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乡
文/ 原光辉
我们那个青年时代一一上世纪的60年代至现在的80年代。党政干部、大学教师及学生几乎都下过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过。那个年代,当干部、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和锻炼是必修课,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提高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思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及有效措施。不管你是多大的干部,有多高学术水平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路必须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必须有。现将我在岗期间下乡的情况略述几次,供大家尤其是现在的年轻干部、大学教师和大学生领悟。我下乡次数很多,一次一年以下的不谈,只选一次一年以上的几例筒述给大家。
1958年,我在祁县县委文教部工作时,在贾令公社贾令大队的一个小队蹲过点。住在农民家,吃着小队食堂里的大锅饭。农民吃啥我吃啥,给农民多少,我吃多少。同农民共同劳作在田野里。农民夜间乘月亮深翻土地,农民挖一锹我决不少挖一锹。他们累了有怨声,我还得开通、鼓劲,耐心做思想工作。
1964年下半年,我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太原工学院任教。1965年至1966年随校师生到山西屯留县参加了“四清”。任西河堡公社工作团办公室副主任。起初在团部,每日必须把各驻大队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搜集上来综合报县工作团。河神庙公社地处山区,地大村庄分散。龙王沟十几里长,就七、八个小村庄。总共全沟超不过百户人家组成一个大队。那时通讯落后,靠电话联络各队,往往材料按时报不上来。我们深夜徒步亲自跑几十里下到队里了解情况。路远、路黑、路坎坷。还经常有狼、野猪出没。我们三几个人相伴,高唱“红梅赞”壮胆子。
后来为帮困难队过关,我又蹲点到东阳大队。住窑洞,睡土炕,忍跳骚咬。吃派饭,天天玉米面煮圪塔。同困难农民一条心,同好村干部一股劲,纠正农村多吃、多占干部的不正之风。
1972年,我调到省委文教部,参加了省委组织的农村工作队,担任汾阳工作队支书。在汾阳县演武公社西河堡大队蹲点,兼公社副书记。交钱、交粮票,贫下中农家吃派饭。汾阳习惯一年四季两顿饭,农民每顿两大碗,夜饥了有剩饭,我们一顿吃不了那么多,夜间饿了自熬小米稀饭。就这样也工作得起劲,生活的高兴。我们同农民、农村好干部一条心。至今,一看到核桃就想起当年我们回省时那里的老大娘、老大爷手捧核桃欢送我们的情景。我想回省城但心里总舍不下他们。后来我去汾阳出差还专程去西河堡看望了乡亲们。
我出生在祁县下申村。我当过农民,当过干部、教师下乡感受过农民纯朴爱戴的深情。我永远崇敬农民一一华夏的老祖宗,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愿我们的干部、知识分子永远不要丢弃农村,永远不要忘了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