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曾到过巴东
文/屈定国
中秋之夜,我在巴东,独自去江边看月。
宽阔的礓䃰,从镇江阁东侧广场一步步缓缓向江边延伸,行至半途,被一排横着的石栏杆挡住。石栏杆左右两侧留有豁口,承接豁口的依旧是礓䃰。礓䃰变得又窄又陡,对称双跑,附着堡坎成曲尺角。再往下,由平台过渡,承上启下,礓䃰继续接力,如此循环往踏,直抵江边。
借助长江大桥上射下来的微光,在第一个平台,我看见“壮美三峡,秘境巴东”,雕刻在梯形墙壁上,把巴东的形象气质完美表达出来。我曾在去武汉的动车杂志上见过这句话,意思是说巴东壮美雄奇,无比神秘,你去巴东感受感受吧。
再下一个平台,看到另一幅石刻:“楚峡云开”,楷书,落款时间是“乾隆庚寅嘉平”。再往下是“楚蜀鸿沟”,再下下处是“浪淘英雄”和“共话好山川”。
不明其故,百度搜索,有这样的解读——
“楚峡云开”原雕刻在巴东县鲁家湾石壁上,是清乾隆庚寅年(1770年)腊月荆襄观察使李拔所题,字体端庄,笔力遒劲,清晰可辨。在“楚峡云开”的左侧有一上联:“历叹古今良吏少”,是江北吴骏绩所题。吴骏绩系巴东江北人,晚清秀才,他有远大的抱负,有傲骨无傲气,可谓“骨气洞达”。他痛恨贪官污吏,所以才从内心发出如此的哀叹。与此对应的下联是江西宜丰人冯锦文所题:“须知天下苦人多”。1917年6月至1918年1月,冯锦文任巴东县知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体察民情,深知民众疾苦,通过此联抒发“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
原雕刻在铁棺峡口岩壁上的“楚蜀鸿沟”,是川鄂两省的勘界标志,也是荆南观察使、西蜀李拔所题。字迹刚劲,凿痕深浅入时。200多年前,李拔肩负皇上的重托,南下治理长江,几经治理,礁滩有所改变,但仍险峻,故在分界处岩石上刻下这四个字,以示来者。
昔日,往来船只一进入巴东黑古子地段,江面变窄山变高,险滩横卧,江水湍急,船无法停靠。民国年间,巴东县县长张胄炎上任后,励精图治,治理长江,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对一浪一浪的长江,张县长想到了杜甫乘船悲苦去成都,李白轻舟荡波至江陵,以及北宋县令寇准竭忠尽智兴巴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英雄豪杰随江水而逝,留下一些壮美的诗篇和治理格言。张县长想干一番大事,彪炳青史,只可惜在县长任上,挡不住物流横欲,被撤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他留下具有讽刺意义的题词“浪淘英雄”。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这几块石壁孤独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船只而喟叹不已。

清宣统年间六月,张华平、王开化、陈文典三人游览巴东,被巴峡神奇的风光所折服,面对大好山河,心潮澎湃,豪情抒怀,欣然同题:“共话好山川”,勒石为记,表达他们对祖国山河由衷地赞美。
石刻是人们凝固历史凿出的印记,峡江一带的石刻浓缩了巴东千年风雨的艰辛与曲折。巴峡两岸,无数的摩崖石刻,记载了人世沧桑与风云变幻,概括了土家先民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心路历程,叙说着巴东1400多年的风风雨雨。
来到江边,漫过的江水留下的消落带,像是七分裤留下的腿脚。江水轻轻地拍打着堆砌的岩石。秋夜无语,流淌的江水,在灯光映衬下闪着微微的波光。货轮争流,上下自如。江风习习,有好几个垂钓者箍着雪亮的头灯,穿钩引线,摆弄鱼饵。钓竿的顶部亮着靛蓝色和大红色的信号灯,碰一下钓竿,挂着的铃铛就发出叮铃铃的响声。
江上的斜拉桥是一个巨大的发光体,灯带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白,绚丽多彩;一时追赶,一时停顿,顽皮淘气。长江北岸盘踞在山坡上高高低低的建筑,错落有致,星星点点,如群星灿烂。
一层云块,遮住天穹,看不到星海,也见不着我想见到的巴东月亮。

