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九外七皇城四 三重奏 西便门 1
偏门 西 便门
1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北角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
2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 ),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西端修建了西便门。在当时的形势下,统治者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
3 关于西便门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
① 便门,一是便于南北方向的出入,二是工程简便,不是大兴土木。
② 西便门偏居北京城的西侧,并且是内城和外城结合部位。因此,这座城门可因其所处位置,用 “ 偏( piān )” 来命名,称为别称 “ 西偏门 ” 。但由于 “ 便 ” 和 “ 偏 ” 的发音相近,时间一长就把 “ 西偏门 ” 读作 “ 西便门 ” 了。
4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 “ 凸 ” 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
5 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
6 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环线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1988年共用新制城砖13万块,即 “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 ” ,并立碑以示纪念,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整修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 “ 八瞪眼 ” 箭楼,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和东便门遗址不同的是,在西便门遗址修复过程中没有收集旧城砖,而是使用新城砖修复城楼,所以西便门遗址看起来远比东便门遗址整齐的多。
西便门城楼遗址位于西二环路南段,驾车行驶于二环路上就可以看到城楼和城墙。
7 西便门建筑规模,其它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较为频繁,北京日渐富庶,内城外的居民日渐增多,因此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因低估了建筑规模,受财力限制,仅修建了南郊一段,外城城墙东西两端与内城城墙相连接处附近修有两座朝北向的城门,分别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初建规模很小,嘉靖四十三年扩建城楼、增修半圆形瓮城,清代在瓮城之上加修了箭楼。
8 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 北半侧 )为拱券顶,内侧( 南半侧 )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
现西便门位置辽代在南京城北端,金代在中都城北端通玄门东南,元代在大都城西南角郊外。
9 西便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西便门外大街交会处及西便门东街与广安门北滨河路附近。北属西城区辖界,南属宣武区辖界。西便门外大街原为金中都通玄门通往居庸关之要道,明清时为西便门外官道,明代称礼神街( 部分 ),清代称光恒街,1949年后改今名,两侧多为解放后修建的住宅楼。西便门外大街形成于70年代初,1987年正式命名。广安门北滨河路原称广安门北河沿,1965年定现名。
西便门城墙遗迹东侧今为西便门桥,为总长409米的大型定向型全互通式立交桥,1992年竣工。位于西城区西南部。明、清时京师外城七门之一。明初修建北京城,仍在西南郊外。
