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别有风味的田园生活
姜 诗
我出生在山清水秀的广安乡间。那里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清香四溢的荷塘,还有十个人牵手都围不拢的大黄梅树。虽然时光飘过了几十年,但我始终忘不了青少年时代所拥有的那令人迷恋的乡居生活。做什么都那么自然,那么随意。想吃水果,去树上现摘;要吃蔬菜,到土里现扯。鸡蛋是刚从鸡窝里捡出来的,卿鱼是刚从河里钓上来的。雨后可以上山捡蘑菇、月夜可以下田照黄鳝。……不管吃哪样,都是新新鲜鲜的,如果口渴了,伸手到架上摘一根黄瓜,拿到井边洗一洗,就可以生吃。绝对没有污染,绝对有益于身体健康。

退休之后,为了躲避城区那烦人的喧嚣,少吸收一些汽车尾气同粉尘,我决定卜居林泉,回归自然,重过儿时那令人神往的田园生活,求得内心的安适同宁静。决心已定,就立即行动。2005年,我在群山叠翠、林海如潮,有长寿之乡美誉的巍螺山下的小河边上买地修建了和园。和园半月亭侧边的一幅我自撰的楹联精确地道出了修建和园的缘由:“造园绿野,偏爱灵山圣水;建亭溪畔,闲对明月清风。”对于和园的景观,我在《和园赋》的第一段有如实的描绘:“屋后青山一抹,房前秀水一湾;山上翠云滚滚,桥下流水潺潺。黛瓦叠叠;粉墙片片;绿竹绮绮;红花艳艳。如锦如绣,花明柳妍。青石铺成小径,凉亭半枕河岸,掘土种得蔬菜鲜,凿井三米饮甘泉,金桂飘香迎宾客,芙蓉照水开笑颜。美乎哉,和园,文朋诗友的创作基地,家人弟子的休闲乐园。”。
和园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前面是流水清清的小溪,后面是堆绿叠翠的山林。空气甜美而又湿润。坐在院里可以闻到草叶的清香,可以吸收天地自然的灵气。白天可以在山边上赏流云;夜来可以在院坝坝里数星星。在这里生活,虽然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圆了

儿时的旧梦。但生活中少了文朋诗友是绝对不行的。我撰写的《人生四乐》里,有一条就是“邀友同乐”,我决定邀请几位同我一样痴心山水、钟情自然的朋友来和园做客,和他们一起领略山水奇气;一起赏花品果;分享田园风光;一起沐浴巍螺山的阳光和空气。朋友们来了怎样才能玩的开心?怎样才能玩的尽兴?我也有所考虑,并将自己的安排写进了《和园赋》:“愿择吉日良辰,邀三五友伴,或垂钓河滨,或弈棋花间,或月下酌酒,或灯前展卷……同沐春风,共赏秋月,其乐也融融,快活似神仙。”朋友们盛赞和园风光如画,赏心悦目。有的朋友说和园藏风聚气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中江县政协原副主席蒋海福先生评和园的地形地貌说这里是“一和化门,一带缠腰。”他们在这里拍了很多照片。衡晓燕女士摘取《和园赋》里最精粹的一段谱成了歌曲,又拍成音乐电视,并在北京演唱。
和园内除广种花草树木之外,还留有一块菜地。2006年,我在院内种了南瓜,先后摘了50多个,带回德阳分别送给家诚、文国、孝达等众多朋友品尝。2007年院内的生姜出奇的好,不仅长势旺盛,收获也令人欣喜。我给德阳、中江、成都的亲友送去供他们泡菜。在园中,还种了一小块折耳根,我爱人老年大学的朋友到和园观光,自己动手,在院内挖折耳根。结果人人喜笑颜开,个个情欢意畅。
和园回荡着欢声笑语,洋溢着诗情画意。它是山水之园,常绿之园,友谊之园,常乐之园。这里的旖旎风光引人人胜,这里的清风明月令人陶醉。我在这里坐拥翠涛,拥有一份清幽,拥有一份安然,拥有一份淡定。

