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十九)
话说《吕氏春秋》
吕不韦其人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姜姓,吕氏,名不韦。其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
具体史实是,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吕不韦以“兼儒墨,合名法”为中心思想,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直言:“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司马贞:“不韦钓奇,委质子楚。华阳立嗣,邯郸献女。及封河南,乃号仲父。徙蜀惩谤,悬金作语。筹策既成,富贵斯取。”刘克庄:“豫建无长虑,旁窥有贩心。绝嬴由吕相,继马乃牛金。”
徐钧:“谋立储君谁孕姬,巨商贩鬻巧观时。十年富贵随轻覆,奇货元来祸更奇。”
张载:“秦市金悬鲁史修,措辞当日两难求。书传果在西迁后,锥口诸儒未必休。”王士禛:“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谓放勋狂而帝,文王狂而王,泰伯狂而伯,皆狂也。舜也、禹也、汤、武也、太公、周、召,皆狂也。汉高帝,狂之神;文帝,狂之圣也。此等谬论,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何哉?若以李斯、桑弘羊、吕不韦、李园、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以扬雄、胡广、谯周、冯道为吏隐外臣,亦大谬。”
没过几年,庄襄王死去,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至此,吕不韦在政治上达到了空前显赫的地位。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自知不免,于是饮鸩而死。
我们怎么看吕不韦这个历史人物?现在社会上持否定意见的不少,给予肯定意见的不多。大多认为其不过是一个投机的商人,靠投机赢得政治上的新生命,从而飞黄腾达。更有甚者认为,其不过是一个利用女人谋取政治地位的人。
其实,从其人、其事、其学、其书来看,吕不韦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至少要比以后唐朝的魏征、房玄龄等的功绩要大得多。
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中的‘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看来,郭老虽然也写了吕不韦的批判,但总体上还是颇为认同吕不韦这个人的,毕竟政治家这个头衔可不是谁都能戴的。
在浙江人民出版社,由顾晓鸣主编的《中国智慧大观》一书中列出了吕不韦的99种智慧,认为吕不韦是一个具有丰富智慧的政治家。
吕不韦在今天并不为人看重,对其褒扬的话很少,这些大概与其生长的时代以及当时特定的一些社会关系和矛盾冲突有着一定关系。吕不韦的得意期是在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依然是诸侯争霸,连年征战;思想方面则依然是百家争鸣,各种代表思想唇枪舌战,舌辩之士合纵连横,相互间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至于为谋取个人和集团利益,相互进行恶毒攻击的场面并不少见。这样的大氛围下,一个人的政治功绩或者社会地位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就很正常了。因为相互间利益的冲突,要诋毁一个人实在是太过于容易。而吕不韦就是在这么一个年代,先是经商,后是在朝廷政事上抛头露面、崭露头角。最后还不甘寂寞,招揽了数千门客、舍人,还作天下文章,将诸子百家思想融于一体,汇成《吕氏春秋》,不可避免地就要得罪一些人。这些在其掌权时,别人当然敢怒不敢言,一旦失势,众口铄金,就很难说了。商鞅、吴起当权时,也曾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一旦失势,却几无葬身之地。这样的情况下,靠诋毁吕不韦求得自己利益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如此一来,客观评价吕不韦的就自然少了。这只是其一。
另外,吕不韦在最后万般无奈之下,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似乎各种历史记载都大同小异),引起各种猜疑就更多了,所以攻击的人就会更多。加上一些政敌的攻击,利益的对立以及秦王政迫切需要消除吕不韦当权时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威性,命令谋士或者一些谋士见风使舵,造谣毁坏其形象,掩饰其政绩,也是可能发生的。秦王政不是还发了一道诏书吗:“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就凭这一道诏书,好事者就大可以颠倒黑白。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出身,在那个时候,商人并没有什么地位,“重农抑商”,一些士大夫阶层都看不起吕不韦的出身,对其加以鄙视和抵触也是可以的。这样一来,正如郭老所说的那样:“一个朝代的歪曲谬传,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吕不韦要有一个适合的公论可谓难矣(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从史书记载来看,记载吕不韦事迹的并不很多,只有《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有所记载,并且写吕不韦的篇幅并不多,散见于各种历史事件的穿插中。后来,明朝冯梦龙编写了一本《东周列国志》,也曾对吕不韦有所描写,不过该书的似乎更着重故事的编撰,感性化过多,说的有点悬乎。到今天,也有一些描写吕不韦的小说,但大多都是一些传闻通过塑造加工的故事汇集而成,虽然吸引人,但均不足以成为依据。倒是时下电视剧《乱世英雄吕不韦》中,为吕不韦说了不少好话。
对于如何评价吕不韦,社会各界一直褒贬不一。近来,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孙大洲时,孙大洲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说:“其人其事可议,其功不可没,其学其书不可废。”当是中肯之言。
