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散文式的评论系我十几年前荣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和西南科技大学校外学者时创作的文化学术讲稿,是我对祖国文化的认知与思考,随后应邀在大学礼堂举办文史讲座,连开多期,听者云集,文化碰撞,令人感动……)
文学、历史、哲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三根巨大的圆柱,它们牢牢支撑着社会文明大厦,是炎黄子孙昂然前进时的崇高象征!
首先,谈一谈我所钟爱的文学,这是一位作家的责任。在历史的长河中,滔滔东去的不仅是雪山最初的纯洁晶粒、草原丰美的水草、大地辽阔的梦想还有千万年来人们深沉的苦痛、不屈的抗争与美好的希冀······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用“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精神,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用博大精深的思想,独步于人类世界;用天下为公建立礼仪之邦的政治抱负,让天下人叹服。可是这样一位在公元前479年农历
2月11日早晨停止呼吸时说出最后一句话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孔子,曾经想过的却是在山东一座土台上祈雨、梳理心情、唱歌、随后快乐地回家。
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庄子,曾写过一篇《秋水》,叙述惠施与庄子同游濠水桥时的经历。惠施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洒脱地回答:“让我们从根本上追溯起,我是在濠水桥上看见鱼儿悠然出游时知道的。”我们今天的现代人,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孔子的大雅与庄子的大智呢?
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向今天走来,在秦兵攻破国都郢城以后,屈原为国家的命运而痛哭,他流离到汩罗江边纵身一投,毅然为世间留下了一个伟大的漂泊的灵魂。时至今日,我依然迷恋的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它以其深邃的思想、浓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而创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出色描写了“垓下之围”,这是一篇光彩照人的优秀人物传记。司马迁怀着对项羽的深深同情与崇敬,谱写了一曲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窥一斑而见全貌”,《史记》确是中国文学史和编年史的一块丰碑。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曹操成为一代枭雄。翻阅史籍时,让我心动的是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政治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吞吐宇宙气象的大音希声。曹操的诗歌,影响深远。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好老庄之学,善谈玄理,在魏、晋易代之际,一篇传之后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凸现了他率真的性格。后来嵇康在援救友人吕安时,被把持朝政的司马昭妄加罪名杀害,临刑前太学生三千人请求郝免嵇康,场面悲壮感人,终不许。嵇康望一眼黯淡的云层,从容演奏一曲《广陵散》后慷慨赴难,《广陵散》成为绝唱。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创作了晋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他向世人描绘“芳草鲜花,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树立了一块返璞归真的美学碑石。特别是隐逸之声,仿佛是从中华文化传统的地心中,层层传递出的清晰的、久远的呼唤。
南朝山水诗人谢朓一句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就够了。诗人站在南京市的长江南岸,回头遥望京城金陵(今南京),看见消逝中的彩霞像锦缎一样美丽,清澄的江水宛如白绸一样光洁。这是地球一个传神的瞬间,试问几人能写出?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初唐诗人张若虚起笔就是“春江潮水连波平,海水明月共潮生······”将后来人带进了一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那阔大、静虚、波光粼粼的月下世界。我曾多次试图走进这片圣地,都因身在俗世而不能进。
绵州彰明(今绵阳江油)生长的李白,在唐朝盛世的辉映下,将他的伟岸性格、汪洋恣肆、丰富想像、浪漫情怀、高超艺术、豪放气质一展天下,堪称“谪仙人”,贺知章惊呼其诗可以“泣鬼神”。《蜀道难》的奇峻艰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壮阔;《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飞天浪漫;《玉阶怨》的“玲珑望秋月”;还有“愁倚两三松”的千古惆怅······在我的心中,李白是神,他的诗歌精品,仍旧是中国过去与未来传统文化群山上闪动的钻石,无人可以掩盖其光芒!
