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鲁番访古
原创作者/袁富民
由乌鲁木齐去吐鲁番的公路正在分段铺修,所以车子不得不驶进大戈壁。大戈壁虽然是平坦的,宽阔的,但因雨水冲刷,狂风袭掠,形成许多渠道,所以车子就在这些渠道间不断迂回,颠簸。
司机是陕西乡党。标准的关中大汉,在新疆已生活了18个年头,对这一带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了如指掌,一路上,谈笑风生,为我们介绍维吾尔族的风土民情,介绍火焰山,柏孜克里克石窟,苏公塔和交河故城遗址,随着他绘声绘色地讲述,我们的心早就飞向吐鲁番。
吐鲁番,汉代时属车师前国,唐代改置西州,宋称高昌回鹘。元、明两代称火州、和州。吐鲁番一名,始见于《明史》。清代设吐鲁番直隶厅后,此名遂沿用至今。
过达坂城,抵吐鲁番,见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杨柳泛青,葡萄吐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今天正好是维吾尔族的肉孜节。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车到吐鲁番市东北60公里的木头沟峡谷中,扑入眼帘的是一带赤红的山峦,那山峦虽不算高,却怪异,奇绝,有时陡峭,有时突兀,有时沟沟壑壑,有时千疮百孔,但一应的赤红光秃,寸生不生。司机说:“这就是《西游记》中描写的八百里火焰山,但它的实际长度只有98公里。”
我看着那火烧焦了一般的山峦说:“如果不是当年孙悟空借铁扇公主的芭焦扇将熊熊燃烧的大火煽灭,在这里建一座火力发电厂该有多好!"
“也许更糟,新疆一带的油田,兴许全被燃着!”司机反驳着。“神话故事嘛,何必当真了!”同事笑着劝解。谈笑间,我们来到千佛洞。
千佛洞又名柏孜克里克石窟,是一座唐代创建的寺庙遗址。寺院依山开凿了77个洞窟,沿台阶蜿蜒而下,便看到山崖上那些洞窗沿崖壁错落有致的排列着,这些洞窟历经沧桑,许多已经坍塌,废弃,其中尚残留壁画的有40多个。走进那些绘满壁画的洞窟,我们仿佛置身古老的艺术殿堂,尽管那些绚丽多彩的壁画已斑驳脱落,更多的则是被人刮剥得面目全非,但就仅存的壁画,其构图之精妙,线条之娴熟,色彩之绚丽,想像之丰富,已令人赞叹不已。

古代劳动人民如此灿烂辉煌的杰作,让人油然而生敬意。透过这些壁画。我们看到了昔日的繁华,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真实的神话。面对那些被“截肢”,被“刮目”的佛像,惋惜之余,对破坏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艺术财产的不肖之徒又顿生痛恶!
告别千佛洞,又访苏公塔。苏公塔全称“额敏和卓报恩塔”,系清乾隆年间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答报天恩”而建。塔未建成,额敏和卓就去世了,后由他的儿子苏赉满于乾隆四十三年建成,故又称“苏公塔”。那座耸入云天的圆柱形砖塔,似一根浑圆的土黄色巨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天宇是碧蓝碧蓝的,与这黄色形成如些强烈而又和谐的对比,更衬托出塔的古朴与雄浑。苏公塔高 37 米,通体用土黄色砖砌出螺旋体中心柱,代替木结构支撑,加固了塔身,又可作梯攀登直上塔顶。
塔入口处,有石碑一方,分别用维、汉两种文字记载修塔缘由。塔旁为一礼拜堂,颇具规模,可容千人,土筑,平顶,不过高,不与塔争势;不过低,当为塔增辉。外观朴素,安静肃穆,堪称伊斯兰建筑中的珍品。
当我们沿着一条狭长的中心大道进入故城时,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突然阴沉下来,接着狂风大作,我们顶风登城,一下子被古城堡绵延旷远的雄奇景象所吸引。这座古城堡的废墟,在狂风中傲然屹立,它是博大的,雄浑的,奇异的,那倾颓凋敝的城堡,如牛如虎,像山像云,参差罗列,气势恢宏。那街道,院落,坊肆,屋宇,尚依稀可辨。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交河故城遗址。交河故城,又名雅尔湖故城,在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河床中央30余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形成四周有深壕水沟的天然城堡。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因为河水在台地首尾相交,故又称“交河”。这里在公元2000多年前为车师国,几经变迁,后为高昌国治所,到唐代为安西都护府官署所在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高都护骢马行》就写的高仙芝开元末做安西副都护时守安西的故事: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抚摸着古城遗址中的断壁残垣,我似乎看到当年这里车水马龙、井市喧腾的热闹景象,我不知道2000多年的繁华重镇何以废弃,何以被狂沙湮没,而它又那样顽强地穿越时光的隧道,战胜了岁月的侵蚀,终于冲破尘封千载的狂沙,裸露出历经沧桑的旧貌,它就是一通历史的无字巨碑,让后人从中读出悲壮,读出苍凉,读出繁华,读出蕴藉,读出一个多民族的古老国度悠远的历史和卓绝的创造!
狂风在古城堡的废墟间呼啸着,劫掠而过,然而古城遗迹没有被狂风摧毁,没有被狂沙吞没,它仍然在惨白的夕阳中傲然的挺立着……
徜徉在交河故城的遗迹上,仿佛翻阅着厚重的古边塞的史籍,思古之幽情已落入历



袁富民,笔名袁舟,陕西省乾县人。曾任乾县县志办公室主任,《乾县志》主编兼乾县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中国史学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特邀研究员、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乾县老年书画诗联学会名誉会长、大美西部观察总编。著有诗集《纯情的思恋》、散文集《独守宁静》、《曾经雷雨》《为霞满天》,诗词集《了庐诗词》。主编《乾县志》《乾县建设志》《乾陵楹联荟萃》《可爱的乾县》《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典》《乾县文化体育志》《乾县地名志》《乾县宗教志》等。

作者简介:韩广华,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机关工作。从事新闻报道、材料撰写三十余载,先后在县广播电台、《临沂日报》丶《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农村大众》、《山东人口报》、《致富月刊》、《党政周刊》(中廉在线)等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发表稿件2000余件。期间兼搞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华夏子孙》、《昨日军人》报告文学集。为开拓人生的情感和美的灵魂,我愿苦苦追寻,用文字来报效淳朴而厚重的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