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剗却君山 我们这一代

编者按:这篇文章站在地域文化的角度,对“两水两山两名楼笑城果香远,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不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地诠释了对联的具体内容,而且追根溯源,探朋访友,彻底厘清了对联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是个有心人,虽然一直在西安某高校工作,但始终不忘家乡的文化建设,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本刊特邀顾问:张启序)

两水两山两名楼笑城果香远;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
矗立在山西省万荣县与临猗县交界处、209国道两旁的这幅对联,十几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究其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它高度概括了万荣县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二是它充分彰显了万荣县的经济特色和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精神。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国土面积仅10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常住人口45万的农业县,是不可能拥有“中国建筑防水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等称号的。以至于“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于2020年9月在此召开,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同志亲临现场祝贺!
那么,这幅对联究竟好在何处?或者说它是什么意思呢?,外地人自不必说,就是当地人,如果对万荣历史不是特别了解也未必说得清楚。再深究下去,问这幅对联是谁写的,大多数人含糊其辞,莫衷一是,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一、对联释义
上联:两水两山两名楼,笑城果香远;
“两水”指黄河与汾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西向东流经陕西、山西等9个省份,到了万荣地界,仅从县西几个乡镇经过,并没有横穿万荣县域。汾河是山西儿女的母亲河,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经裴庄、光华、荣河等部分村庄,至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两山”指孤峰山和稷王山。孤峰山,当地人习惯上叫“孤山”,因为杭州西湖风景区有个“孤山”,也许是为了区别吧,万荣人在中间加了一个“峰”字。真正说来,万荣的孤山要比西湖的孤山久远得多,阔大得多,高拔得多。民谚云:“华山高,华山高,华山搭在孤山腰。”也就是说,作为五岳之一的华山都不如孤山高,杭州西湖一个面积仅有20公顷的岛屿就更不在话下了。稷王山,据传上古时,后稷教民稼穑于此,故名。
这两座山,孤山位于县域中间,麓塬广,基座大,是万荣县名副其实的地理标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万荣县域都在孤山脚下。稷王山位于县东,与闻喜、夏县、稷山、盐湖四县(区)交界,万荣人口头上说孤山的时候多,谈稷王山的相对较少。
“两名楼”指秋风楼和飞云楼。秋风楼,位于万荣县西南后土祠正殿后面,因楼上藏有汉武帝刘彻《秋风辞》而得名。飞云楼位于万荣县城东岳庙内,为纯木质结构,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民谚云:“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其实没有那么夸张,仅23米多一点。
“笑城果香远”很好理解。“笑城”指李家大院以笑文化为载体的“笑话博览园”。万荣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干旱缺水,广种薄收,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老百姓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战天斗地,苦中作乐,代代相传,天长日久,民间留下了许多有趣的笑话。人们把它汇集起来,加工整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果香远”指的是万荣县经济支柱产业“苹果”。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光照时间长,温差大,凭着科学种植,精心管理,以及双套袋技术,所产苹果,个大色鲜、味香肉甜,绿色有机,营养丰富,远销海内外,成为万荣县一张靓丽的名片。据悉,在刚刚结束的第12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大会上,“万荣苹果”荣获金质奖。
下联: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
“三王”指的是王通、王绩、王勃祖孙三人,并不是夏商周三代第一位君王夏禹、商汤、周武王(周文王)。万荣县西北方向有个通化镇,当地人称“三王故里”。所谓“通化”系指王通教化的地方。王通是隋末唐初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王绩是王通的弟弟,初唐著名诗人,善五律,《野望》是其代表作。王勃系其孙。“三王”中,王勃的名气最大,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凤”,据《旧唐书·薛元敬传》云:“薛元敬有文学,少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此三人皆为万荣县光华乡薛吉村人。薛元敬是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薛收是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的儿子,唐朝初年大臣。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书郎。
“三故里”是指张仪、薛瑄、董永三个历史人物的家乡。张仪是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现在的王显乡古属魏国安邑管辖。张仪早年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道之后,首创“连横”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受封为武信君。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名声显赫,权倾一时。
薛瑄是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的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中、陇东一带。其学传至明代中期,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后人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董永是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已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址。从本源上讲,董永属于神话传说,故事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从1953年拍摄的黄梅戏《天仙配》来看,董永故里应该在苏皖交界的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董山里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遗迹众多,村民绝大多数姓董,享有“天上仙女下凡处,人间爱情第一村”的美誉。改革开放后,各地大力开发旅游产业,便在“人物志”上做文章。如安徽省《当涂县志》、山东省《博兴县志》、湖北省《孝感县志》、江苏省《东台县志》等,都将董永列为历史名人载入,所载故事多与《搜神记·董永》雷同。大家一窝蜂地搞“非遗”,难免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万荣争气牛”。“万荣”不用多说,是县名,“争气”是当地方言,汉语普通话里没有相对应的词汇。“争”在这里作名词用,土话读一声(zēng),普通话读四声(zèng),有所谓“七十二zèng,立碑为证”的说法。前几年,万荣县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打报告,希望认可他们创造的zèng字(上部“万”,下部“荣”,去掉草字头),结果没批准,不了了之。怎么说呢?所谓“zèng气”就是一种大智若愚,乐观向上,倔强不屈,永不服输的精神,也可理解为“不向权贵低头,不为豪霸折腰,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傲骨。“牛”做形容词用,比喻固执和骄傲,和上联的“远”对应。