杜甫在我心中始终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干瘦老头儿形象,他望穿秋水般的困苦神情,让我想到国危民艰的现实。然而,这个杜甫也有出彩的地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文关怀;“独与老翁别”的悲怆场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狂喜情态;“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满腔愁绪;真是写出了普天之下的真挚感情与博大胸怀,一顶“诗圣”的桂冠非杜甫莫属。为“诗圣”作出的最好注脚是千古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我依然忘不了一阵阵寂寥悠远的钟声。放眼一望,谁的钟声能敲响千年?2002年5月,我游临览苏州西郊的寒山寺。出于喜爱,我谨抄录《枫桥夜泊》全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条孤寂的客船,在江枫渔火、月落乌啼之夜,摇到了寒山寺外,摇进了自唐以来文化雅士的心海中,也划向了海外的东瀛乃至更远方。
元和元年(806),唐代“深于诗,多于情”的杰出诗人白居易,写成名篇《长恨歌》,诗作歌颂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白居易对唐玄宗沉湎女色、不理政事而招致的“安史之乱”给予了中肯的批评。然而名垂天下的还是李杨二人曲折离奇的悲剧情节,超越生死的恒久爱情。诗中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般娇宠杨玉环;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李隆基的寂寞凄苦;直至结尾处曾在华清宫的窃窃私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悲歌才得以完成,白居易因此跻身唐朝大诗人之列。
对于常进我梦乡的唐代诗人,我在千年回首时一直不忍割爱:属于多血质性格、年幼就尚可《咏鹅》的骆宾王;涌动着悲愤情感、让诗生出了“气骨”的王勃;寻找深沉悲凉情怀、感叹人生短暂的陈子昂;“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而负盛名的王之涣;站在黄鹤楼上向远行民众传递乡愁的崔颢;“澄澹精微”、声色入诗,捕捉出“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境的王维;科考时只写四句五言诗就交卷、后被人趣谈的《终南望馀雪》作者祖咏;剑走偏锋、大呼“突兀万仞”的边塞诗人岑参;在人世沧桑山道上、吟出“风雪夜归人”的刘长卿;唐代城南庄让一朵桃花夭夭而长开不败的美男子崔护;孤灯下为“游子身上衣”连缀绵密针脚的孟郊;长叹朱雀桥边野草萋萋、王谢权贵宅第冷寂、燕子依旧“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刘禹锡;一生干净简洁、写出千年“独钓寒江雪”一景的柳宗元;苦吟清冷寒疏古朴意境、留下“推敲”传说的贾岛;奇崛响亮、荒诞幽深、诡异无常之“诗鬼”李贺;流畅清新、精致含蓄、站在夜南京岸边口诵“两三星火是瓜洲”的张祜;一生放浪不羁、仕途不顺但在民间走得顺畅留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温庭筠;少年才俊、身影总在“烟笼寒水月笼沙”处晃动的杜牧;用典精巧绵长、炼字瑰丽新颖、低头弹奏《锦瑟》的李商隐;在绵阳魏城流连时抒写了“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的罗隐;苍凉悲放、波澜起伏的边塞诗《燕歌行》作者高适;将洞庭湖景色描绘得雄壮辽阔、云蒸霞蔚的孟浩然;提炼出“山红涧碧纷烂漫”绝句、在文坛上不同凡响的韩愈。
宋代大文豪首推苏轼,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人生道路艰难坎坷,立身处世刚正不阿,形成苏东坡独具特色的思想性格。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门门精辟,独步天下,“卓绝千古”,实为宋代罕见的艺术全才。清新者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深沉者如“不识庐山真面目”,飘逸者如“把酒问青天”,豪放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宁静者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流畅者如“与风水相吞吐”的石钟山;还有美仑美奂的书法,还有意境高远的绘画,造就了一代文学大师卓尔不群的形象。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欧阳修,实际出生地在四川绵阳,由于《醉翁亭记》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就让天下人记住了他是江西吉安人士,其实这一点也不重要。欧阳修的诗歌中,可以崛起壁立千仞的雄健,也可以流动一汪山泉的柔美。他是古文家,“以才学为诗”,也以散文句法入诗,语有曲折,意有顿挫,夹叙夹议,引人入胜。读一读“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的旅途忧思;看一看深闺少妇“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寂寞伤情;听一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一唱三叹;我认为,朗读欧阳修的文章,似乎站在一堵充满人格魅力的苍岩前而踌躇不能进。