原想到江边看看巴东的月亮,是否跟我在宜昌江边看到的月亮一个样?看看山里的月亮,跟平原的月亮有什么不同?时间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月亮还没升起。今天是晴天呀,为什么不见月亮和星星,我感到纳闷?
我很失望,悻悻地往回走。
沿礓䃰爬上广场,东边的巴东长江大桥依旧闪烁,红、蓝、靛、白交织呈现,梦幻般的感觉。镇江阁全身通亮,金碧辉煌。广场空旷,寂寂寥寥。巫山朦胧、隐隐约约。这时,从镇江阁的西侧传来一阵歌声,婉转悠扬,听得出是吴涤清曾经唱过的《朝云暮雨》:
还是昨天的水
还是当年的天
朝云暮雨美丽着你的容颜
还是照你的月
还是寻你的我
缥缥缈缈不知今夕是何年
点亮船头的灯
收起风里的帆
今夜就让我枕着潮声入眠
……
歌声凄婉,扣人心弦。循着歌声而去,看见一个帅哥在直播,他闭着眼,唱得深情、痴迷、动情。让听者入迷、共鸣,并很快融入他的情绪里。

再上一层礓䃰,站在长江南桥头那棵粗大的黄葛树下,我看见了月亮。月亮是从千步梯上的山顶冒出来的。千步梯夹在高楼的中间,拾级而上,远远望去,就像是天梯。一轮圆月挂在山顶,像一个饼子,带着毛边,与千步梯两侧的路灯交相辉映。
我终于明白,原来在深壑的江底是见不着月亮的,它被青山和高楼遮住。难怪古人讽刺那些目光短浅的人是井底之蛙呢。
回到东圣九州国际大酒店,一对“老苏月”摆在茶几上,一个是粉紫色,一个是金黄色。散发出两种口味:一个是桂花味,一个是椒盐味。
一张手写的纸条,字迹娟秀,特别亮眼,一看就出自女性之手:
尊敬的宾客:
您好!欢迎入住东圣酒店。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我公司为您送上诚挚的祝福,祝您中秋愉快,事业圆满!
客房服务员:向红玲
短短的几句留言,散发出女性的温柔气息,字里行间都是情。看到这暖心的文字以及嫦娥和吴刚捧着的月饼,我觉得比做梦还幸福。这一夜,我真的“把山水枕在梦里”,睡得十分香甜,醒来嘴角还带月饼香。
力哥邀我多次,都没成行。这次不好再推辞,下决心到巴东走一走。力哥是巴东人,曾在巴东工作,后调至宜昌。尽管在宜昌工作多年,但他那口乡音像钉子钉在喉咙里,一开口,就飘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让人感到真实,没有半点的别扭。他退休后,几乎是“居无定所”,一时在宜昌,一时在巴东,一时在他女儿所在的城市深圳。恩施的疫情有所反弹,让人悚然。力哥说,那是恩施城区,你放心地来吧,巴东这边海晏河清,平静如水。
走在巴东县城的大街上,感到特别干净整洁,映衬着挂在电杆上的巴东精神:干净,自强。一弯一拐的街道和长长的礓䃰子是山城的标配。树,是城市个性化的张扬,巴东的榕树是一道景,给我留下绿色的思考。我对作家梁衡先生写的沈公榕特别喜欢,因此,碰到榕树总要多看几眼。
1866年6月,左宗棠上书,奏请朝廷在福建马尾口开办船厂。10月西北烽烟突起,左宗棠被任命为陕甘总督,要西去平乱,收复新疆。谁来出任船政大臣?他把目光放在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身上。
1866年12月23日,福州马尾船厂破土动工,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军舰梦开始实现。他们先打入5000根木桩,加固岸基,填高近两米的土层,然后遍植榕树以固定厂房、船坞。沈葆桢带头栽下第一棵榕树,并挥笔题写一副对联,悬于船政衙门的大柱上:
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泽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他要引进新法,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一筐一筐地填海筑基,开创近代中国造船大业的新篇章。
沈公榕距今150多年了,已是一棵参天巨木,浓荫覆地,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郁郁乎如一座绿城。
沈公榕见证了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巴东榕是否见证一座新城的崛起?
多年前,在告别三峡游的那次激荡人心的旅途中,船泊巴东。站在船头,望着长长的礓䃰,心里发怵,腿发软。只能望而却步,没能深入这座古城的内心。

