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口”草 原 游
天阴沉沉的,像要落雨。我与胞妹、儿子,在太原影都,登上旅行社的大巴,开始了对希拉穆仁草原、库布其沙漠的旅游行程。

阳曲县、忻州、原平、代县、雁门关、山阴、新、旧广武……,旅游车在朔州城郊下了高速公路,即在崎岖的山路上飞奔。
车外,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远远望见一处城池废墟;路标上写着“平虏左卫”的字样,哦,车已到平鲁啦。
平鲁,古称紫河。战国时,赵惠文王置武州,汉置中陵县,明置平虏左、右卫,清雍正改为平鲁县,现在为朔州市平鲁区。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
时值正午,在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绿色中,旅游车在右玉杀虎口停了下来。
右玉县,位于山西西北部,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汉时置雁门郡,清代属朔平府,境内长城“北控朔漠,南扼三关,西绕黄河,东拱京师”,是历代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第一要冲,也是通贸互市、移民戍边、晋商旅蒙的重要通道。
过去的右玉,生态环境恶劣。 “据《山西六政三事》记载,民国十七年时(1928)右玉森林面积一百三十三亩;据《右玉县政十年建设计划案》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全县仅有林木六百四十五亩”。解放初,“全县有零星分散的林木八千零八十四亩”;“森林覆盖率仅有百分之零点三,” [注1]。
右玉历届党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坚持植树造林,五十余年不间断,如今,它是镶嵌在塞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一之多。人们置身此县,如入仙境:一副“山水辉映,天树一色”,“蓝天白云,林海茫茫”的景像。
杀虎口原名“杀胡口”。春秋、秦汉时,称参合口,隋唐间称白狼关,宋称牙郎关。明正统十四年(1440年)始称“杀胡口”。它是蒙古草原与内地相通的重要关口之一。其“直雁门之北,乱嶂重叠,崎路险恶,数水交汇,绾毂南北,自古依为要塞”;“……内拱神京,外控大漠,实三晋之要冲,北门之疴钥也”。 [注2]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匈奴、契丹、鞑靼等民族政权与中原朝廷的战争大都在这一带展开。
鉴于“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敌患日多…..边防甚重”的情况, [注3]。明廷 在北部边防,沿长城一线,相继设置了辽东、宣府、蕲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边重镇。而大同镇,在明朝边防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据史书记载:大同镇共“建有城堡六十四座,敌台八十九座。墩台七百八十八座,额设马步官军一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人,马、骡、驴五万一千六百五十四匹。……,镇内驻军数量优于其它边镇” [注4]。
作为大同镇重要关口之一的杀胡口,““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4年)、万历二年(1575年)用砖筑起互为犄角,唇齿相依,高达三丈五尺堡墙的新、旧两堡,并将两堡连环为一,……,使之成为周长五百四十丈的大堡”; “明代的关口十分狭窄,只能人马徙步出入”; [注6];康熙皇帝讨伐葛尔丹的大军就是从这里出关的。
平定葛尔丹之乱后,杀虎口由原来的边防军事要隘,淡化成为清廷财政经济服务的“税关”。关名也被改为“杀虎关”;清廷规定,“商人运载货物,例需直赴杀虎口输税,不许绕避别口私走”。 [注7]“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杀虎口盛极一时,住户多达五千,人口突破五万,商贾云集,集市繁荣,店铺林立。日杂百货、副食糕点、钱行当铺、酒楼饭庄鳞次节比,白酒、陈醋、金银、木器、皮毛、米面加工等手工作坊应有尽有……..”; “……大量汉民移居口外,开荒种地,增加了杀虎口的客流量”;[注8] 历史上所谓的“走西口”、“走口外”就是指的这里。