鲁班 西便群羊 鲁姜
1 西便门,以及西便群羊的传说。
西便门,位于西城区南部,具体位置在今西便门内大街北端尽头,为明清时代北京外城的西垣西北角门,意为西侧的便门,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 ),修建外城时辟建,以利于交通。
2 据记载,西便门城楼窄小,是一间呈长方形的屋子,四面有门但无窗,宽11.2米,深5.5米,总高11.2米。城楼下门洞呈方形,北侧为箭楼,宽9米,深4.6米,总高10.5米。箭楼与城楼之间为瓮城,仅宽30米,深7.5米。箭楼外有小石桥跨越护城河,称西便门桥。
3 清代时由外城出西便门城楼过桥后,道路分为两岔,一条笔直向北,即今西便门外大街,道路两侧为一排排小屋,有宽阔的石阶可拾级而上,屋前有高大的槐树,浓荫蔽日,常有赶路的人们在此歇脚;另一条则通往白云观,在西便门外西侧,清代时有皇室贵族驯马的场地,清末因此地开阔,遂成为一处赛马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一次赛马,还有许多外国人参加,届时有庙会,商贾云集,游人如堵,围观者众多,热闹非凡。著名的京西八景之一 “ 西便群羊 ” 就在这里。
4 在旧京时代的西便门外护城河岸边有几块白色的石头,若从远处望去就象几只白色的绵羊一样,或立或卧,了了可辨。这一景观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
话说刘伯温为修建北京城,从南方运来大量的木材,但到了永定河岸边却犯了难,只见永定河波涛汹涌,河上又没有桥,无法将这些木材运送过河。于是刘伯温请来了鲁班和他的妹妹鲁姜,希望他们能帮着修建一座桥梁渡河。兄妹俩在察看了河岸水情之后,鲁班就对刘伯温说 :“ 修这座桥只需要用三天的时间,军师请放心吧。” 刘伯温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地走了。鲁姜在一旁听了直埋怨哥哥 :“ 修这么大的桥,只用三天时间,这不是开玩笑吗 ?” 鲁班却微笑不语。
5 工程开工后一天之内桥就修完了一半,但是先前准备的鹅卵石却都用完了,这种鹅卵石只有在京东地区才能找到,来回总共需要一百多里地,还要穿过整个北京城。鲁姜一看,可有话说了 :“ 怎么样 ?我说不成嘛!运石头至少也得十天半个月的,到时候怎么向刘军师交代呢?” 鲁班却笑着说 :“ 明天早上石头就能运到了。” 鲁姜一听,更不信了 :“ 越说越悬了,这样吧,你我打个赌,明天早上五更前你能运到,就算你赢。”说罢,兄妹俩击掌为誓。
随后鲁班就去运石头了。鲁姜琢磨 :“ 都说哥哥神通广大,我不如在半路上守着,看他怎么个运法。” 于是她来到了鲁班的必经之地北京城的西便门外等着。夜里刚到了三更,就听见一阵阵清脆的鞭声传来,鲁姜一看,鲁班赶着一群绵羊走了过来。原来鲁班把鹅卵石都变成了绵羊,这样一来速度快了许多。鲁姜眼看这个赌是输定了,于是急中生智,学起了鸡叫,附近的公鸡听见鸡叫都以为天亮了,也扯着嗓子叫了起来。再看那群绵羊,一只只蹼通蹼通,都趴在地上变回鹅卵石了。
因为这些鹅卵石没有运到,鲁班只好改用当地的青石建造大桥,从东郊运来的石头因此就留在了这里,成为这一独特的景观。
6 1965年因修建地下铁道拆除了西便门城楼及箭楼,仅残留部分城墙。1988年7月修葺城墙,并重建了内城角楼,高11.4米,城楼及城墙总长达210米,总建筑面积达4.7万㎡,东侧建有列岛,占地约70亩,如今已成为环境幽雅的街心花园,四周为高层住宅楼。
7 西便门内大街,北起广安门北滨河路,南至核桃园东街,长870米,宽8米,明代成街,清代北段称西便门大街,南段称太平街。京汉铁路修筑后,南段改称西便门南大道,1965年拆除铁路后将两段合并改称今名。
8 西便门外大街,北起复兴门大街,南至广安门北滨河路,全长768米,宽13米,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原为金中都通玄门通往居庸关的要道,明代嘉靖年间西便门建成后即成为西便门外官道。建国后五十年代拓宽整修,因在西便门外定今名。
9 西便门东街,东起复兴门南大街,西至西便门外大街,长382米,宽9米,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987年定今名。
内九外七皇城四 三重奏 西便门 2
白玉石 八瞪眼箭楼 豆渣石
1 北京西便门城楼与八瞪眼箭楼有什么传说?