陆游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那一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清雅形象,让 我记住了陆游。他一生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爱国主义思想,甚至到死也不敢忘。陆游热爱生活,享受自然,一山一水,皆能入诗。陆游曾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这么勤奋而诗艺高扬的人,宋代也仅见。陆游诗中“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金戈铁马气势;“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清丽婉约诗意;“伤心桥下碧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怀念唐婉哀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郁沉痛绝唱;向我展示了陆放翁可亲可敬可悲可叹的一面,也昭示了中华民族不断发扬光大的自强精神。
杨万里以独特“诚斋体”而著称于世,在南京也仅此一人。淳熙三年(1176),杨万里写了一首小诗《小池》,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景,就让近千年的爱诗者陶醉不已。面对小荷,我可想成初生力量近风而出,可想成一阵浪花随波起伏,也可看成爱情的花蕊含羞欲放。千人千解,这是杨诗的风格。
范成大丰富的农村题材诗歌,为宋诗增添了光彩,《四时田园杂兴》为他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由于范成大抨击了南宋农村中的苛政弊端、关注农民谋生的艰难、直接抒写农事劳动、描绘四时田园风情,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田园诗创作的“开拓者”;别开生面,意义久远。
南宋大诗人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知名学者,被誉为“一世之伟人也”的王安石曾经讨论做人从政的根本,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确非他人所能及。而他的诗文直接反映民生疾苦,揭发社会弊病,发表政治观点、议论改革措施,雄才大略、横贯古今;王安石的诗歌还表现出精益求精、浑然天成的特点,时不是展示一下神来之笔。“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让人拍案叫绝。
为人慷慨大志、豪迈从不流俗的北宋诗人苏舜钦,籍贯在绵阳游仙区。苏舜钦置身于江苏淮安的风雨孤舟之中,写下了名句“晚泊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在变化的大自然前,渲泄着动荡的内心世界;不久,这位仁兄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后,流寓苏洲,筑沧浪亭,以逃避现实,亲近自然,是北宋初期诗文革新运动中一位重要的作家。
重视艺术独创的黄庭坚、学问渊博、气象森严、法度规矩、境界深远。“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是气度,也是凡人不可企及的气象,只有黄庭坚才能信手拈来,反复把玩。他在《与王观复书》中,提出了精博读书的观点,认为“文章者道之器也”。黄庭坚在游武昌黄鹤楼时,徐徐吟来:”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此情此景,何等闲适,岂不快哉。
提及范仲淹,马上就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岳阳楼记》一文,行云流水,如神来之笔,让人大骇,表现出一个北宋著名政治家的胸襟与抱负。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写记。开篇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笔锋一转:“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春秋悲凉萧瑟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身临其景望洋兴叹。忽然间,“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还把目光投向了“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江上渔者》,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真切关怀。
“胸有成竹”的首创者系盐亭人文同,他被苏轼赞其为“四绝”:诗、楚辞、草书、画。而司马光却推崇他的人品是“与可襟韵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文同的《墨竹图》已存活了一千年时光,这茎竹枝上歇息过宋代的鸟儿;文同的草书灵动飞扬,如惊泉跌落,山谷留音;可是文同的诗呢?景画入诗,层次分明,一句“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设想奇妙,回味悠长。近见“万岭过云秋色里,一峰擎雪夕阳中,”色彩鲜明,景物错落,实为北宋“文湖州画派”的开拓人。
宋代理学家朱熹,以一个理学家的眼光,发现山水景物的精妙,描写清幽辽远的意境,表现心田的澄静透明。完全称得上是站在“理学”阳光下,对人生对自然进行顿悟与观照的一位高人。
元代出了个元好问。其人多才多艺,擅长古文、词、曲,尤诗名最盛,为金、元两代的诗坛宗师。遗山诗的风格有两点:一是雄健苍凉,一为清新自然。“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尤为沉痛;而“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也似轻快。元好问写了一些散曲,如《骤雨打新荷》,小令雅正纯朴,如珍珠滚动荷叶间。
