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政协洛南县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洛南往忆》,封面上县人民政府的老照片就让我怦然心动。而这本书的作者,今年八十四岁高龄的政协洛南县老文史专员,洛南县家喻户晓的德艺双馨书法家、教育家、诗词家米小囤先生,更让我肃然起敬。
有幸与米老相见,应该不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书法爱好者,我不止一次欣赏他在不同场合书写"天道酬勤"的风采。他的"天道酬勤"如一股春风让我沐浴其中,打消了许多年少气盛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米老是我未行叩拜大礼的恩师。
1999年12月,我在县城文庙博物馆东展厅举办“故园之恋”风光摄影小品展,米老观后深为喜爱并题书祝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放清香”,还在书作上认真题款盖章,我至今依然珍藏在书柜中。2012年,我作为他的书法班学员,有幸耳闻目睹他循循善诱的良师风采,短时间内即获益匪浅,也更感慨缘分的神奇,此后就自作主张,以米老的学生自称了。
现在,老师这部《洛南往忆》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眼前,更让我对恩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洛南往忆》是米老12年政协文史专员的缩影,也是他近一个世纪人生阅历的拾珍。全书分“历史遗珍、往事钩沉、才子佳人、诗赋文韵”四个部分,收入诗文近300件,作为洛南文史系列第二十一辑出版。书的封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洛南县人民政府青砖门楼的老照片,封底是洛南中学坡底(俗称东寨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景,充分体现了“文史”本色与“往忆”主题,让读者一下子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世纪的洛州小城。

“历史遗珍”部分收录文章13篇,是米老对洛州历史人文辛勤考证的心血结晶。这里既有远古神话《夏禹治水到洛南》,又有在历代考据的基础上正本清源写出的《再谈洛南八景》,还有铭记先烈功绩的《唐澍殉节处》以及广大奇石收藏爱好者迫切渴望知道的《“洛河源头石”名字的由来》。不管什么文章,米老总能提出自我见解,表达个性观感,而不仅局限于记录和整理历史。如,他在《李自成到洛南都在哪些地方》开篇就写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这个规律。”
“往事钩沉”部分收录文章17篇,是米老在洛州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的最好见证。这一部分是洛南县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改革开放期间宏大历史画卷的一个侧面,包括《概说洛南互助合作化》《洛华公路修建始末》《文革期间的洛南中红三课》《两次下兰草河取经》等篇目。正如序作者,洛南县原政协主席余金生先生所概括,“他参加过土改,复查定产,合作化互助,大跃进等一系列活动,当过县上的中层领导,两次到艰苦的煤矿工作经历14载,四次进统计局工作长达20多个春秋,几乎没有离开过洛南这片热土,可谓人生阅历丰富矣。”情系故土,爱洒洛州,青丝白头,八十春秋。米老的敬业风骨,爱岗精神,廉洁本色河宽厚胸怀渗透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
“才子佳人”部分收录文章16篇,是米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同洛州才子佳人交流往来,相敬相惜的记录。在米老的心目中,洛州的《华阳明珠肖惠芳》《孝顺媳妇杨淑芳》《军人奇才李永强》《洛南能人罗红柱》等,都是他乐于结交与学习的人才。爱朱者赤,爱墨者黑。正因为米老有这种见贤思齐的生命自觉,所以他能够在退休后的20多年里始终超越自我,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越老越精神,越老越红火。
“诗赋文韵”部分收录诗词歌赋206件,是米老身居洛州,放眼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成之集。收入此辑的既有对重要人物的缅怀,也有对重大事件的评点,还有对喜事乐情的祝贺,更有对人生境界的求索。写洛南寺坡书画家杨运昌,“小时拜读陈梦琪,后来济众赵望云。泉林独处丹青事,《兰竹技法》誉豫秦。”这是对杨运昌先生生平的概述。《赞页山古柏》则以咏物抒情的方式,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偌大一颗苍柏树,根深叶茂长页山。春天枝展应春润。夏日叶萌接热援。秋季狂风吹不倒,冬天大雪勿压弯。饥寒受尽几千岁,屹立巍然若等闲。”还有不少直抒胸臆的即兴佳作,如悼念我县一位诗人不幸辞世的对联,“天空一片白云,诗魂犹在;河上几声清韵,鹤影永留。”
2007年至今,我有幸和米老一同参加了政协洛南县七届,八届10次年会,见惯了他认真得近乎刻板的风格。他是会议代表中寥寥无几的高龄老人,但每一项活动都从不含糊,哪怕在顶楼召开小组讨论会,也坚持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在两会期间的书画家笔会上,米老始终坚持参加,一遍又一遍写下他最拿手,最精彩,最想传承下去的至理名言——天道酬勤。
事实上,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读到过这样一首诗,“胸怀壮志贵在毅,毅字当头万难去。奋斗拼搏须持久,天道酬勤是真理。”可惜,只是懂得,却没有坚持,虚抛了半生光阴。米老的《洛南往忆》像一记警钟,敲响了我近乎麻木的脑袋,震醒了我沉湎名利的灵魂。每每想到头戴礼帽,手拄拐杖却怀揣字典,手握毛笔的米老师,我不由得一阵阵自惭形秽。
作为米老的后生,晚辈,近二十年的耳濡目染和半年多的潜心品读,使我明白了米老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三个品质。那就是豁达,勤奋,坚韧。没有豁达的胸襟,经不起岁月的风浪,留不住立身之本。没有勤奋的精神,攻不下事业的阻碍,失去了成功之根。没有坚韧底气,赢不来命运眷顾,塑不出“人”的神韵。
米老在诗歌《我同老伴》一诗中写道,“蓦然回首双头白,自信从来不负人。国与家庭同尽责,而今尚在奋耕耘。”是的,米老无愧于“时代精英,建设中坚,求知典范,做人楷模”的美誉,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他用矢志不渝的求索告诉我们,天道酬勤得真趣。

作者简介:云蒙山人,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爱好文艺,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愿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发稿编辑:张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