2 相传,有一年,鲁班爷带着他的儿子和徒弟赵喜去北京云游。一天,他们看见有人正在修建城墙,亟待竣工,城门下脚所需的白玉石以及城门里用的豆渣石,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材料。
眼看工程完不了,工头心急如焚。见此情形,好心的鲁班爷便带着儿子和徒弟赵喜在北京周围四下寻找。
又有一天,当三人走到离北京不远的、北京西南的琉璃河时,鲁班爷看到河边有许多豆渣石,河底有许多白玉石。
于是,他就对着河面大声地喊道 :河底下有白家哥儿们吗?你们醒醒!说来也怪,果然有来自水底的声音回应道 :有,有,有! 接下来,三人就商量如何搬运石头。豆渣石黄黄的,似牛皮,赵喜决定把豆渣石变成牛往北京赶 ;白玉石白白的像羊毛,所以鲁班爷的儿子打算把白玉石变成羊往北京赶。
商量好了运石头的法子后,鲁班爷又对儿子和徒弟说 :必须一夜运到北京,如果天明鸡叫,石头可就要露了原形,再也走不动了! 鲁班爷的儿子答应了,赵喜也答应了。
3 天交定更后,鲁班爷不慌不忙地来到河边,冲河岸边上的豆渣石、河底下的白玉石,大声地吩咐着说 :老豆、老白,你们辛苦辛苦,到北京去吧!你们到了那里,帮助把北京城修成了,你们可就是一千年、一万年都有名啦!不知道老豆、老白是否听到,总之他们都没应声,鲁班爷的儿子直皱起了眉头,赵喜也禁不住地笑了起来。
这下子,鲁班就急了,不由得勃然大怒,厉声地大声吼道 :老豆、老白,你们给我快快地走!老豆、老白本来故土难离,但经不住鲁班爷的麻烦与纠缠,一块块豆渣石变成了一头头健壮老黄牛,跑了过来;一块块白玉石变成了一只只温顺大绵羊,跳出水来。
4 鲁班爷心里高兴极了,赵喜师兄弟两个人,分别赶着牛和羊,经长辛店,过卢沟桥,直奔东北走而去。
当时,素来诡计多端的赵喜心里暗算 :牛比羊走得慢,我这回可不能让鲁班爷的儿子抢了头功,要是能让鲁班丢人现眼就最好了。
于是,两人才一过卢沟桥,赵喜就 叭,叭两鞭子,转眼的功夫,赵喜跟那群黄牛就没影了。鲁班爷的儿子走得也不慢,刚到四更天,就看见北京城了,心想 :这回真没违背父亲吩咐的限期!眼看羊就到城边了,忽然 “ 咯儿咯儿 ” 一声鸡叫,近村远村的鸡都就叫起来了。其实,这是赵喜的豆渣石运到了以后,怕师哥抢头功,学了一声鸡叫。
听到鸡叫,鲁班爷儿子赶的那些石头变的绵羊,忽然间就全倒下又变成石头了。这些石头,远远看去,就仿佛还像一群绵羊似的。
后来,明朝在这里修建了西便门,人们就管这群汉白玉石羊叫 “ 西便群羊 ” 。
5 明朝初期,北京城建成后,西便门仍在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为北京外城西南角的城门,在当时的形势下,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
西便门是明、清时期京师外城七门之一,主要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
1553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保障北京城的安全,明朝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因当时低估了建筑的规模,受财力限制,就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修建了永定门等5门,从而使京师城垣呈 “ 凸 ” 字形。
后来,外城城墙东西两端与内城城墙相连接处附近修有两座朝北向的城门,分别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
6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外城墙西北端角楼旁边,是北京外城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西便门初建规模很小,规制较为简陋,其城楼通高仅11米,其它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
后来,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越来越频繁,明朝也日渐富庶,北京城内城外的居民也日渐增多,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北京城的防卫,明朝又在北京城四周补修外城,从而形成了以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为主的外城七门的格局。
7 1564年,西便门扩建城楼时,增筑了约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同时加固了西便门城楼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三孔水门,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
经过这次扩建后,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
在这以后,直至建立清朝,出于外城防御的需要,清朝才对西便门城楼进行了扩建,在瓮城上增筑了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
箭楼上设有两排箭窗,每排4个箭孔。8个箭孔,宛如8只睁得大大的眼睛,神情警惕而专注地俯视着城外,简直有来敌生畏的感觉,因而人们又称西便门箭楼为 “ 八瞪眼箭楼 ” 。
8 八瞪眼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北半侧为其外侧,属于拱券顶,南半侧为其内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
在清代以后,西便门城楼、箭楼和瓮城及附近城墙均被拆除。后来,紧靠西便门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 “ 八瞪眼箭楼 ” ,同时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并立碑以示纪念。
喜龙仁 片
1 西便门,北京存留不多的一段明城墙。
老北京的美景有 “ 燕京八景 ” 一说,指的是金台夕照、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烟树、玉泉趵突、居庸叠翠、西山晴雪、卢沟晓月八个名胜。
后来,民间又流传了 “ 燕京十景 ” ,增添了一个 “ 银锭观山 ” ,一个 “ 西便群羊 ” 。
“ 西便群羊 ” 打哪儿论?西便门外真的有羊群?