吕不韦至少有几点值得肯定:一是吕不韦很懂得研究市场,会做生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至少是一个知名的大企业家。本是濮阳人的吕不韦经过奋斗,成为家累千斤的阳翟大贾,可知他是当时新兴的富人阶层。他经商往来于赵国的都城邯郸和秦国的都城咸阳,经济活动范围跨越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各省,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个没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能力是无法支撑的,但是吕不韦做到了。当然,吕不韦具体是作什么生意,不知道,大概是耕田、珠玉,或者都有吧。不过以吕不韦的经济活动能力,当真是可以称为国际贸易商人的。
二是吕不韦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也就是说很有远见的。他看出了经商使自己并不能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相反还要受人歧视。于是,一直思索如何摆脱这种局面,直到遇见秦王孙异人,他立刻产生了“奇货可居”的想法,然后他紧紧抓住异人这个棋子,从异人入手,弃商从政,这些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吕不韦成功地做到了,说他是一个谋略家并不过分。
三是吕不韦是一个政治家。姑且不说别的,单是在庄襄王子楚的三年里,以及秦王政没有正式主政前的九年里,吕不韦实际上是把持朝政,朝廷大小事皆决于其手。倘若吕不韦只是一个经济投机分子,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秦国又岂能蒸蒸日上,兵强马壮,不论外交、军事、以及经济发展都取得很大的成绩,为秦王政的统一天下打好了铺垫。所以,吕不韦对于秦国有定国立君发展的特殊功绩,并且对于秦国的统一举足轻重。
四是吕不韦是一个大家,或者称之为杂家吧。吕不韦深谙一个道理,要想使自己思想得以流传,势必要借助一种思想或者是书籍的流传这个载体,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如过眼云烟。于是,他招揽门客,专门著书作文,最后由他统一编撰,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吕氏春秋》。当然,该书不是吕不韦一人所写,但是,经过他的统筹,筛选,肯定是要符合他的思想的,所以,不妨把《吕氏春秋》看作是吕不韦的思想的反映。该书包罗万象,融汇百家,决不是沽名钓誉。虽然秦王政不以为然, 并没有按照上面所说的办理,一味崇尚法家。但是可以肯定是,秦王政肯定还是读过该书的,以秦王政的实干思想,只要能够帮他统一六国,他还是会理智地加以参考的。但是他为了消除吕不韦的影响,树立威性,对外否定《吕氏春秋》也是可能发生的。但是《吕氏春秋》是一部流传下来的好书已经毫无疑问,就是现在,其中的一些观点仍然对我们有借鉴价值。著名学者王力在1984年6月为吉林文史版《吕氏春秋译注》所作的《序》中称:“《吕氏春秋》一书,可以说是集儒墨名法的大成。”
五是吕不韦的攻关能力。他为了让异人当上太子,当上皇帝,达成自己从政的愿望,他奔走于赵国和秦国之间,游说于秦国的高?层人士之间,游刃有余,最后不仅达成了他对异人的许诺,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实在是难能可贵。
对于评价吕不韦最感艰难的地方,是由于吕不韦在是死后为一些莫须有的事迹所掩盖,关于吕不韦详细生平可考证的地方并不多。通常是以《史记》和《战国策》为准。《古文奇谈·略记》记载:有太史迁熟读《国策》(即战国策),方有一部《史记》。以此来看,《战国策》当是研究吕不韦的第一手资料,至于《史记》和《战国策》两书记载有出入的地方,大概是司马迁经过考证认为要补充,或者是有不同说法姑且记之,留给后人看吧,至于《资治通鉴》也是综合两部书的说法,看来司马光也认为两人的记载各有千秋。
没过几年,庄襄王死去,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至此,吕不韦在政治上达到了空前显赫的地位。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自知不免,于是饮鸩而死。
不论《史记》也好,《战国策》也好都记载了秦王政坐上王位后,吕不韦与太后私通。如果吕不韦以前和太后没有任何关系的话,吕不韦必然会爱惜自己的政治生命,不会去和太后私通。只有吕不韦有所恃(包括吕不韦认为秦王政就是自己儿子),或者和太后早有私通,才会冒险与太后私通的,否则,一个丞相,后庭美女如云,如不是有什么隐情,又怎么会与太后私通,让人难以理解。当然,这对吕不韦只不过是一个插曲,并不影响吕不韦的一生的政绩。
不韦用政,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骨肉,布惠於民,广交宾客,招贤纳士,收李斯为舍人,收郑国以修水利,用蒙骜为将军,出兵攻打韩、赵、魏,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置三川郡;收魏二十城,置东郡,迁卫君角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市),作为附庸。拓地数千里,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吕氏春秋》是怎样一部书
《吕氏春秋》气势恢宏、结构缜密,是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学说 ,是一部有组织有计划的文集,可以说是吕不韦理想当中的施政纲要。全书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黄老思想为基础,兼容并蓄,采纳诸子百家之长,不但逻辑缜密,而且思维严井,荡气回肠,精彩纷呈。
《吕氏春秋》博而不杂、兼容并蓄而不乱 。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集3千门客编撰出《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自认此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这是先秦时期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典籍。
1、经学价值
《 吕氏春秋》重视天人之学,以“十二月纪”为纲组织全书,实际上已将传统的“月令”内容系统地纳入了经学的体系,并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经学的范畴。这点相对于汉人的经学而言是超前的,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是首次。
2、史学价值
《吕氏春秋》确带有很强的文化史的性质,与一般的诸子书有所不同。
其中的专篇,特别是“十二月纪”和有关音乐史、军事理论及农学文献的部分,都是大别于他书的文化史料,其价值历来为学者所重;而书中全部论述所包含的大量现实材料,广泛涉及春秋战国时代人文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或为本书所独有,或可与他书互参,在今也都有着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3、子学价值
《吕氏春秋》保存了丰富的诸子思想史料,这点应是全书学术价值的重心所在。
