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盂城驿·印记馆驿巷·风情武安路
文/孙宜峰
古城高邮有个盂城驿,通往盂城驿有个馆驿巷,新扩建的武安路又直通馆驿巷。

一、筑高台,置邮亭,盂城驿里寻历史
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着手建立强大的邮驿之路,小城高邮,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被选中,在这里“筑高台,置邮亭”,因此得名高邮。
盂城驿,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取乡贤秦观的句子“吾乡如覆盂”。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驿站,也是为数不多的水陆两用驿站,明代建成的时候,面积曾达到一万六千多平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文物普查,让尘封了几百年的盂城驿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岁月蹉跎,世事沧桑。

1995年8月,中国明史学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邮电部文史中心联合在高邮召开了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邮电部还于同日发行《古代驿站·盂城驿》邮票并在对站内举行首发式。"
盂城驿的大门厅前悬挂“驿”字灯笼一对,门上方悬挂由朱学范副委员长题写的“古盂城驿”横匾,大门左侧的绿字白字“邮驿博物馆”竖牌为邮电部副部长刘平源题写。 大门两侧立有一对狮子盘绣球石鼓,造型古朴,形象生动。门前的古盂城驿简介由中文、英文、韩文、日文四种文字进行书写。它们一起迎接各方游客前来参观。

“皇华厅”和“驻节堂”是盂城驿的主体建筑。皇华厅,又称“正厅”,为五开间明代建筑。正厅主要陈列驿、马、船统计表、值班表、分工职责表、《邮驿律》等,厅中为官员接待场所,东房为签房,书办理公文之处,西房为驿站人员构成雕塑,形象栩栩如生。驻节堂,又称“后厅”,是驿丞、高邮州官接待各方使节、迎接四路宾客的地方,为明末遗构,其梁楹庭柱、门窗桶扇、桌椅几案,处处朴实无华、古色古香。中为接待官员的场所,左有驿丞舍、右为驿卒舍,还有传递文书的批单室。北院有库房、伙房。门外是一座小花园并有廊道。往东是邮驿史展览室、以邮驿制度文字的翔实史料,驿丞办公休憩用具等珍贵文物等,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数千年的邮驿文明史。
“鼓楼”是盂城驿的制高点和形象标志物,高约15米,上悬“飞阁凌天”“极目湖天”的匾额,还有“置邮传命”“国之血脉”的题字。楼高三层,沿木梯盘旋而上,顶层高悬一面红色白面大鼓。巍峨高耸的鼓楼既可值更报时,又能站岗眺望,有重大喜事时在此报捷庆典。马神庙在驿站的后面,是祈求人马平安的祭祀场所。

观完盂城驿内厅,集邮爱好者还可以去“中华集邮文献馆”“集邮者之家”看看古往今来的邮政历史,爱美的女性宾客可以瞧瞧历史记录的“谢馥春脂粉制作技艺”,古玩爱好者可以去“钱币博物馆”“瓦石斋”等淘淘历史遗存的、心仪的古玩物品。
盂城驿是一座昭示古代文明的“活化石”,见证了高邮这座小城的前世今生,存储了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传递了信息,传递着感情,也传递着历史的暮鼓晨钟。
悠悠盂城驿,千年邮驿史。

二、青砖路,黛瓦檐,馆驿巷中觅文化
为了传承邮驿文化,提升旅游品质,高邮全力打造孟城驿景区,修缮孟城驿,浚通马饮塘河,修整运粮码头运粮巷、陈家大院风雨墙等旧建筑。并精心设计和打造了通往㿻城驿的馆驿巷。临馆驿巷之牌坊,立柱上“孟城驿里一庭风月梦飘香,甓社湖中万顷烟波心欲醉”之楹联,让人肃然起敬、浮想联翩。
不长的馆驿巷,青砖黛瓦、曲折幽静、石板青青、小巷连连。从牌坊入巷,见三十六个不同字体的“驿”字刻在地面石板上,仿佛置身于前朝,奔驰的骏马扬起阵阵尘烟。从秦朝到明代的六块高大方整的“驿印流年”之石碑,分别为秦·高邮亭印、宋·迎华驿印、元·高邮驿印、元·秦邮驿印、明·盂城驿印、明·秦邮公馆印,庄重古朴,文字清晰,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