如今,老城已经沉入江底。唐诗宋词还在江中流淌,哗哗地唱着巴东老城的春秋过往。老城的风骨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历史的云霭,把巫峡两岸渲染得扑朔迷离。
天赋灵犀,巴东像一条悠长的飘带,纷飞在古往今来的长河中。她南北长135千米,东西最窄处不过10千米。苗条的身姿与丰腴的乳汁,养育着几十个民族的儿女。长江和清江是她的两条血脉,带给这片土地无穷的魅力。她与邻为友,与众结义。东与秭归、长阳接壤,北与神农架、兴山抵足,西与建始相依、与重庆的巫山共饮一江水,南与鹤峰相邻。交通欠发达的时候,巴东县城是整个恩施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众多的物质运输都是通过巴东的水路抵达青山之外。
去过一次巴东的绿葱坡,那是十六年以前,宜昌英杰教育集团董事长吴于宽发现高山蔬菜的前景看好,决定在那里投资建冷库,带动百姓种植蔬菜。驱车在雪地里行驶,白雪皑皑,冰柱垂垂,童话般的冰雪世界,既让人好奇,又感到困惑。大雪还在飘飞,凌条把山路两边的树枝压弯了腰,拦住我们的去路,只好下车刀砍斧斫,清理路障,才得以抵达绿葱坡。冷库建起来了,反季节蔬菜源源不绝地输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现在的绿葱坡有了滑雪场,总雪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黄河以南设施配套齐全、难度级别较高、雪域面积最大的滑雪场。劣势变优势,绿葱坡镇成了闻名荆楚的生态小镇。
沪渝高速穿越野三关镇。野三关苞谷酒的“野”,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那散发在山野的醇香,令人陶醉。每当从四渡河特大桥呼啸而过,心里就特别激动,它是当时的第一高桥呀。
多次从桥上擦肩而过,没停下来好好地瞧瞧它,就觉得遗憾。机会来了,镇上的一所小学约我去设计校园文化,借此机会,我把这座桥好好地打量了一番。
四渡河特大桥位于长阳与巴东交界的四渡河,是沪渝高速公路控制性桥梁工程。全长1365米,宽24.5米,桥面距谷底496米,是世界首座跨度达900米以上的山区特大悬索桥,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悬索桥。这座第一高桥没荣耀多久,就被介于云南与贵州之间的北盘江大桥所取代,北盘江大桥桥面至江面距离565.4米。