2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 ),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居民日渐增多,明朝政府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因为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后来,在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
西便门位于北京外城墙西北端角楼的旁边。据说,西便门外护城河旁沿岸的绿草地上,有数十块白色石头,远远望去,好像一群白绵羊在那里吃草。
究竟有没有形如群羊的白色石头,我们来看看西便门的老照片。
3 1900年,西便门城楼。西便门的城楼和箭楼内侧的城门洞上部的形状都是方的,箭楼朝外的门洞上方是圆的,北京内外城的16座城门,只有西便门和东便门是这样的。这也是区分两座城门与其它城门的一个特点,照片中城楼上有8、9个人,是八国联军。
1901年,在西便门里从南向北拍摄的西便门城楼。当时是八国联军中的德国兵把守西便门,城楼上悬挂的是当时的德国军旗。八国联军寄回国的明信片,上面印的是西便门的箭楼和瓮城。
1910年,在西便门外从东北向西南拍摄的西便门的箭楼和瓮城。看当时西便门外护城河里,没什么水了。
1916年,在西便门外从西北向东南拍摄的西便门的箭楼和瓮城。当时西便门外护城河里水又多了一些,照片上有一个人正在河边打水。
4 1921年,瑞典人喜龙仁在西便门里从南往北拍摄的西便门城楼和西便门内大街,街道挺窄的而且是土道。
喜龙仁同一时期在西便门箭楼下面的门洞里往南,也就是往城里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西便门的瓮城非常小,城楼上刻着西便门三个字。
这是在西便门瓮城的城墙上从西向东拍摄的西便门城楼,非常简陋。
这是在西便门瓮城里从东南向西北拍摄的西便门箭楼和下面的门洞。
这是在西便门瓮城里从西南向东北拍摄的西便门箭楼和下面的门洞。
这是在西便门箭楼下面的门洞里向北,也就是向城外拍摄的照片。
5 上世纪30年代末,在西便门外,从北向南拍摄的西便门箭楼,正有一队骆驼从西便门里走出来,当时日寇占领着北京,西便门瓮城的城墙上站着的就是日本鬼子兵。 通过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 西便群羊 ” 其实是民间传说,但西便门外的确是水草丰茂之地。
如今,在西便门附近有一处古城墙遗址,长200米。 1988年,市政府将紧靠西便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并在外城相接处修复了城楼,同时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墙上建有门楼,东边建有列岛,占地4.7万平方米。
6 1992年5月12日,北京西便门城楼。张风 摄 与西便门东西相望的东便门,也是 “ 泓然别有天 ”
1900年已经攻占了东便门的八国联军,在东便门箭楼外。
1902年左右,在东便门外边从北往南拍摄的东便门箭楼。通过照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东便门和西便门一样,箭楼朝外的门洞上部是圆的,箭楼的里侧和城楼的门洞上部是方的。
1905年左右,在东便门外边的护城河北岸向南拍摄的照片。照片下面是护城河和河里的大画舫船,上部右侧是北京外城的北城墙,左侧是东便门的箭楼。
1905年左右,在东便门瓮城的城墙上从西南向东北拍摄的东便门箭楼。 1913年至1915年之间在东便门外,从北向南拍摄的东便门箭楼与瓮城。通过照片来看,当时的东便门外还是挺热闹的,有两个商家还挂上了五色共和旗。
7 1916年左右,从北向南拍摄的东便门箭楼与瓮城。
1918年左右,从北向南拍摄的东便门箭楼与瓮城。
1920年左右,在东便门外护城河的桥上,从北向南拍摄的东便门箭楼与瓮城。这座桥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通桥,桥东边的河道就属于通惠河了。
1921年左右,由瑞典人喜龙仁在东便门箭楼的下面,从北向南拍摄的东便门箭楼的城门洞。
1921年左右,由瑞典人喜龙仁在东便门瓮城的东面,从东向西拍摄的东便门瓮城的城墙。可以看到城墙下面,有几头驴,这里是供人们雇用骑乘的毛驴的集散地。
村门 左安门 萧太后河
1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通宽16 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2 这座偏远的东垣 “ 村门 ” 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 ( 1553 ) ,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其建筑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却另有一番美丽。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开阔田野,地里一部分种粮食和蔬菜,一部分长满芦苇。