近年来,高邮文化宣传创意频频见于馆驿巷之墙壁,或高邮名人家风、高邮传统节日之字框,或盂城光影之壁画,或驿站怀古之电子屏,就连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八礼四仪教育也渲染在各个小巷之中。见缝插针,运用极致。
流连于馆驿巷中,可见“驿路文化”之高邮名人家风。古之秦观:孝友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集训诂大成,立百年家声;今之汪曾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吴登云:大爱无疆赤子情怀;乔登江:振兴中华立大志,院士精神传家远。宣传高邮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千古年来得河湖之利,物产丰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水文化的长期浸润,不断衍化为人们一种崇尚质朴、柔韧谦和、勤劳朴实,循规蹈矩的人文性格,而这些人文性格形成了高邮人的行为准则,流淌在每一个高邮人的血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规家训家风,尤以高邮名人为最。


又见“驿路文化”之高邮传统节日,有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介绍高邮四时八节的乡土风情和文化内涵。再见“盂城光影”,高邮本土的摄影家们,通过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视角的光影对话,带给人们美丽的瞬间和平凡的感动,用镜头记录着家乡高邮的历史印记、古城新姿和人文魅力。还有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孝顺巷、清廉巷、勤俭巷、崇礼巷等特色文化宣传立于小巷之端。
你看,馆驿巷内的那一个“秦驿小茶馆”墙壁上之文字: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在等你。亦见文化满满,情意深深。
印记馆驿巷,浓浓文化情。

三、河水清,街市新,武安路上见风情
文明城市高邮民生工程之武安大桥的重建、武安路(屏淮路至文游路)的扩建,为提升高邮的文化旅游品味,为创建国家文明典范城市增添了浓墨重彩。扩建的武安路亦已成为通往盂城驿之馆驿巷的风情之路。
六月三十日,重建的新武安大桥正式开通,宛如一道彩虹飞驾于盐河之上。有人赞之:盐河之脊武安桥,气贯长虹展新貌,人车分流道路宽,设计巧妙品质高。西侧剪刀形状的非机动车道设计为高邮首创。
九月六日晚上,扩建的武安路拆开屏障初步通行,宽阔的六车道映入眼帘,让人耳目一新,惊叹万分。道路左右各有约三米多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上每隔50米有一盏盏的高杆路灯,风格古典、灯光璀璨。两侧有约五米多宽的非机动车道,左侧还有约两米多的人行道及盲道,人车分行、安全文明。道路中间设置了标准规范的公交站台,人文关怀,锦上添花。特别是人行道的旁边砌有约一米高的城墙,仿古墙砖、青灰缝条、凹凸相间、古色古韵,演绎着古代的邮驿之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古城墙掩映在三排树木之中,相得益彰、相映成趣。道路不长,风情无限。
华灯初放,道路右侧的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赫然在目,校园内灯火通明、灯火可亲。楚水兰亭、天猫超市、博士眼镜、清华书店等装饰一新,音响悦耳、灯光耀眼。

道路左侧为刚刚交付的“沄溪书院”小区:爱君书院静,沙覆藓阶浓,连穗古藤暗,领雏幽鸟重。小区前面是全新设计的街市状元街,一处门面担当,青瓦坡面,书院形制,主城精神地标;一中对面,六校环伺,15000学子零距离。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绿化区小草青青,泊车位比比皆是。独具匠心、别具风情。
您到高邮来,车至武安桥,可见流淌不息的盐河。盐河是连接大运河与里下河的重要水道,盐河两岸的 “绿地”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清清的盐河,微波荡漾,欢迎您!放眼望去,与盂城驿一脉传承的马饮塘河闸站,亭台楼阁,欢迎您!西行武安路,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净士寺塔,迎风耸立,欢迎您!净土塔顶风弄铃,马饮河畔夜吹箫。再有,路旁广阔的净士寺塔广场,载歌载舞,欢迎您!道路尽头的“盂城·东市”,热情洋溢,欢迎您!欢迎您来游赏盂城驿景区,来领略高邮的风土人情。
风情武安路,欢迎君到来!

孙宜峰,江苏省高邮市南海中学教师,扬州市初中物理学科带头人。教学余暇,喜欢看看书,写写字,写过一些诗歌在报刊上发表,写过几篇文章在“汪迷部落”中交流。四时八节,也喜欢做几个传统小菜。淡墨浅语,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