巴东水布垭水电工程兴建时,我去过。高中同学王新忠在那里打竖井、挖隧道搞得有板有眼的。我疑惑:一个舞文弄墨的学士,岂能操起千斤铁锤架桥修路?眼见为实,他打的竖井、斜井、隧道都是一等一的样板工程。没想到这位学文科的同窗踏入社会后,跨界学习土木工程,居然成了远近闻名的“打洞专家”。耳顺之年了,他依旧与他的团队西征鏖战,在三蜀大地纵横捭阖。
不到达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不算真正到了那个县。我在边缘徘徊,浅尝辄止,不算到过巴东。
巴东在古代巴东郡的东部,公元598年隋朝开皇十八年首次以巴东为县名,自此沿用至今,而今巴东已走过1400多年的风雨历程。
力哥的邀请,我不能辜负。巴东有众多的看点,一时消化不了,只能慢慢去品味。力哥对我说,明天上午去登大面山,看看巫峡口的风光。
没有丝毫的推辞,就上了大面山。
玻璃天桥下是深壑的谷底,令人毛骨悚然。小心翼翼地荡过去,就是灵芝形的观景台。
站在灵芝仙台往下看,可以看到新县城,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长江。这里是欣赏巫峡口风光的最佳点。1980版伍圆人民币的风景就是巫峡口。站在这制高点,真是心旷神怡呀,宠辱皆忘,难怪无数文人墨客,情不自禁地在这里放声讴歌。
杜甫路过这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脱口而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东三峡曾经是长江最险的水段,如今已是高峡出平湖,别有一番风景在眼前。
“闻郎昨夜下巴东,烟树苍苍山万重。一片阳云飞不定,不知何处有郎踪。”明代诗人胡俨追随“郎君”,面对巴东的美景如此抒怀。
“边域溪”是巴东与重庆巫山的分界处,古诗云“楚蜀此分疆,无猿亦断肠,两山留缺口,一步即他乡”。
1961年郭沫若从重庆乘“江沪”轮东下,触景生情,写了一首“群壑奔荆楚,一溪定界边,船头已入鄂,船尾沿留川”的五言诗。回想那轻舟掠过,风帆不再,裸露的纤夫已成绝响,然江水悠悠,向东而去。
今日,我们鸟瞰巫峡,远观盛景,秋风阵阵,雾霭茫茫,峡谷直立,江水如剑,劈山开道,一切都是那么畅达。
观山阅水,一番情趣,几分喜悦,尽在其中。
茶店子的金牌牛肉好吃。中秋节的前夜,力哥带我来到茶店子。

夜色苍茫。镇上满街都是牛肉店。霓虹闪烁,门店前都停满车。力哥要了一桌菜,主菜有干锅牛肉、筒子骨炖萝卜、合渣火锅,还摆着豆豉、泡广椒、泡大蒜、泡姜片、炒腊肉、炕洋芋、粉蒸肉、凉拌鱼腥草等十好几碟特色配菜。茶店牛肉吃起来滑嫩爽口,回味无穷。
选用上等的高山富硒小黄牛做食材,漂洗10多次、出水、按纹理切割、适当炒煸,配相应的佐料。这是干锅牛肉和炒牛肉的基本做法。还有一种水煮牛肉,听起来特别爽口。选用无筋、无油、无脂的牛腿肉,切成三四厘米的薄片装盘。将现杀的野生黄颡鱼腌好,锅内清水烧开,放入秘制的老汤以及各种提鲜去腥的佐料,将腌好的黄颡鱼下锅,待鲜美汤汁浸入鱼肉,即可开锅吃鱼。野生黄颡鱼的刺少、肉嫩、味鲜。待吃完鱼,再将牛肉薄片倒入锅中煮食。滑嫩可口,脆而不腻,鲜香无比。几个人坐在一起,嚼一块牛肉,吃一点农家小菜,再喝一口野三关的苞谷酒,那才叫爽呀!
是北宋县令寇准为茶店牛肉做了广告。一次,寇大人来到茶店视察工作,闻到一阵阵肉香,派人打听得知是牛肉。寇准吃了茶店子牛肉,赞不绝口,欣然题字“茶店牛肉”。

与“茶店牛肉”相媲美的是巴东五香豆干,三峡的特色小吃。据说起源于清代后期,是朱天襄磨制而成。信陵镇是巴东县县城,上四川下湖广的交通要塞,朱天襄的祖辈在“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的西渡浪潮中,来到巴东。初来乍到无以为生,就在无源洞开起豆腐店,他用凉水寺的泉水打豆腐卖。遇到没卖完的豆腐,朱天襄就把豆腐风干,和鸡仔一起卤制,经这么一折腾,颜色深黄,这豆干五味俱全,食之,回味无穷,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此后,以父传子、子传孙的传承模式发扬光大。
回程时,力哥硬是塞给我两提精装的巴东豆干,才挥手与我告别。看得出,他脸上露出的笑容,是尽地主之谊后的踏实与真诚。
作者简介:
屈定国,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曾从“闻”,今从“文”。编辑出版《吃在宜昌》《南辉北映QQ日志》《跟着豪爵学管理》《味道宜昌》《根在乡下》等专著。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