见,这样的作家,能创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好作品吗?
结论:长篇小说《蛙》,不是一本好书。

作者简介
王维正,內蒙包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包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内蒙语文学会理事,包头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市教研中心核心组成员,《中学生报》(高中版)《试题研究》特约撰稿人。著述丰富,发表广泛。近年发表的文学批评受到高层媒体的充分关注,多件作品为百度永久性收藏。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