关汉卿是元代了不起的戏剧作家,他的散曲小令也通常明快活泼,独特疏放。小令《四块玉》中,写离情别意是“······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在《前调》中,关汉卿与“共山僧野叟闲吟和······”还是很有情趣的,与史书上记载他“生面、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相一致。
被世人后来推为元曲家的马致远,我一提及脑中就会浮现出被元人誉为“秋思之祖”的小曲《天净沙》,现姑且抄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抓住了历史一个特定的瞬间,写出秋天切开的景物,营造出了苍凉悠远的意境。落日斜晖下,一断肠人沦落天际,此情此景,不忍卒读。
刚一捧读小令《潼川怀古》,就触及到一行心惊的文字:“伤心秦汉经行处,宫厥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散曲作者张养浩,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因而《潼川怀古》被看作是元代散曲中的杰作。但张养浩也写出了“······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这类意境变化、触类旁通的句子,显示出作者对生活对文学的睿智。
传世作品《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不朽之作。它歌颂了张君瑞和崔莺莺一对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长亭送别》是该剧第四本中的第三折,描写这对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动人情景。曲文情景交融,寓抒情、写景、叙事为一体,是《西厢记》的精华部分。一曲《端正好》,将“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渲染得一步三叹,愁肠百结,王实甫真不愧为写曲老手。
赵孟頫“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书画称为元代第一。在《岳鄂王墓》篇中,作者说道:“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时,也禁不住泪眼婆娑;因为人们对于岳飞的被害与南宋的灭亡,是很悲伤的,连湖光山色的西湖也哭泣起来,从中读出了一阵阵深切的伤痛。
元末时的王冕性情孤傲,鄙视权贵,生活中尤喜画梅、花、竹、石,墨梅朵朵鲜亮,寄托诗人情怀。王冕的诗既批判苛政,是“人民的诗人”;同时又在自然中追求清新飘逸,像《白梅》,“忽如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都是精当而雅韵的。
倪瓒系“元季四家”之一,他的寒山枯水已经在我的心中不断动荡;近日一读《题郑所南兰》一诗,似觉眼前在雷声低啸,“泪泉和墨写离骚。”对祖国无数的爱与无尽的忠心,都在这句中化出。
没有人能忘记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一首《石灰吟》,完全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于六百年后的今天,也为作者精确的联想、独到的构思与正气凛然的人生所折服。这首诗是有久远生命力的,尤如山中枝铁干铜的郁郁苍松。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绝意仕途,行为不羁。在民间已经鲜活了几百年的“三笑”故事,使我对这位才子多添了一份亲和力。
文徵明与唐寅、沈周、仇英,并称明代四大画家之一,文写过《新秋》一诗,在感慨一番之后,文徵明有点不好意思了:“莫去倚阑添怅望,夕阳多在小楼前。”这一抹夕阳,与辛弃疾的那一弯斜阳是一样的,愁情正在光晕处消散。
“其陶中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的徐渭,是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他号青藤,生长在人杰地灵的绍兴,其“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徐渭曾有过清醒,也有过佯狂,直到疯癫,人间的苦难被他尝尽了。看他写“一片红冰冷铁衣,”说出了明朝将士大败倭寇的战事。个体的生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经在故居“项脊轩”里小坐。在这间“江南阁子”里,归有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他的心境是恬静的,与千年以来明月影子相映成趣,能享受这样的清寂天地,真乃人生一大乐事。
《牡丹亭》成就了汤显祖,这位明代大传奇作家,不事权贵,隐居写作。受当时著名思想家李贽的影响,进行反理学斗事,大力宣扬个性解放。由他创作的戏曲作品《牡丹亭》记,蜚声剧坛,脍炙人口,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段“游园”,曲文典雅,富有情趣,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皂罗袍】一节,唱出了杜丽娘对景色宜人的春景向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由于《牡丹亭》描写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终于同书生柳梦梅结为夫妻的故事,几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柳泉居士蒲松龄终生都过着清苦的墪师生活。相传他在家乡教书时,闲暇在大树下为行人提供茶水,搜集鬼怪异闻故事,从而有较多机会接触人民,了解他们的愿望与苦难生活。小说集《聊斋志异》通过鬼狐志怪来批评当时的社会,而成为优秀的古典名篇。其中《席方平》一篇具有代表性,它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揭露是相当的深刻,通过宣传劳动人民的因果报应思想,而得出结论:天下大事,或许真是“善有善报”呢?
