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年代上甘岭
作者:杨新鸿
一、基本情况
1986年4月中下旬,61师在云南老山前线接防盘龙江左岸八里河东山防御阵地,我团为师右翼,防守上甘岭至偏马方向到江边22个阵地188个哨位5.6公里宽的正面,上甘岭是八里河东山最前沿的一个制高点,阵地编号09号,海拔1175.4米,由三连防守。
一营部和六七个炮兵观察所在此驻守,翻过上甘岭,沿山脊线下到-13号(三连阵地)、-16号到-21号阵地,-21和-22落差较大,要经过百米生死线才能到-22号阵地(百米生死线由于距敌907阵地直线距离850米,并且非常暴露,经常受到敌直瞄武器袭击),-22号阵地,海拔867.5米,从上甘岭到-22号直线距离950米,路程约1.7公里,-16、-21、-22号阵地由一连防守,这三个阵地的右下方分别是014、013、012号阵地,由二连防守,一二连结合部几乎是绝壁,人员无法攀爬;马店桥、04、05、010、011号阵地由四连防守(前三个月由八连防守);06号阵地由五连防守。
二营部驻守此阵地(前期三营部驻守);最艰苦、最危险的-17号阵地(汉杨)和-14号阵地(包括老鹰嘴阵地和无名山阵地)初期由七连防守,6月中旬转交九连,7月25日由六连接防,三营转为团预备队并进行长达半年的出击拔点训练。
-17号阵地位于上甘岭右前方延伸的突出部、直线距离约1.7公里山脚部位,和敌阵地最接近,上甘岭无法直接到-17号阵地(汉杨),海拔323.0米,要到06号阵地,海拔468.0米,经010和-14才能到-17号阵地,06号阵地到-17号阵地直线相距1.5公里,但路程约3公里,从010到-14要经过敌重机枪标定射击区域,-14和-17两个阵地用连续S型交通壕沟连接,壕沟两边全是一米多高的乔灌木和茅草,敌特工经常设伏搞偷袭,最易受偷袭和直瞄武器袭击的危险段加盖了波纹钢盖板,阵地经常受到导弹和直瞄炮的攻击。
上级有明文规定,由于前沿阵地保障困难,后面去的人一律不准喝送上去饮用水和吃任何食品。



(二)
二、保障和建设 (一)
我们第一次去前沿阵地了解保障情况,由于战区属亚热带气候,潮湿闷热、汗液难蒸发、皮肤表层粘度大,刚到前线,经验不足,都穿戴整齐,热量更不易蒸发,在加上神经高度紧张,有时还要快速通过暴露地段,不一会就大汗淋漓,大部分人没背水壶,大家翻过上甘岭走到-22号阵地都渴的嗓子快冒烟了,一连贺寿山拿出几个饭碗,给每人舀了一碗用塑料布收集的雨水,又给每个碗中加上半片净水片递给大家,我刚喝了一小口,一种漂白粉又似樟脑球的气味特别难以下咽,瞬间激烈的思想斗争,干渴难受的本能战胜了味觉的恐惧,硬是将碗中水喝了下去。这辈子这碗水的记忆深深的刻在了脑海里,返回机关后一直在想,我们才喝了一次这样难喝的雨水,一线官兵经常在喝啊,他们是如何坚守阵地的?
一营官兵在“宁为奉献死,不为索取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鼓舞下,利用战斗间隙在防炮和防特工袭扰的情况下,靠肩杠人背硬是将近两千吨沙子、石子、水泥和水背上山,修建了08号阵地通往上甘岭1.56公里长一千多台的步道,后勤处供水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将山泉水用塑料管逐渐引到一线阵地,1986年9月底,经过团后勤、一营、二营和十连官兵的共同努力,上甘岭及各前沿阵地的人均日供水量的努力指标达到1.5升左右(水管在不被炸断的情况下)。




(三)
我部接防阵地后,在详细了解掌握敌情、地形、前沿官兵所思所想所需、保障供应重点、医疗所需和水资源等基础上,从“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一线”为出发点,调整保障重点,配置保障力量,将最强最优的人员部署到一线、将思想素质过硬、作风斗志顽强和技战术素质突出的医生、卫生员、驾驶员、修械工、水电工、保管员配到一线。
尖北阵地后勤前进保障所(后勤前指)水电工汪峰利(大家昵称他是“拼命三郎”)跑遍了所有的阵地,找水源、看线路、确定引水位置,在其他人员配合下排除沿线地雷、清理爆炸物,将尖山(海拔1124.3米)的山泉水通过上甘岭西北侧1028.5高地通过自流引到了一线,每个阵地的管线图深深的刻在他的脑海中,由于战斗激烈,塑料水管经常被炸断,汪峰利时刻准备修复水管,只要炮击停下来,通往一线的水管有断裂漏水的问题,汪峰利腰别两枚手榴弹,背上工具包准能快速赶到现场进行修复,由于他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显著的表现荣立一等功。


(四)
团后勤在参战期间共有两个战士立一等功,另一个荣立一等功的是“战地车神李多江”(后勤系统共二百多人,含汽车排、修理所、卫生队),李多江是汽车排副班长,驾驶技术过硬、吃苦耐劳、勇于牺牲,担负着向一线阵地运送给养和后送伤病员、烈士遗体的任务,他几乎每天都在驾驶东风240型卡车穿越炮火封锁、布满弹坑、崎岖不平的野战道路上,一年行程4万多公里,运送给养物质两千多吨,后送伤员、烈士遗体40多人(具),常年颠簸在炮弹追着打的野战道路上,没发生一起事故,没丟失一件物品,没有一次没完成任务,一年多的颠簸使他胃下垂2公分,汽车轮胎报废了6条,官兵们亲切的称李多江是“战地车神”。
(五)
团后勤处时时处处从一线的情况出发做工作,在驻地办了一个冷饮加工点,冰棍雪糕也能送到阵地上,发动二线人员制做防蛇防蚊虫的雄黄药袋配到一线阵地的每位官兵,卫勤力量向一线倾斜、靠前配置,减少致残率,定期安排一线人员体检,派车到昆明等地采购苹果等耐往阵地上运送的水果,给一线官兵代购香烟牙膏等等,这些细小的措施,使最前沿官兵的生活、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是老山战区创纪录的历史最好时期,彻底改变了我部接防前上甘岭一线阵地的供应和保障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