如今,杀虎口关楼修葺一新。它是右玉县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于公元2004年,自筹资金,恢复重修的。关口是在东、西两个墩台上各修了一个楼阁,中间以一个拱券联接。在一边三楹的阁楼中供奉着佛教神像。关口上嵌有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所题的“杀虎口”三个镏金大字。 关口附近没有居民,仅有三、两家小吃摊和一排旅游商店之类的活动板房,游人稀稀拉拉的。关口东侧有一处园林式建筑,门前矗立着一尊古代骑马战将的塑像。其周边还有一些园林小品建筑,如今杀虎口较历史记载中的杀虎口冷清了许多。
经短暂停留后,旅游车经“杀虎口”驶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和林格尔县境内山峦起伏,道路崎岖,绿化程度较右玉逊色。公路不甚宽阔,两旁植有白杨树、獐子松。规模不大的旧村落,依山面河、座北朝南,新村落,大多沿公路而建。有的二层小楼外墙上还贴了瓷砖。沿途还能看到当年“走西口”的人们留下的残垣断壁,它让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年代,苍凉感油然而生。这里耕作粗放,庄稼长势与“口内”的忻州、右玉县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和林格尔县城,到处是没有完工的楼房。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一路风尘,车到呼和浩特。这里,清代被称为“归绥”。其因著名的“归化”、“绥远”二城而得名。归化城,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是由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勒坦汗主持兴建的。绥远城,则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是重要的军事驻防城。当时归山西管辖。
现在,它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景观与沿途城市大有不同。游客们纷纷拿出相机,拍摄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与带有蒙古包顶子的建筑物,来自台湾的那位老兄更是忙的不亦乐乎。
旅游车沿着雾气蒙蒙,巍峨的大青山行进。忽然下起雨来,雨水顺着车窗不停地流淌,偶尔还可看到天边划过的闪电。
行至土默川,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庙宇城式建筑群。此处是是明顺义王俺答汗及妻子忠顺夫人三娘子居住的地方------美岱召。
隆庆五年(1571)明穆宗册封漠南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美岱召始建于隆庆年间,万历年间建成了第一坐城寺。
城寺建有长方形状、周长约七百米,四边有角楼,南面正中开城门的土筑石包镶的围墙,明廷赐名为:“福化城”。万历三十四年(1606)改名美岱召。俺答汗身后共嗣袭四代,他们都与明廷维持着友好的臣民关系。它是古代蒙、汉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
由此西行五十公里,即到包头。包头又叫“鹿城”,源于蒙古语“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秦朝在这里,设九原郡;公元四三三年,北魏王朝设怀朔镇;辽国为云内州;清乾隆五年设萨拉齐厅。它是内蒙古第二大城市,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包头钢铁公司、铝业公司的所在地。电影《草原上的人们》讲的就是建国初期建设包钢的事,其主题曲《敖包相会》人们至今传唱不衰。
车到包头东河区,即向正北行驶。突然,车上的游客躁动起来,包头达尔罕茂民安旗一望无际的希拉穆仁大草原迎面向我们扑来。草原绿草如茵,鲜花遍地,间有白色的蒙古包、羊群和风力发电设备点缀其间,景色美不胜收,让人如醉如痴。
导游小姐开始介绍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和旅游注意事项,并演示喝下马酒的礼仪。车速慢下来了,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呼和马厂度假中心”到啦。
远远望去,绿茵茵的草地上矗立着一大片白色蒙古包,袅袅炊烟,在那里升起;在众多蒙古包的中间----硕大的蒙古大帐前,矗立着成吉思汗的行军大纛;彪悍的蒙古族打扮的汉子骑着马,打着彩旗在旅游车两侧一字排开,左侧三个漂亮的蒙古族小姑娘,右侧二位彪悍的蒙古汉子,身着鲜艳的蒙古袍,手里拿着酒壶,端着小银碗,唱着敬酒歌,在车门前迎候。 游客们按照新学来的礼节依次喝起了“下马酒”。虽然我酒量不小,但在浓烈的蒙古酒面前也不敢造次,只是大大的喝了一口。好浓烈的蒙古美酒啊!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草原上带有花香的清新空气,心儿醉啦。

一进蒙古大帐,我被震撼了;迎面是硕大无比的神案和香炉,后面供奉着成吉思汗的大幅彩色画像;装饰一新的大帐里整齐摆放着诸多就餐的桌椅,眼前的景象似曾相识。
我不由想到先祖董进、董坚父子,他们在元始祖忽必烈的统领下,就是住在这样的帐房里,参加了攻金、灭宋的战斗,立下汗马功劳,从而使家族成为青州名门望族。眼前的一切,既那么陌生又那么亲切。
香喷喷的奶茶、“烤全羊”端上来啦。在穿着民族服装蒙古少女悠扬 、热情、欢快的《饮酒歌》声中,我闭着气,忍着膻腥,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羊肉,品尝了一口奶茶。嗬!还真不难吃。于是放开胃口,尽情享用起来。
饭后,我与几位游客在蒙古包附近转了一圈,在欣赏、陶醉于傍晚草原美景的同时,不禁为草原的未来担忧,此处草原牧草长势很差,许多地方显露出粗沙土壤。
我不由想起了北齐大将斛律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咏唱草原的诗歌。眼前的景色与《敕勒歌》所吟唱的,差距太大了。在蒙古包群北侧的沙梁上,我看到在不远处,有一片长势良好的“山药蛋(土豆)”地。像是为草原打了一大块深绿色的“补丁”。
起风啦,天上飘起了雨点,草原的温度降下来啦,我忍不住打了个冷战。刚进入住宿的蒙古包,外面即雷鸣电闪地下起了瓢泼大雨,雨点打在蒙古包上发出“刷刷“的响声。虽然蒙古包有些走风、漏气,但呆在里面还是暖暖的,感觉不到丝毫寒意。
雨住了。同宿的四个骑马旅游的小伙子,落汤鸡般地回到帐房,虽然显得有些狼狈,但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
躺在床垫上,我默默享受着住蒙古包的新奇滋味,思绪回到了遥远的宋、元时代;我想,青州董氏先祖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跟随忽必烈南征北战,他们是多么不容 易呀。
夜色笼罩下的草原,是如此美丽,空气是如此清新,远处依稀飘来悠扬的蒙古长调(篝火晚会),我陶醉了。
征引文献:
[注1]:《清代杀虎口史研究》王泽民
[注2]:《晋文化.杀虎口文化与中华文明》.李元庆
[注3]:《明史》卷九一、志第六七、兵三;中华书局1974.4
[注4.5]:《杀虎口-关税消长看兴衰》贾桂梓.高春平
[注6]:《走西口-----一曲悲怆雄壮的赞歌》吴承山
[注7]:《杀虎口在明清晋蒙贸易中的作用》 张晓玲.张腊风
[注8]:《西口-----杀虎口 》刘建生.李东

作者简介:
董有田,笔名豢龙人,出生于一九五零年六月。祖籍山东肥城县湖屯镇钱家庄。山西焦煤集团西山化工厂退休干部。职称工程师。中专学历。中华新闻函授学院新闻专业结业。一生从事火炸药制造。曾先后担任厂工会干事,厂党政办干事,几十年来主要从事文秘写作,担任乳化车间主任。为科级干部。
一生平淡平庸。专业论文曾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论文三等奖。 曾多次被集团公司机关评为模范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一九九七年曾获得集团公司机关“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立过集团公司机关三等功。
退休后,喜欢上网,时常关注董氏谱諜研究探讨,先后写出专业研究论文二十二篇。得到董氏谱諜研究界的肯定。同时对历史有关人事、掌故有所探究、考证,有作品在公众号平台发表,受到读者喜欢与好评。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