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二十四孝”的理论思考
刘斯奋 / 文
前不久,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应当说,这是一个很有勇气、也有深远意义的尝试。因为“孝”在“五四”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与血缘观念一道被列为批判的对象。近些年虽出现一些不同声音,但并没有成为普遍共识。笔者以为,这其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找回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及当前道德建设。
祖宗观念是道德重建的根基
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注重现世生存、讲究实用的文化,其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建立在现世实用基础上的。一旦社会发生剧变,建立于社会形态之上的道德价值体系也就随之坍塌。这种情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不止一次。居于黄河中游的周代建立了完备鼎盛的礼乐文化,但随着群雄并起,旧有社会结构无法维持,周朝的礼乐规范随之崩坏。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与儒家后学提出一套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其后两千多年间,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架构的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到了近现代,随着中国社会又一次空前激烈的变迁,这一道德规范也因为传统宗法制度的崩溃而分崩离析。
今天重建道德的根基在哪里?中国文化中有没有一种相对恒定的观念?应该说还是有的,这就是建立在血缘纽带上的祖宗观念。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上帝,但是信祖宗。西方人有教堂,中国人有祠堂。西方人认为上帝时刻都和他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上帝的眼睛在盯着他,这就是他们的良知意识。我们为人处事,也有一个意识,就是祖宗。要对得起祖宗,对得起父母,同时要积德,以福荫后人,这种由血缘意识决定的内心规范,就是我们的良知意识,也是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一个底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信仰,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外国人同样有血缘关系、家庭、亲情,但这种意识相对来说淡薄得多。注重现世生存的中国人不相信虚无缥缈的上帝,于是就把精神归宿寄托到实际存在的血缘关系上。

血缘意识和孝悌观念的现实作用
从古至今,血缘意识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相当深入和恒定的层次上,这种观念一直起着凝聚世道人心的作用。
同样是爱国主义,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其和爱自己的祖宗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一种精神家园,具有宗教信仰的一般意义。
对于这个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先贤很早就认识到了。古代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生命个体和血缘关系出发,逐步扩展开去的人生理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十分强调“孝”道,认为“孝者,人之天性也”,不少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就是看到这是维系人心、安定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孝”的基础就是祖宗认同,是从血缘意识中推演出来的。由儒家倡导的孝悌观念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实在于中国人对血缘意识的集体认同。
由此不难区分,血缘关系及其观念是一回事,由孔子开创和后代哲人发展出来的礼教规范是另一回事。儒家的礼教规范在周朝礼乐崩坏的形势下确立起来,而血缘意识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建立在血缘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样是周朝礼乐文化的根基。“五四”健将所猛烈批判的其实只是儒家所建构的封建礼教,至于血缘意识则是一种恒定的客观存在,是否定不了、批判不倒的。而且,即使是儒家倡导的孝悌观念,也同样因其已经成为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否定不了、批判不倒的。
事实证明,血缘意识和孝悌观念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并没有随着封建时代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坍塌而丧失,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传统孝道观念焕发新的生命力
当前的道德建构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无疑有许多层面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但是,既然血缘意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底线,而且作为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最恒定的一种信仰,从深层次来说,恐怕也还应该从这里着手。如果说,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并不正确,那么就应该从传统文化里找出某个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把基于血缘意识的孝悌之道这个客观存在的、还在对当今中国人发挥作用的精神家园发掘出来。
血缘意识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农耕经济和渔猎文明不同,人们的经济活动开始和比较固定的土地联系在一起,社会活动也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家庭单位,这才有了更为强烈的血缘意识和孝道。在当今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农业文明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因此孝道的内容肯定也将发生变化。但变化并不等于必须割断和抛弃传统,事实也做不到。而明智的做法是加以改造更新,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
如何对起源、发展和成熟于农业文明时代血缘和孝道观念按照工业文明时代的需要,从质的意义上进行更新改造,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

“新二十四孝”的提出,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气和远见。笔者以为,应当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五四运动以来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的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事实上,如果缺乏科学眼光的审视,血缘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绝对的东西,就不能在认同和坚守其恒定价值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长久发挥其凝聚效应;如果缺乏理性精神的把握,血缘意识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东西,人们就会被其原始的属性所支配,导致许多非理性的人间悲剧。只有始终高扬科学与理性的旗帜,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创一条道德建设的新道路。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名家刘斯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