许维遹先生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严谨,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4、文学价值
《吕氏春秋》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经过细心揣摩的,文笔简练流畅,推理有条不紊,用语明白而典雅,谕例浅直而意深,有时文之风,无造作之弊,亦不失为先秦散文的典范。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奇艳的文采,可贵的形象。多样化的比喻、众多的神话寓言故事、细腻的描摹、富有个性的形象、独特的语言风格、异彩纷呈的词句,构成了《吕氏春秋》文学价值最突出的部分。
二、宏伟的气魄、充畅的气势。《吕氏春秋》文章纵横铺陈,宏阔有力。这种特点是通过排比、蝉联、层递等辞格及铺排、层层推进、类比推进等综合运用表现出来的。
三、分明的感情,显豁的褒贬。《吕氏春秋》对时世、人主进行了讥刺与批判,对理想社会、理想人格寄予了希望与赞扬,可谓褒贬分明,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
5、理论价值。
《吕氏春秋》依据“王道”观念所建立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领域是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经典名著。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氏春秋的寓言有:引婴投江、刻舟求剑、循表夜涉、骥遇伯乐、掩耳盗钟、生木造屋、其父善游、良狗捕鼠、利令智昏、孔甲好龙、伊尹辅商、傅说拜相、伯禽封鲁、昭王南征、厉王虐民、存亡继绝、齐桓泄密、假道伐虢、桓公之死、曹沫劫盟、宁戚封爵、骊姬乱晋等等,其中《吕氏春秋察今》中写过的寓言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选些寓官尤为经典,很多都被收缔于中、小学课文,几乎是家喻户晓。
举例如下: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万物皆莫能陷之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破!”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众人都嘲笑他。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些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4、《亡羊补牢》
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 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5、《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掩耳盗铃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这是《〈吕氏春秋〉两则》与《察今》中的三则寓言故事。
《察今》在《吕氏春秋》中是艺术性较高的一篇。“察今”是“明察现在社会情况”的意思,
《察今》一文从分析“时”与“法”的关系论述变法的重要性。
《察今》一文说:“法”是人们审察时代形势的客观存在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对客观情况认识的产物,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法也必须随之而变。古今情况不同,所以古法不可死搬,而应明察现在社会形势来立法,随后运用三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阐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观点。
它们分别从人(对象不同)、地(地点不同)、天(时间不同)三个角度举例,分别说明“对象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悖’”;“地点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惑’”; “时间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悲’”。
告诉读者(其实是想告诫秦国的统治者),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情况变了,法令制度也应该随之变化,以求治理国家,进而统一天下。这就是《察今》一文的写作目的。
现在,《察今》一文对我们的提示则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
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是《察今》一文的突出特点。因为寓言用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这些带有夸张性的故事往往给人以启迪,使人们引以为戒。

成语及成语故事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举不胜举,这是其文学性的体现,如:
【 不知轻重 】《吕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 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 按兵不动 】《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
【 纲举目张 】《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
【 竭泽而渔 】《吕氏春秋 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详细»
【 舍本逐末 】《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瞻蒲劝穑】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 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R(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 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 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逐臭之夫】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

《吕氏春秋》哲理名言
一、《吕氏春秋》10句格言,博大精深,智慧满满!