二、创作始末
这幅对联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或者说创作动机是什么,十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曾经问过万荣县几个有名望的文化人,大多闪烁其辞,不知就里。今年夏天,因为出版《我们这一代》文集的缘故,在万荣县见到了张启序老师,他才道出了这幅对联的来龙去脉。
和张老师交往有些年头了,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高中毕业后在王亚公社办公室当秘书。1975年春,县委通讯组在荣河公社举办全县通讯员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张启序老师时任通讯组组长。培训结束后,我经常到县委送新闻稿,一来二去就熟悉了。1977年,我考上大学后再没有见过。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岁月不饶人啊!
2006年,时任万荣县委书记的卫孺牛出于宣传万荣县经济文化的考量,拟给县界大门写一幅对联,这一任务落在了万荣县诗联学会会长张启序头上。由谁来写呢?颇为纠结。
当时,《对联》杂志下半月刊执行主编薛宗汉、编辑樊晋宝都是诗联学会成员,也都是荣河人,张启序便与时任万荣县副县长的李耀宗商量,把电话打到北京请他们帮忙。樊晋宝经过一番思索,草拟了“两水两山两名楼,笑话??远;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的联语,经主编薛宗汉过目,发回万荣县交了差。
卫孺牛书记看了以后,觉得总体思路不错,大的框架也可以,便找来张启序、县委宣传部和办公室等负责同志开会研究,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调整,最终确定为“两水两山两名楼,笑城果香远;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
樊晋宝何许人也?万荣县荣河镇荣河村农民,1944年生,高中学历。带着这个问题,我拨通了他的电话。樊老说:“记得是2005到2006年吧,我在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下半月刊北京编辑部当编辑。受托为“县门”拟联。从万荣的山水名胜历史人文考虑,记忆中反复过两次,后来正门拟的是:两水两山两名楼,笑话??远;(那两个字忘记了,好像不是‘果香’,这两字内门用)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这副对联的原创者应是樊晋宝,而时任县委书记卫孺牛、诗联学会会长张启序等人也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此联后来收入张启序主编的《中国对联集成·万荣卷》(中国楹联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三、存在问题
平心而论,这幅对联写的确实不错,仅用24个字就把万荣县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经济支柱产业和老百姓的积极进取精神包括进去了,简洁凝练,通俗易懂,接地气而不失水准,口语化而境界全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能够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使本就厚重的县域文化璀璨夺目,更上层楼。
美中不足的是,上联后半部分的“城”失替。“笑城果香远”是仄平仄平仄,“万荣争气牛”是仄平仄仄平。明显失律。不仅如此,“笑城”和“万荣”词性也不太相协。据樊晋宝说,他曾给张启序会长、“县志办”主任薛勇勤谈过此事,而且中国楹联学会在万荣开会时,也有专家提出过质疑,曾考虑修改,但一直不见动静。
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联也一样,适用性十分宽泛,受众面特别广大,决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特别是众目睽睽的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等地方,一旦把带有纪念意义的文字刻上去,将要一代一代往下传,稍有不慎就会遗恨千古。
据此,我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对此联进行更正。不揣冒昧,修改如下:两水两山两名楼百姓果香远,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
一家之谈,不妥处,请批评。
2020年12月10日于西安
孙爱国,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北薛村人,1955年生于西安,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西安财经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曾在诸多报刊杂志发表过文章,诗歌,散文,小说不等。早年多致力于文学创作,大学任教后主要精力在教学和学术探讨。侧重于《红楼梦》与老庄思想研究。
附录:樊晋宝:关于县门联初始编拟情况的说明
记得是2005到2006年吧,我在《对联杂志》下半月刊北京编辑部搞编辑。受托为“县门”拟联。从万荣的山水名胜历史人文考虑,记忆中反复过两次,后来正门拟的是:两水两山两名楼,笑话??远;(那两个字忘记了,好像不是果香,这两字内门用)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
当时,我对平仄布局,也考虑过山、水与凤、王调换位置。几经推敲,觉得黄河、汾河要比稷王山、孤山名气大得多,“三王”比“三凤”也早,也更有影响,依平仄而违背史实,不妥。按二二一二句式,意节对,“两”和“三”可单独为一节点,依此衡量,句内交替,上下相谐,就没有调。我记得还要张启序书记和县里几位高手把把关。
我的本意,“故里”是后土、张仪、薛瑄。县上几位同志说,“后土”是神,以“董永”代替。同时,将“笑话”改为“笑城”,与“楼”呼应。平平仄平仄拗救式也行,下联就应改为仄仄仄平平。但却没有作相应的改动。我知道后就迟了。还给张启序书记说,这是硬伤,要考虑改。可是一直没动,成为一个污点。我间接听到闻喜县诗联学会何沁学会长与一些文化人都提出过此问题。我还给县志办薛勇勤说过,他也曾提议另征联换一副,但却一直没换。
里面一幅:“走遍万荣,一路果香一路笑;留些高见,几分留念几分情”(文字或个别有异),大体就是这样。(2020年12月7日)

张启序:关于此联创作的一些基本情况
大体就是樊晋宝老师说的那样,时间长了,有些记不太清了。记得当时卫孺牛书记要求县诗联学会写幅县联,我们就安排几个人创作。写出后都觉得樊晋宝这幅较好,高度概括了万荣的山水人文和地域特色。在大框架基础上,卫书记主持,我们几个人(可能还有宣传部、县委办公室领导),对上下句后边的几个字作了调整和修改。
修改后的对联虽然个别地方还有些失对失替,但领导认为内容不错,加之县门楼己做好,也就用了。后来中国楹联学会在万荣开会时,卫书记就以这幅对联介绍和汇报了万荣情况,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重视和好评。美中不足的是平仄有些问题。据说有人还作了修改,但未见到改稿。(2020年12月7日)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