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棉鞋
文/彭昌明 朗诵/安心
那天我买了一双哈森皮鞋,便从鞋屉寻找鞋油。鞋油有黑色的,黄色的。鞋柜里有翻毛的皮鞋,有足力健鞋。毫无疑问,这些鞋子都是机器制作,小商品市场上比比皆是,价格也并不高。
蓦地,一双手工缝制的棉鞋跃入眼帘。那是一双灯芯绒黑色棉鞋,鞋上布满了针眼。一针一线,千针万线,横成点,竖成行,即使斜看,亦分明,有条不紊。鞋子针眼,上下对齐,左右齐整,排列有序,十分清爽。鞋子上面封口处还用彩色丝线,绣出了鲜艳的图案。仔细一看,有枝有叶有花,枝绿叶翠花红。花的造型,宛若五角星。整个图案,鲜艳夺目,寓意喜庆,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可以说,这就是一件具有客家民俗特色的工艺品,古老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刺绣,这样高雅的艺朮,用在了鞋子上。
以前全然没有发现鞋子的图案,是如此高雅,如此艺术,如此美丽。这么漂亮的棉鞋,这么精致的手工,它的制作者是谁呀?
其实,鞋子的制作者,正是我的母亲。
我母亲生于民国七年八月七日(1918年8月7日)。她的父亲,我的外公早年投身革命,英勇献身,解放后被认定为革命烈士。母亲和舅舅解放后,作为革命烈士子女,一直享受政府抚恤,外婆还是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合影留念。
母亲有个美丽的名字:彩花。她从小就裹脚,又边裹边放,以“三寸金莲”为美。年轻时,长得水灵,丹凤眼,瓜子脸,糯米牙,身材适中,窈窕淑女。真的宛若一支清新粉嫩的鲜艳的彩花。或许受此影响,我对各样的鲜花”格外欢喜。生活中,每每看到彩色的花,总会如痴似呆。脑子里会涌动许多奇异的问号与想象。诸如荷花为何开在一支细细的竿上,荷花为何白的纯洁,红的热烈,粉的淡雅?亭亭玉立,俏丽开放,又为何菊花九月才开放,艳红整个红谷滩广场。记得有次驱车经过“莲乡”江西省石城县,公路两旁,如盖的荷叶,绯红的荷花。无边无际,目不暇接。咀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身临其境,方才体会诗句描绘的艺术意境。又记得待到九月底,参观红谷滩广场菊花展,人潮人海,菊花象征长久,花开长寿,冲击着我的心灵世界。
我母亲在女红方面,是县城闻名的能人。她无师自通,自学缝纫,能裁剪制作各式漂亮服装,会织各种图案的时尚毛衣。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常将自己和家人打扮得与众不同,引得人们侧目。制作鞋子方面,母亲说:“娘做的鞋子,针线功夫扎实”。的确鞋子厚实耐穿,图案秀气,外观大方。
儿时,我曾目睹过母亲制作鞋垫的一些过程。先是量好尺寸,放大鞋样;然后找来一堆形形色色的碎布,将糯米蒸熟又碾作糊状,然后用刀片塗在碎布上,粘在鞋样上。这样一层又一层达到一定厚度后,表面蒙上一块完整的白布,背面则是深色的旧布。这样,鞋底绉形就形成了。然后,母亲戴上顶针,穿针引线。针针线线,先纳一圈边线,固定鞋底表层布的位置。从上到下,一针一线,上下对齐,左右并列。针针线线,千针万线,密密麻麻,细细制作,纳成鞋底。鞋底上面那个布面中间的绣花,采用图案,或复写在鞋布上,或直接粘在鞋布上,然后,找来不同色彩的丝线,进行颜色搭配。诚然,这道工序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按照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对图案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挑选各色丝线刺锈,以达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效果,起到点缀和美化作用,最后将布面与鞋底纳入一起。
母亲没有事时,她就会搬出针线盒,翻箱倒柜,倒腾平时积攒起来的碎布,废料利用,为大家庭的成员做鞋子。女儿,女婿,儿子,媳妇,外甥,孙女等几乎人人受其惠泽。都拥有过她老人家所做的鞋子。
我有时看母亲太劳累,劝她休息一下。鞋这样的物件,你费尽千辛万苦,只是被人踩在脚下,谁会放在心上呢?再说,现在到处有人贩卖,几十块钱可买一大双。
母亲听了,笑而不语。依然埋头,醉心于手工制作鞋子这一伟大“事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大学了,我和张润同学在上海的淮海中路买了一双"双喜"牌的牛皮鞋,这是人生中第一次穿皮鞋,可母亲还是特意从老家寄来一双棉鞋,为我庆贺上大学,还告诫我穿了皮鞋别忘了棉鞋,他是担忧我三年不认爹和娘。
在我记忆中,幼学,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之生日,母亲无一例外地都要送我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或棉鞋。她还要掏红包,送钱于我,当然啦是我送她的红包更多的钱。
有天,九十三岁的母亲用一块金黄色的缎子,包着一件礼品送到我面前。
我一看,这么典雅气派的黄金锻子包装,里面会是什么贵重礼品呢?
只见母亲她小心翼翼地打开黄缎子,里面是一双她亲手制作的黑色的灯心绒棉鞋。
我惊讶了。抚摸那双美观厚实的棉鞋,我的眼睛不禁湿润滑下泪点。我仿佛看见,老母亲戴着老花眼镜,白天,坐在家中阳台的藤椅上;夜晚,靠着台灯,聚精会神,一丝不苟,飞针走线,专心致志的模样。一不小心针头刺中了母亲的中指,母亲的身子微微地颤抖了一下,然后,用另只手捏住被刺的中指,眉头微微地慼了一下。
我心疼了,多想捏住母亲的手,为她贴一张创可贴。我又仿佛看见母亲完成最后一针,一双纹路清晰,赏心悦目的鞋垫大功告成。母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滿意的笑容。那笑容,溢满了慈母般的爱。
我收起那双棉鞋,无言以对。我暗自思忖,今生今世,决不使用这双棉鞋。这是母亲的心血,这是母爱的见证。
我一生一世都要珍惜这双棉鞋,将它作为工艺品珍藏,将它作为纪念品保留,将它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从没有想过去干什么大事。纺纱,织冬头帕,绣围兜,织做布鞋等,既是她的拿手好戏,也是她的精神寄托。只是鞋子在工业化之后,母亲再无用武之地。
如今母亲巳去世十年,这双棉鞋我已珍藏十一年。我兑现了自己当年许下的永不使用的诺言。鞋洁净如新,完好如初。
一双棉鞋,勾起了往事的回忆。睹物思人,母亲的音容笑貌长存心间。母亲的真心全藏在心里棉鞋,母亲的恩情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为母亲逝世十周年而作!
2022年8月7日于洪城

作者简介:彭昌明,江西省龙南县人。1953年生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学评论学会会员,江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秘书长,江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主编出版有《中华客家行》,《龙南围屋大观》,《三缘集》,《春风风人》,《新华情》,《四大名著人物辞典》等著作。发表散文,杂文,论文数百篇。散见于《文汇报》、《解放日报》、《江西日报》、《创作评谭》、《中国旅游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图书发行报》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