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体谅和原谅过好生活》
文/路路通
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即使他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也能够给予谅解,这种行为叫体谅。体谅是善解人意的宽容,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关切和大度。

如果别人犯了错误或者伤害到了你,你却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容忍、谅解并给予宽恕,不责备,不追究,不惩罚,这种行为就是原谅。如果不是触及到了法律,世上没有什么不可以原谅的。原谅是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广胸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
世上之事皆有因果关系。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皆有着普遍的联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生存的社会环境亦是如此,也是什么人都有。生活在你周围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可能没有一点纠纷和瓜葛。

我们大概都有过讨厌别人的经历,后来你会发现别人也会讨厌你。你骂过别人傻、骂过别人笨、骂过别人愚,后来你会发现别人也在骂你傻、笨、愚。你讥讽过别人俗、嘲笑过别人懒、讽刺过别人坏,后来你会发现别人也在背后嘲讽你同样的“讥讽”。
你会很厌恶有人在楼道里的大喊大叫,甚至你会脱口骂他一句“疯子”,以示不满。在电影院里的大声接打电话,同样会让你心生厌嫌之感。父母对我们天天讲的大道理,唠唠叨叨的叮咛嘱咐,也会让我们感到乏味和啰嗦。

人活一辈子,都想无拘无束地过活,都想混个清净。然而你需要懂得一个基本的现实:除了你,还有和你不一样的别人。别人的所作所为,与你所思所想,大多数都不在一个频道上。这就需要有一种纽带作为衔接,来和他人共处。这个纽带就是体谅。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同理,你也不要幻想别人的想法和你的愿望是一样的。世上不会有两片一样的树叶。

少了体谅,就会多了抱怨和牢骚;没了体谅,就会滋生更多的矛盾。体谅是将矛盾变为温和的润滑剂,是一种宽容、风度和涵养。没有学会体谅,基本上可以预判你活得还不够老辣。
生活在同一环境、同一空间、同一条件的群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各自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当两个人不能融合时,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体谅可以为你解围。

生活中,我们要多体谅父母的难处,不是他们不想给我们带来房产和财富,而是他们那代人本身就有那代人的特质和局限。谁不想有个有矿的爹,谁不想能够过上财富自由的生活呢?尊重现实,体谅老父老母的艰辛和不易,才是作为晚辈成熟的标志。抱怨不能带来任何益处,这是连傻瓜都明白的道理。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的本事还不够,还不懂体谅的真谛。
不知体谅的人,内心里时刻都会充斥着纠结和埋怨。日久天长,就会形成一个死结。这种死结就是:别人不对,自己永远对。自己混得不好是因为祖上留给自己的财产不够丰富,完全忘记了自己应该有的本分。

人一旦被这种混蛋似的逻辑控制了大脑,那离变成混蛋也就不远了。当把啃爹变成可以炫耀的资本时,儿子已被父辈的荣光遮挡了上进的双眼。炫耀也就变成了寄生,体谅也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了。来的容易,去的也快。一旦两眼看到的只是果实,往往会忽视耕种的艰辛。因此,很多家庭垮掉的不是父辈,而是不求上进且得过且过的儿孙。
体谅和原谅是人这辈子行囊中不可获缺的两件法宝。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里的“忍”,除了有忍耐之意以外,还有原谅的内涵。很多恶事、祸灾,大都是在无法达成相互谅解的情况下,才引起矛盾升级和失控的。

如果说体谅是”润滑剂“,原谅则是避免事情恶化的“棉花糖”。高手化矛盾于无形,以求平安;拙劣者总是喜欢用愤怒来燃烧自己,将事态扩大。嘴上逞强,不知原谅的妙处,挑起干戈,相互损伤,导致懊悔的恶果。
我们常说的做事讲话要有分寸感,这个分寸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是对别人的一种体谅。说话点到为止,话到嘴边留半截。做事不要做绝,要给自己留点回旋的余地。这都体现了体谅和原谅的智慧。

分寸就是说话办事的”度“。如若超过了这个度,再加之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谅解,事态就有可能恶化。避免超出这个”度“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多体谅人,从而拿捏好分寸。有很多事情,得不到别人原谅的重要原因,就是超出了他人可以容忍的底线。
体谅和原谅别人不仅是一种胸怀,还是一种的美德。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也就是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凡做事、讲话都不要太过分,以免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不幸,对他人的伤害也是对自己的损伤。这是体谅他人或原谅他人的一种较高境界。

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独木桥。一时的相互误解,也会最终化成谅解。原谅他人,也是对自己的解脱。没有刻骨铭心的深仇大恨,最好是化干戈为玉帛,相互体谅,给个台阶,在原谅中化解于无形。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触及到了法律,世上没有什么不可以原谅的。
每当想不通的时候,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可以收获体谅。每当想不通的时候,可以让时间陪伴你来获得更多的宽容,从而可知原谅的妙处。
体谅和原谅别人并不代表你很软弱,相反,只能说明你深谙人性,只能说明你够成熟。知体谅,懂原谅,人才能走的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