自由奔放,一泻千里
——赏析李艳新作《灵魂的维度》

读李艳的书是件赏心乐事,它让你情欢意畅,其乐也融融。当此之时,有如听了一段情节生动的故事一样满足、一样受用。我看好这本书。首先在于李艳是一位有独立意志、独到见解的思想者。她思想敏锐,见解超拔,能紧随时代脚步,写出引人深思的好文章。她在《高考,谁人能够释然》、《无解的反思一一说说我那个女儿》、《感谢父母?!》等篇什中对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做了深层的思考。她心情沉重地间自己“向来以优秀人民教师自诩的我,究竟在精心培育着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人生未卜。一个人,即使到了暮年,送给下一代人的忠告又有多少是值得信赖的?”她感情激越地倾诉“对由高考衍生出的种种悲哀,又有谁人敢说就不是一种失守的骄傲与希望呢?这种悲哀最终究竟幻化成为了什么?是眼角残留的泪水?还是……”“一场高校对生源的选拔,为什么竟动用了这么多的力量?难道是学校在考?社会?还是其他人。”她的这一系列反思文章,对问题有真知灼见,思辨色彩特别浓厚,字里行间透出一种理性光辉,充分表达了她在精神上的自信。教育关系着人才的培养,接班人的选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是人们共同关注的大事,作为思想者,李艳在文中对教育痼疾的种种叩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有利于兴利除弊,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为这本书喝彩,还在于李艳挚爱亲人,善待朋友,是亲情友情的守护者。在《灵魂的维度》中,她刻意设置了“时光·爱”这个栏目,用16篇文章表达了对父母炽热的爱;对女儿的舐犊之情;对婆婆同丈夫的深情厚谊;对同窗学友及所教学生的一篇赤诚。她对“隐忍、谦让、一切顺应天意”的父亲,始终惓惓于怀。她在“老父在上”一文中情深意切地说:“怀揣着对父亲的思念,每一年的清明都成了我最期盼的日子……父亲劳顿一生,来不及招呼我们就匆匆地走了……”在李艳心目中作为儿童乐园的“臭房子”是父亲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最美好的回忆,它“记载了我们家兄弟姐妹从儿童到少年,甚至青年的全部。”她对年过七旬的母亲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她带着年迈母亲到朋友处做客的行动感人肺腑,至今在朋友中传为女儿孝顺母亲的美谈,她在“母亲来了”一文中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和母亲几乎是亲密无间,甚至晚上睡觉也愿意抱个枕头和母亲同榻而眠……”她对成长中的女儿言传身教,同女儿一起读书的画面令人动容。“一张大板凳,一张小板凳,我坐大板凳读托尔斯泰,她则伏在小板凳上看水《尹索寓言》……”这种母女同读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李艳性情率真、襟怀坦荡,对朋友侠肝义胆、热情豪爽。在“高贵的野蛮”一文中她同三位文友在茶楼欢聚,彼此用二锅头瓶碰杯的豪情,更是德阳流传很广的文坛佳话。

我看好这本书,还在于李艳独辟溪径,勇于创新,是新概念的践行者。李艳勇于探索,敢于弃置起承转合的传统套路,丢掉平铺直叙的陈旧手法,采用行云流水大步跨越的跳跃性思维。精简一些可有可无的闲散笔墨。段与段之间的转换灵动而又快捷。
常常是急转直下,迅若奔雷,上下文之间注重的是意念上的衔接。这种似断实连、形散实聚的衔接方式,迥异时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美妙感觉。书中《诗意活着》、《这样的精神者》等篇目就运用了这种让读者感到特别新鲜的模式。这就使她的文章呈现出一种自由奔放、一泻千里的气势,汪洋您肆,熊熊燃烧的激情,她的文章也就更加精辟、更加简洁、更富有吸引力同生命力,当然也就更加受人欢迎。
综上所述:李艳的文章有思想深度,理性光辉;有血缘亲情,朋友交谊;有精品意识,创新精神。她喜欢把独特的情感体验融人文中,在记叙中飞溅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她摒弃常见的那种见景不见人、见人不见心的纯客观描绘,喜欢敞开心扉,精心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她的文章是笔下寄情,笔底见精神。用真情感染读者,用理性启迪读者是她长期坚持的创作准则。他交比例读者的是一颗真诚坦荡的心。她的文章是色香味俱全的小锅单炒,而不是水煮盐消、没盐没味的大锅菜。是精工打造的时尚品牌,而不正粗制滥造、遍街都见得大路货。像这样的小锅单炒,谁品尝了都会赞不绝口,像这样的时尚品牌谁见了都会眼睛一亮。
应该说李艳这本留在读者心里的书是值得称道,值得推崇的。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