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训
文/舞笛
地处豫中平原我老家的村子上,有先辈为防匪患留下的一圈土城式围寨,修筑于兵荒马乱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解放后防匪功用失却,也就没有再做过什么维护,寨门不知啥时候也被毁掉了,整个土寨秃撸成了一圈围庄的凸岭。

村子位于泥河洼中,解放后上级又出于兴修水利的宏观考虑,被政府规划为防洪灾的滞洪区——我们那里地势低洼,水灾比较频繁,还存在着一种额外的益于防洪的作用,为保下游漯河、周口、以及鲁南、徽北的沿岸城市免受淹城而“丢卒保车”,也就是当南面澧河与北边沙河的洪水超限时,村外庄稼不得已该淹就淹掉,但能保住村民宅院不被冲毁,这样可以临时储存大量超限洪水,待大水过后再倒放回沙澧河中。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夏天,因分洪村子被大水围困,村民按分工分头筑堰封堵土寨口。父亲他们一班人迅速把南门堵结实,又赶去帮另一组封堵西门。待他们赶到,发现这里临时堤堰尚未封堵一半。原来,村长在为征用一垛麦秸正与一临近农户讨价还价。因为当大水偎门时,纯粹的堆土难以垒高,必须用草秸秆之类掺杂泥土才可以。队长说按平时行情一百斤五块钱,货主出于乘危心态故意抬价,说少六块不让用,就这样扯皮半天还没商量好。父亲见状,使出军人脾气果决地大声说:“先别说价钱了,赶紧把麦秸运过去垛土堵水,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可为时已晚,因商议麦秸价格贻误了封堵时机,洪水冲决了已垒起一半的防洪堰,村子顷刻成为泽国,房倒屋塌过半,村民损失惨重。

后来家父经常用这个教训提示我们:做事时,尤其遇到关键时刻,一定要不拘小节,万不可斤斤计较或者争理,必须不计条件地当机立断,否则会贻误大事。要记住: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只追小兔,逃掉老虎。因小失大,全军覆没。切记,切记!
几十年来,我一直把父亲这一“遗训”视为至理而加以谨记。

舞笛,本名.蔡全胜。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舞阳县。长期工作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群艺研究会会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职工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平顶山市作协卫东分会副主席,多家网络平台签约作者。曾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三部文学著作,另有《山吟海叹》、《世味杂俎》等著作即将问世。

细雨,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写作与诵读艺术的业余爱好者。愿以文字和声音给大家带来一丝美好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