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孙宏【孙宏恩】一缕心香寄哀思
【孙宏【孙宏恩】一缕心香寄哀思
精华
热点
22-09-25 09:36
3465
阅读
关注
原载:家在山河间 家在山河间
作者简介:
孙宏恩,女,60后,临猗孙吉人,从教30多年,好读书,业余以码字为乐,不想成名,纯属爱好!
窗外黄叶凋零,屋内空寂无声,这种悲凉的氛围,不仅在于时令,更源于父亲的故去。他离开我已有二十天了。这些日子里,我有过好多次想写父亲的冲动,但一动此念便泪眼迷离,思绪纷披,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随着心情渐渐平复下来,我才能将过往的点点滴滴细细回忆。
父亲是在过完他90岁生日的第10天辞世的,无病无灾走得安详。这期间,家乡还处于严格的防疫期,要求丧事简办,不让摆酒席,不让叫管乐,无奈只是准备了我们这里的大锅熬菜招待亲朋,食材尽力丰盛,兼有地方风味,勉强过得去;虽只有锣鼓、铙钹、唢呐等,也足以烘托气氛,场面还算热闹;遗体告别由父亲生前所在的工作单位——闻喜县人民法院主持召开,简朴而不失隆重,对父亲来说,这一切算得上极尽哀荣,福寿全归了。
(父母亲“光荣在党五十年”合影)
父亲这样的高寿仙逝,家乡称“喜丧”。一应的红色帐篷,红色桌布,红色椅套,到处都透着安祥与平和。我们兄妹三人的行事风格或多或少都有父亲的影子,他老人家走得了无牵挂,我们也应该豁达一些,瓜熟蒂落原本是无需伤感的。葬仪中我们按照司仪安排的程序,喊拜就拜,喊哭就哭,并没有过分的心痛。然而,此后的每天清晨收拾床铺时玉簟冰凉,就让我想起了凉席上年迈的父亲吃力挣扎起床的样子,泪水马上就来了;吃饭时,还未举起筷子,看到盘里的西红柿炒土豆,想起父亲一边吃力咀嚼,一边说“好吃”的音容,又催动了我的泪腺;晚上洗脚的时候,抚摸着自己的脚趾,想起当日给父亲洗脚时我一边揉搓一边说:“您这个脚趾头的样子完全遗传给了我。”父亲笑呵呵的情形;还有那次打算给父亲按摩,刚捏住父亲的脚一用力,传来“哎呦”一声,父亲蜷了腿,大声说:“狗娃咬脚哩!”逗笑了一屋子人……往事历历,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心如刀割,以致皎珠零落;晚上走进卧室,摘下饰品放在床头柜上,目光又触到床头柜的抽屉,母亲曾经每天不厌其烦地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放上些酥饼,或是小点心等吃食,父亲没事的时候,总喜欢拈出一点来,或给小孩子吃,或是自己慢慢咀嚼着打发时间。如今爱干净的母亲再也不会给抽屉里放吃的了,父亲开抽屉、拈零食的动作却永远定格在心头。凡此种种,一但袭上心头,顿时泪如河流,汩汩滔滔,难以遏抑。
其实,我们的童年父亲是缺位的,因为父亲是“干事的”,或者说是“捉公家事的”,赶上当时社会大环境,一年回不了两次家,我对他的印象十分模糊。有一年冬天,在太谷工作常不见面的堂叔回家了,戴着火车头帽子,身穿黑色小大氅,坐在奶奶的炕头上,谈论着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大爷爷大奶奶的养老问题。过了几天,我在房门口窥见了同样的情形,同样穿戴的人,谈论同样的话题,让我误以为又是堂叔回来了,担心奶奶又要逼着叫我称叔称伯的问候人家,干脆躲到巷子里的干奶奶家玩去了。天快黑了,干奶奶催了一遍又一遍,我就是不回家。问急了,我才说了一句:“那人又回来了!”第二天,我成了全巷人的笑柄,都知道我说自己的父亲是“那人”,其实,孩子们的世界大人们根本不懂。
那件事情之后,父亲回家的次数明显多了,还会买各种书,有成套的历史故事书,还有《唐诗三百首》,偶尔也有《曹冲称象》这样的科学启蒙读物。过年的时候,还会带回些年画,清扫干净的土墙贴上了新年画,满屋子亮堂了,我的心也亮了起来。尤其是那些书本,让我和巷子里的同龄人相比,多了几许幸运。当时的父亲,仅有的那点薪水,想照顾这个,又帮助那个,生活上只有亏待自己了。夏天只有一件白衬衫,晚上洗,白天穿,脚上的棉鞋、单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给我们买了书,不知道他又要怎样压缩其他开支,但他始终相信那些书能对我们有所裨益。他的殷切期望换来的却是我读书的囫囵吞枣,做事的没心没肺。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一路走来有负父亲的苦心,内疚自责之余不禁掩面长号。
爷爷去世那一年,父亲先在医院里侍奉病危的爷爷,后又办丧事,在家待的时间久了些,渐渐地,我心理上产生了依赖感。眼看着爷爷入土为安,父母亲马上要离家去工作了,那天,我躲在房里哭着不肯上学,父亲拎起我的书包说:“走,我送你。”我就不哭不闹乖乖地跟着走。父亲走在我前头,身上穿的还是孝衣。如今想来,老人过世,孩子又不懂事,他那时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呀。到了学校,父亲对班主任说:“小女子在家发贱(烦人)呢……”回想起来,那神情、那语气是无奈又是慈爱。父亲年老时,我们谈起爷爷去世的那段往事,对送我去学校的情景父亲已浑然忘却,只是一遍遍地提到两个人,几十年了父亲念念不忘的那两位好心人。一位是我的远房堂叔孙西杰,另一位是村里的丁三娃。爷爷去世是在夏收的大忙季节里,父亲不愿耽误亲朋好友龙口夺食,在爷爷脉息渐渐弱下来时,不得已才和西杰叔抬着担架上的爷爷回家,半道上刚刚从打麦场回来的三娃叔,从连日操劳心神、耗尽体力,走路踉跄的父亲手里接过担架,把爷爷送回了家。我与那两位长辈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也无法报答他们一分一毫,但父亲“受恩莫忘”的教诲却深入我心。
父亲一直鼓励我教书。他认为我适合跟孩子们在一起,要我一心为家乡服务。不求桃李满天下,只为报答孙吉人的养育之恩。而他对家乡的感情尤为深厚,在他有生之年尽其所能地服务村里的公益事业,最终也回归了他歌哭于斯的地方。他的言传身教促使我在条件艰苦、薪水不高的情况下,坚持在乡村学校工作达10多年之久。
时移世易,后来我走出农村到城里谋生,那时已赋闲在家的父亲放心不下,就跟着我回到闻喜县城居住,只为我每周一次出了校门有个去处。那时兄嫂就在城里,因我是第一次出远门,父亲就那么默默地执着地以他的方式陪伴着我。是无疆的父爱支持我走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从那时到现在,我已经在外打拼整整20年了。
私立学校风雨飘摇,我不断变换着工作单位,每离开一所学校都会因校方拖欠工资而受些损失,父亲总是开导我要看淡金钱,看重事业,辩证地看待人情与金钱的关系,学会三思而行、换位思考。父亲不时地询问我教学与生活中的困扰,心里总牵挂着我,阳光般温暖着我。
在这个伤感的秋季里,父亲静静地走了,我心中的落寞又有谁知呢?
夜已深,明天还要烧三七纸,放下笔,台灯的光芒之外,父亲的影像似乎站在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80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