“桐城派”古文家、清乾隆年间进士姚鼐,应该是泰山上的一棵松树。他的代表作《登泰山记》叙述了作者1774年冬天冒雪登游泰山的情景,一路向上,紧扣泰山深冬季节的景物特征来描绘。尤其是太阳一早一晚的升腾与落下,生动、质感、宁静、逼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一层层充满动感,一层层融入读者心中。
明末清初文坛的执牛耳者钱谦益,由因谄媚马士英和清兵南下时率先迎降,而为人们所不齿。不过世间的事物往往都是一分为二的,钱牧斋广博的学识与精深的学问,也为世人所公认,其作品中不断流露出故国之思,良心似乎没有完全泯灭,譬如这一句:“惟有江豚吹百浪,夜来还抱石头城。”
清初学者顾炎武,所著七言律诗沉雄悲壮,厚重坚实。难怪有人这样概括:“······事必精当,词必古雅······天地秋色,庶几似之。”《兴亡》一诗,借助凭吊古迹,抒发兴亡之慨;《白下》一诗,感叹亡国之痛。这些主题被时人评为“风骚诗史之遗。“
清初诗坛号称“南朱北王“的朱彝尊,辞讲”才藻“,以博、奥、雅、健取生。《泰安道中晚雾》一首中:”······忽惊初日跃,远近碧芙蓉。“尤如异峰崛起,耳目一新;《出居庸关》一首里:”······饮马流泉落日低。“展示了作者骑马神游的豪放;家乡的风情也不时入梦,无论”两岸新苗才过雨······“还是”蚕女提笼两岸经······“都让三百多年以后生长的我无比神往,愿意亲近卧柳,走进青色的石门。
“神韵“,是清代”一代正宗“诗人王士禛的创作灵魂。他主张创作诗品须“兴会神到”,“得意忘言”,尤为推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精妙。阅读“······人语隔溪烟,借问停再处。”再读“行人系缆月初坠,门外野风开白连。”以及“千载秦淮呜咽火,不应仍恨孔都宫。”都可以读出某种神韵、某种雅致,令人玩味不尽。
黄宗羲的门人查慎行,似乎特别喜欢旅游。他创作的关山行旅和描写自然景象的诗作,物象赋形、境界宏阔,而成为可以把玩的诗品。我十分欣赏的《桂江舟行》,描绘了桂江美丽的景色与沿岸风土人情,姑且抄录如下:“雾雨濛濛霁景稀,人编蕉叶作蓑衣,橹渔父唱歌去,牛背牧儿浮水归。”有时想,我也很愿骑上水牛背在桂江一游,重回童年时代。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清乾隆年间客居扬州,卖画为生。其笔下的画作怪诞高古,不合时宜。读一下《瘦马》,其中“······而今衰草斜阳里,只作牛羊一例看。”韵味引人深思,这匹本应驰骋疆域的马匹,终将在历经战场后回归牛羊群中,浪迹平庸,暮年低叹。金农把诗写到这份上了,我再看他的画作,也是对世间睁开了一只冷冷的白眼。
“板桥”郑燮,清乾隆年间的“八怪”之一,作画不拘泥定论,天然横趣;写兰竹尤妙,书法创新,世称“郑虔三绝”。我寻出一首《题竹石画》,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道尽不畏打击、坚守情操的精神,可谓出神入化矣。我见过郑板桥所画的几茎兰竹,香远益清,气韵生动,可知寄托作者抱负很久了。
血管里流动着离经叛道精神的清代诗人袁枚,高扬“性灵说”的大旗,为清乾隆年间沉闷得几近让人窒息的诗坛,搅动起一股鲜活的清风。一时间“清南北靡然从之。”《沙沟》一首:“隐隐黄沙出树中······太阳力薄不胜风。”好一个“薄”字;《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好一个“重”字,都可以触摸到袁枚强烈的思想和艺术个性。
“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赵翼,主张诗歌抒发诗人的真性情,并指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诗歌历史。比如这首“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表明“创新”是诗歌的动力。不过此诗我并不赞同,李杜诗歌尤如人间双峰,至今无人翻越过去;另一首诗作还是饶有兴味:“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诗作温婉,骨子豪放。
禁烟大臣林则徐是清道光年间的政治家,严查鸦片让英国洋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林则徐仍然因此被朝廷投降派诬害而革职。林则徐从政之余,也写笔力雄健的诗歌,应了“功夫在诗外”的老话。那句著名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让我很是动情与叹服,爱国忧民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出嘉峪关感赋》之一,有“······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也让与诗相隔一百年以后的我,胸中荡出豪迈层云,大有“登泰山,如履平地”之感。从这些诗作中,可以体味出林则徐的人品与诗品均属上乘。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提出的更法革新主张,实开康、梁变法维新之先声;在诗歌史上,他也是一位首开风气的人物,作品打破了清中叶远山近水的沉寂,表达了作者伤时忧国、挽救存亡的心声;正是有了龚自珍,清朝诗歌才向世间展示了自已独特的面貌。