据《 北京街巷图志 》记载,同样是城市干道,在南城,右安门内的道路相对于左安门内的更加笔直、宽阔,其原因在于右安门内的道路在辽金时代是城市干道;左安门一带则一直是村野,其内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筑外城时才形成,而且没有经过很好的规划,故而道路的形状保存了乡野气息。除了远远可以望见的城墙,这里简直没有什么城市迹象可寻,但这种图景却让瑞典学者喜仁龙深深陶醉,“ 世界上有几个古都可以提供如此开阔的无建筑地面,可以在其城区内看到如此纯粹的田园生活呢 ? ”
3 说左安门不能不提萧太后河。澶渊之盟后,宋辽相和,辽便在北京东郊开萧太后河,所以早在左安门建立之前,这条河便存在了。在这条河未断流之前,这一带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鱼为生,后来河道淤塞才改为务农。辽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开凿的这条河为北京东南郊的发展发挥了不小作用。
这条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这个地区商业的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加强运输事业管理,辽甚至专门设 “ 转运使 ” 一职。而东垣一带本就属地势低洼的易涝区,故开凿后不仅用以运输,而且利于农业生产,使河两岸农业年年丰收。
但这条河最显赫的贡献无疑是促进了东垣地区的百业俱兴,为北京 ( 辽代称南京 ) 逐渐成为首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条河,今天的左安门地区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4 左安门一带显得井然有序,一栋栋新楼比肩而立,显示出这里是又一块受开发商青睐的土地。昔日宽阔的护城河水呈墨绿色,水面甚浅,潺潺南去。与河边憔悴的柳枝遥相呼应的是楼群问残存的几间平房。
当记者路过时,无意中发现其中一间竟是用城墙砖盖的。从骨架上看,整间房屋沿用原始架构,但可能曾遭遇地震或其他变故,中间的墙壁全是后建的,材料便是一块块厚重的城砖。从外表上看,城砖间没有使用水泥或其他材料,只是单纯地垒在一起,但仍显得结实而缜密,这个细节让时间一下子回到城门矗立的那个年代。
5 清末,《 辛丑条约 》签订后,为了让天津来的火车直达正阳门,清政府不得不在左安门旁开了个城豁子,这是对北京城墙开的第一刀。从此,城墙城门稳如泰山的岁月一去不返。
20世纪30年代,左安门箭楼被率先拆除;1953年,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被相继拆除,护城河被取直,至于城砖的去处,1958年的一份文件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这是王昆仑于当年2月提交给北京市委的一封信,信中说 :“ …… 外城城墙是没有什么历史文物价值足资保留的 …… 各区都在填垫坑洼,修浚明沟,改造厕所,需要土源和城砖。可尽先分区发动义务劳动,按必要地带就近进行拆除。” 后来,也的确这么实行了。
6 风景虽美,却只是惊鸿一瞥,左安门的贫穷才是留给百姓最深刻的印象。左安门的城楼和瓮城到了近代成了保存状况最差的一个。城墙内侧通往城台的马道在1922年夏季已全部坍塌,而其时,城墙的墙皮剥落、野草丛生。瓮城内也很空旷,不像其他城门处有漂亮的树。从此门过往的只是几个赶驴人和偶然出现的大车,大部分人马车辆都从距市中心较近的城门通过。在喜仁龙眼里,这里 “ 行人稀少,甚至连小孩也不像其他城门那么多,一个个怯生生地不说话 ” 。
这一带居民大多从事小手工业或务农,但略略出人意料的是,贫穷并没有造成野蛮,因受附近关帝庙和左安门内五虎庙的影响,这一带百姓大多 “ 重仁义,讲义气 ” 。
王永斌在《 北京关厢乡镇和老字号 》一书中写到,多年来这一带居民中都有 “ 帮穷会 ” ,即五六家或七八家组成一个互相帮助的小组,又叫 “ 上会 ” ,某一段时期内有余钱的家庭就拿出钱来接济更穷的人家。
7 虽然用以形容左安门最多的一个词是 “ 穷 ” ,左安门其实从近代才开始衰落,清光绪以前,这一带还着实繁华,店铺也较多,首先因为左安门是通往天津、山东与河北东南一带的交通要道。过去人们出行可出朝阳门到通州坐船走运河,更便捷的则是从左安门走陆路,所以左安门一带多行色匆匆的赶路人,似商家的“源头活水”。同时,左安门一带还多寺庙、庙市,门外东侧的宏善寺便是个有名的大庙,北京城内的官员富户、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每逢五月十三日 “ 单刀会 ” 和六月二十四日关羽诞辰,左安门内十里河关帝庙就变得很热闹,在庙前搭台唱大戏,远近十里的人都会到庙里拜佛、看戏。