1. 败莫大于不自知。
赏析:这句话出自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自知之明。世界上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不曾遭遇失败的人也是没有的。提高修养,做一个成熟的人,尽可能地避免错误,并最终避免失败。
2. 凡作乱之人,祸希不及身。
赏析:这句话出自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论·原乱》。凡是制造祸乱的人,灾祸很少不降临到他们身上。一切制造祸乱的人,其动机都是罪恶的,都是出于小集体或个人的私利。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各种目的,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但毫无疑问,人的所有行为都通向利益。
3. 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审:考察。举:兴起、开始。做事情,一定要先考察百姓的心意,然后再去施行。
4.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智慧越精深,所得到的也越发珍贵。智慧越粗鄙,多得到的也越发粗鄙。
5.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审查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未来。
6.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石头可以破开,但是无法改变其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磨碎,丹砂无法改变其红色。
7. 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赏析:这句话出自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有智慧,却怀有私心,还不如能够秉持公正。
8. 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赏析:这句话出自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圣贤之人修养自身的平行,去节制欲望,因此毫不放纵自己的情感。
9. 凡作乱之人,祸希不及身。
赏析:这句话出自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论·原乱》。凡是制造祸乱的人,灾祸很少不降临到他们身上。一切制造祸乱的人,其动机都是罪恶的,都是出于小集体或个人的私利。
10. 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
赏析:这句话出自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明理》。各种正气逐渐积累,幸福没有不光临的;各种邪气逐渐积累,灾祸没有不降临的。真诚、勇敢和淳朴的人,往往容易成功;懒惰、骄傲和虚荣的人,一般必然失败。
二、简释十句至理名言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简释:一直在流动的水,就不会腐坏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就会腐朽生虫。比喻人要多运动,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生命力才能持久。
2、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简释:身处富贵之家,却不懂得养生之道,那就足以为人生留下祸患,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一些好。为什么?因为富贵更容易造恶业,如果贫贱,即使有想法,也难以实行。
3、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简释:话不可以说绝,要留有余地,否则就容易激怒对方。激怒对方,对方不再冷静,就会失去理智,说话的人就危险了。
4、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纪.孟春纪》
简释:天降雨水,没有任何偏私,对一切万物都是平等对待,没有分别;作为万民之主的君王,也应该效法天道的这种原则,不应该去专宠一个人。
5、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简释:在古时候,那些得道之人,不管是贫穷也好,显达也好,他都过得很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所乐的,并不是穷困显达,而是法喜充满,自得其乐。
6、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简释:人心都是相通的,只要能够了解自己,就可以了解他人;时代虽然变化,但不变的是人心,通过了解当今,就可以了解古代。
7、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纪.季冬纪》
简释:带着私心去看事情,就什么都看不出来;带着私心去听别人讲话,就什么都听不出来;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人发狂。
8、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简释:为人处世,最根本的事情就是修身养性。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以人的心性修养为前提,这是根本。
9、败莫大于不自知。——《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简释:导致失败最大的原因,往往是没有自知之明,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10、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简释: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要想评论别人,先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想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
三、《吕氏春秋》名句精华20句
1.败莫败于不自知!——《吕氏春秋·自知》
2、得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3、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谨听》
4、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吕氏春秋·季冬纪·士节》
5、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吕氏春秋·博志》
6、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吕氏春秋·劝学》
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8、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吕氏春秋·去私》
9、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吕氏春秋·审己》
10、愚之患在必自用。——《吕氏春秋》
11、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吕氏春秋·观世》
12、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则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吕氏春秋·劝学》
13、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吕氏春秋·离谓》
14、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义赏》
15、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
16、念人之过,必亡人之功。——《吕氏春秋·注》
17、言不欺心,言所以喻心;言心相离,则不祥也。——《吕氏春秋》
18、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吕氏春秋·别类》
19、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吕氏春秋·赞能》
20、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吕氏春秋·顺说》
2022.06.05 于芜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