《秋心三首》之一,用象征手法,写出亡友的美好品德与峻美的情怀;《已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九州生气恃风雷”等名句,都是名重一时、警醒后人的佳作。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在清光绪年间用“公车上书”形式,要求皇帝变法图强;从而在晚清森严的礼法城墙上,打开一个顽强的缺口,让西方文明的曙光泄露进来;不过康有为既然是政治家,其诗作就常系之于民族的命运,因而被梁启超赞颂为“元气淋漓,虽然就大家”。写《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当时为1888年,康有为就发出了“······云垂大野鹰盘势,地展平原骏走风”的长啸,以渲泄心境的高远、激动人心的力量与气势,开辟出前人未见的境界,确系“巨刃摩天”。
戊戌变法的精英谭嗣同的变法失败后本可逃亡日本,却被他断然拒绝。谭嗣同坚定地说:“······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开始”。赓即被捕,从容就义。“文如其人”,谭嗣同的诗作如大江翻动,气势豪放,高唱入云。《崆峒》之中有“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一如谭被捕时从容神情,可用“痛快淋漓”赞之。
秋谨应该称作女中豪杰,这位与鲁迅同乡的绍兴籍仁人杰士,其诗作也充满高洁品质、孤傲的人格魅力与打破封建礼教藩蓠的反抗精神。读一读“······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既是爱国主义、也是柔美浪漫主义;而《菊》枝上“铁骨霜枝有傲哀······”和另一首“······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不像是旧时代一位女儿的低叹,完全是一位燕赵悲歌壮士在晚清的绝唱。
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其中《论毅力》一章写道:“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来阐明人生道路必遇种种挫折,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有时我想去饮冰室小坐,目暏这位清末民初的老人,是如何“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就是说,是怎样峰迴路转、攀上人生大境界的?我掩卷沉思,想自己也可以踩上巨人的肩膀,一睹红日光芒!
如果上述作品是神州大地地苍茫山峰,那么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就是刚毅山峰最伟岸之巅;如果上述作品是华夏大地的汹涌江河,那么《红楼梦》就是江河上最激越的浩荡强音。《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大厦就倾、朝代行将就木的结局,深刻谴责了剥削阶级的腐朽并对于叛逆中生长起来的贵族青年和日渐成长的“新人”给予了深深的赞美!手抄本《石头记》出世当年即被读者争相购阅,又过了几十年以后的1791年,才出现了活字排印本,甫一问世便受到读者的更加欢迎。从《红楼梦》一书的雄大与精深来看,它的确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
“······灰白色的深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纯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古旧中国老式农村的景象,被近代小说家鲁迅三两笔准确地勾画了出来。小说《祝福》的结尾,曾经写出了不朽短篇《阿Q正传》的鲁迅,以真情的笔触,抒写了“······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结果,鲁迅成了中国文化的真正守夜人。
《女神》是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的一座诗歌纪念碑。当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看见和耳闻了“五四运动”狂飙般突进的时代精神:当他像“一条天狗,将全宇宙来吞了”时,读者完全涌动在“个性解放”的狂喜与惊异中;封建困顿的气息被一扫而空,凤凰终于在“涅槃”中新生。
对于浙江桐乡县,我想去参观创作出近代名作《子夜》《林家铺子》的小说家茅盾的故居。一天夜晚,我的梦境出现了桐乡县城阴暗湿滑的青石板路,两旁仄逼着陈旧的铺面,我猜想青石板飘过一位智者的脚音。丝丝缕缕,消失在上海十里洋场,继而弥漫在故乡林家铺子的叹息里,也散漫在老通宝手植的油绿的桑叶之间。时隔一百年,我依然想摘一枝“官河”边上怒茁的小绿叶。
逛闲适的成都有点意思,听说作家巴金故居的老天井院子还在。这是一位写出《家》《春》《秋》的作者,我却对他的《雾》《雨》《电》更为欣赏。巴金老人的目光是深邃的,他可以穿透世间苍老的烟云,而满怀忧伤地注视未来。他一辈子提倡讲真话,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满族出了一个好作家老舍。我对满族的认识有些模糊,但直觉认为老舍是一位忠厚的长者。暂不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这类小说剧本精品,也不提《月牙儿》“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线金”的凄凉记忆。我惊讶于老舍在“文革”中投湖自尽与屈原投江何其相似……
