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柳笛
文/刘有良
在我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里最快乐的,莫过于春天做柳笛吹柳笛。柳笛在我们当时那个年代叫“扬号”,也称“叫叫”。
我小时候最喜欢春天。在老家门前的那条小河边,有一片很大的柳树林,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吐青抽芽,柳树慢慢地披上了它那长长的头发,随风飘扬,犹如少女起舞显得婀娜多姿。小朋友们手拉手围住柳树转圈,嘴里唱着儿歌。之后便散开,各自挽起衣袖,卷起裤腿,爬上柳树,折下柳枝,做成各种各样的柳笛。霎时间笛声悠悠,悠扬动听,不绝入耳。
柳笛只有在初春时方能制作的。这个时候的柳枝柔软而细嫩。小小的柳笛看似简单,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好的。要选那特别光滑没有分叉的柳条做柳笛的材料,做出来的柳笛才能吹得响亮。那时由于我年龄太小,不会做柳笛,只能跟在其他小朋友的屁股后面,焦急的等待他们做柳笛吹柳笛,真是羡慕极了。
有一天回到家里,我大胆地找到父亲,请求他给我做柳笛。父亲很爽快地答应了。父亲和我一起来到河堤边上的柳树林里,只见父亲在柳树分叉处,选择了长得绵软、光滑又不护皮的嫩柳条,折下尺把长的一截。接着用手挨紧拧动柳条,两手掌心相对,双手用力均匀,轻轻地拧动,待柳条的青皮松动离骨后,把白色的木芯抽出来,剩下完整无损的树皮筒。再用铅笔刀把树皮筒切割成几段,两端切割整齐,并小心翼翼地在粗端把表皮的硬质部分用小刀轻轻刮掉约半毫米。这样柳笛就做成了。
记得父亲一口气给我做了三支柳笛,小号的如筷子粗细,可以吹出高音,中号的和笔管差不多,能吹出中音,大号的比大拇指还大,可以吹出低音。
打那以后,我对柳笛就特别痴迷。常常拿着父亲给我做的柳笛参加同伴们的吹柳笛比赛。那时候同龄的小伙伴没有哪个不玩的,而且比着花样玩,比谁的柳笛做得更好,吹得更响。

我们每个人手中至少有一支柳笛,我们便仰起脖子,一个个抿起小嘴,鼓起腮帮,兴高采烈地一起吹了起来。从村头吹到村尾,从全屋吹到后屋,吹红了小脸,吹痛了头皮,吹落了桃花,吹皱了湖水,吹过了春天。不同的柳笛声此起彼伏,汇成一首歌绝无仅有的交响乐。
后来,我也学会做柳笛了。但是父亲帮我做三支柳笛的情景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成为了我童年时期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每年的春天都有一段笛声悠悠的日子,等到柳树的枝条老了,吹奏柳笛的情节才告一段落。

我的整个童年,就在这高大的柳树,细细的柳枝,欢快而悠扬的柳笛声中度过了。童年的我们,伴着阳光,伴着星月,伴着雨露晨曦,无忧无虑,乐此不疲。
只是那段笛声悠扬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美好的时光。当初父亲给我做三支柳笛的情景也一直在留存我的记忆深处,即使时光已经流逝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即使现在父子仍然相隔万水千山,相距千里迢迢,却仍然抹不去,忘不掉啊!因为它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2022年6月18日父亲节前夕
写于浙江宁波镇海

【作者简介】
刘有良 男,1968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城步县。199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同年分配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工作。担任学校教研组长10年。2000年起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论方向研究生课程班。中学高级教师。政协宁波市镇海区第六届政协委员。《数学通讯》、《数理天地》、《中学生数学》、《数理化解题研究》、《中学数学》、《中等数学》的特约通讯员,《读书时报数学天地》、《学习报》的特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