但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到了清末,京津铁路通车后,人们出行多乘火车,走左安门陆路的远行客已经很少,加上寺庙香火也渐渐衰败,这一带萧条下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左安门已变成北京最冷落的城门之一。
8 规划建设中的前门商业街有望恢复 “ 天街上元灯会 ” ;今后还将争取恢复建设左安门城墙。日前,崇文区发布全区 ( 2005年 —— 2010年 )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时透露上述信息。
根据最新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将在前门地区恢复清末民初的古都风貌,建设传统商业老字号精品一条街,荟萃各式老字号、专卖店、特色店。此外,将开发利用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精心设计、改造特色胡同和挂牌四合院。修缮改造旧会馆、老剧场等文化遗存;恢复前门“天街上元灯会”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展示前门百年老街的传统文化魅力。
规划指出,今后还将争取恢复建设左安门城墙。与明城墙形成南北呼应态势,与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四大城楼共同构成环天坛文化圈的外围标志性建筑的格局,成为展示老北京城墙与护城河建筑风格的独特的新景观。
角楼 左安门 界碑
东城 朝阳 丰台
门头沟 海淀 石景山
1 神秘的角楼,骂人的界碑,北京这个地方让人大开眼界。
北京有一处低调却神秘的地方,那就是左安门角楼。在过去,老北京城的每个城角都有一座角楼,最有名的是故宫角楼,那是摄影爱好者的拍照胜地。相比之下,左安门角楼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如果您想深入了解京城,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
2 早先的紫禁城一共有12座角楼,由于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目前只保留下来了5座。左安门角楼始建于1439年,1955年因破损坍塌而拆除。直到2016年,经过2年的复建,左安门角楼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如今左安门角楼相对历史上的位置北移了10米,原址应该在如今的护城河上。复建后,这里不仅作为北京传统文化的地标式建筑,还通过对角楼的建筑特点、周边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多方面评估,最终把角楼作为免费开放的图书馆。
3 现在的角楼图书馆,是一个充满京味的文化景观和城市名片,已经入选了北京网红打卡地榜单。在这里可以看书,感受京城文化、北京风俗、北京历史,周边还有一处神奇的三区界碑。
在左安门角楼的下方,护城河缓缓流淌,沿河而建的是一条亲水步道。这里是理想的徒步线路,遥望古建筑,漫步绿荫下,看着护城河上游野泳的人们,还能跨越东城、朝阳、丰台三个区。
4 在角楼下的河两岸,分别立着两块三区界碑,上面写着东城、朝阳、丰台三区交界的位置,标注日期是2014年。左安门角楼也是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丰台区三区的交界处。界碑上的字母很有意思,看起来像骂人,实际上它的含义是,S代表三界碑,共有A、B两处,一处一块,所以才有了SA和SB。
界碑是法定辨别一个地区与另外地区之间的边界标志的石碑,我国共有省、县、乡三种界碑。这块在明城墙左安门角楼下,护城河河畔立的三地交界界碑,也成了一大景观,一抬脚,您瞬间就能跨越一个区。
5 除此之外,东护城河与南护城河也在此处相接,这里水质清澈,水流舒缓,在护城河亲水步道下方,有很多人在水中活动,有垂钓的、玩桨板的、游泳的、跳水的,已经成了河道的四大水上活动。不过听经常在里面游泳的大爷说,河里的水草还是比较多的,他之前就被缠到过脚,如果对这里不熟悉的人,建议不要来玩水。
6 除了左安门三区界碑,北京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新望京楼附近,同样有一处跨越海淀、门头沟和石景山的三区界碑,在这里既能从海淀区一脚跨进石景山区,又能一脚跨入门头沟区。
7 左安门角楼,在北京市东城区龙潭东路9号。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