戏剧家曹禺一上场,就向观众推出了先声夺人的《雷雨》。四幕剧《雷雨》的时间跨度为,从清光绪年间到“五四运动”的前后三十年间,引出了两家人复杂的社会伦理矛盾。这一出家庭悲剧,出世就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我观看《雷雨》时最想听的就是电闪雷鸣场面,我私心认为:人类到了一定时间,必须要动用自然界的力量来洗刷广袤的天地间,否则就不干不净了。
近、现代小说史上,我喜欢郁达夫用心写就的“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品味白胡子老人叶圣陶的精美之作《多收了三五斗》;感叹体现柔石深厚人道主义思想的《为奴隶的母亲》;赏析徐志摩在夕光里浪漫挥手的《再别康桥》;体味充分展示冰心艺术才华的《斯人独憔悴》;欣赏“以一窥见全貌”而见长的沙汀名篇《在其香居茶馆里》;喜爱被誉为农民圣手的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细阅孙犁那篇女子在水中美丽开放的《荷花淀》;注目康濯描写解放区新人新事的《我的两家房东》;慨叹周立波生活气息浓郁的《山那面人家》;感受杜鹏程描绘新中国建设者火热生活的《夜走灵官峡》;回味茹志鹃一朵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追思王愿坚富有革命理想主义的《七根火柴》;品读王蒙意识流起伏的《春之声》;感觉方之笔下大忠大奸的《内奸》;琢磨蒋子龙春雷一样炸响的《乔厂长上任记》;分析刘心武新时期具有“开山之作”特征的《班主任》;咀嚼何士光从容淡定的《种包谷的老人》;研究陈世旭展示人格力量的《小镇上的将军》······而让我最为惊心的是古华写出了一曲严峻乡村牧歌的《芙蓉镇》,这确是一部“寓寄政治风云于湘西风俗民情”的社会生活画卷。满脸如陕西沟壑纵横的陈忠实写出了《白鹿原》,此书是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长篇力作。文坛鬼才贾平凹以《废都》而惊世骇俗,他的省略号,惊醒多少在梦乡里垂涎欲滴的梦中人。憨厚的阿来以其《尘埃落定》走进我的视野,作者是一位藏人,他却以命定的神笔写出了“土司制度的兴衰”,让我难忘的是阿来笔下康巴藏族民族风情的辽阔与深厚。前不久,我读到了湖北作家熊召政的长篇巨著《张居正》,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写活了明朝万历年间纷繁复杂的苍茫人事。
祖国的文脉,是深邃的,气节的,贯通的,因而是不朽的!
作家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长居四川绵阳,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供职绵阳市新闻单位。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散文创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四川省嫘祖文学院院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顾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老作家书画院院士,《格调》杂志编委,《西南作家》编委,《嫘祖文艺》编委。
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22部,代表作系《岳定海散文卷》《蜀境》《劳动之歌》《小史记》《人民》《秋风萧瑟》《庚子暮春文稿》《岳定海思想录》《大盆地》《灵魂在高处》《生命激情》等。他先后在《诗刊》《诗潮》《青春》《江南》《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文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现代散文精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海外文摘》《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青海湖》美国《世华文艺》《西南作家》《格调》杂志《中国乡土文学》等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荣获“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首届《格调》杂志美文奖”,“盛世南充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大美南部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奖项。作品收入《中国散文年选》《当代散文文本》《四川散文大观》《川鲁散文选》《川冀散文选本》《川黔散文选》《汉语》《胶东散文年选》《文学绵阳》等选本。
岳定海辞条入选【中国作家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