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趣事
作者:鲁生琳
前些天将《漫步牛津市》发给朋友、同学和我的学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里我将1995年3月考察英、法、德三国时,和一些中国留学生交谈过程中听到的一些趣事回忆整理出来,供大家分享。
一.牛津的招生程序和规定
在牛津,按招生章程,每个申请人只有一个代码,是否录取,取决于面试。作为牛津教授,也常有朋友来咨询报考事宜,教授都乐意相助,跟申请报考的学生聊上半个小时。但是,有言在先,在教授提供咨询后,考生必须承诺不报考咨询教授所在的学院,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牛津大学明文规定:不允许向在校学生或可能录取的新生募集或接受500英镑(约合人民币4345元)以上的捐款。这同样适用于学生的配偶、家长和监护人。
牛津的招生,以申请人的考试成绩和学术潜力为主,不像美国有些名校,可以依家境、背景或捐赠赚‘’便宜‘’搞‘’曲线救国‘’。英国人觉得美国有些名校的‘’裙带作为‘’很丢脸,这在牛津、剑桥,无法想像。
牛津这样的世界名校的规章制度很值得我们国家的一些名校学习和借鉴。我们的一些大学从学生身上搞‘’创收‘’,搞的家长苦不堪言,一些教师以自己的知识从学生身上榨钱,将师生关系搞成商品关系,叫英国人看来‘’很丢脸‘’。
这里说两句题外话,我的小外孙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已学习期满,正报考读博士生。他刚去英国时,按咱们国家的习惯,我叫给他的英国导师带些中国特产,结果被拒绝了,说人家英国的名牌大学拒收礼品。
二.牛津大学的学袍
牛津大学,学生期末考试,一是考生必须穿上正式的学袍,二是考场设在考试院。要考试了,男女学生都穿起了黑学袍,三五成群朝外走,在晨风中,黑学袍随风飘摆,成为牛津校园的一道风景。我问一个留学生,为什么考试要穿学袍?他讲,传统至上的牛津,很重视考试时的仪式感。穿学袍考试,具有庄严感,也是一种承诺。穿上后,对作弊的冲动有一种抑制作用——学袍要你诚实。考试期间,学袍领口得别上鲜花,这是规矩。一般是康乃馨:考第一门戴白色;中间几门,都戴粉色;最后一门,戴深红色。有些花店,专做牛津考试的生意,提前把康乃馨送到你的信箱里,附上别针,到时往黑袍上一别就是。如果缺花迎考,是晦气的。
三.牛津辩论社
牛津辩论社是我们从来没听过的,据说牛津辩论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名声最大的辩论社,创立于1823年。很多英国政治家的第一页,就是从这里翻开的。
辩论社的门票,一场15英镑(约合人民币130元),年票300英镑(约2610元),价格不菲。
除了辩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议题是邀请世界名流演讲,几乎每晚都有,演讲的嘉宾多是一时之选,或有争议的人。一个有趣的规矩是,主持人介绍演讲人时,演讲人必须回避,据说演讲人在场容易逢迎拍马,介绍完后,演讲人方可入场演讲。
辩论结束后,要由听众表决,听众离开辩论厅时,如果向右转,即是投票给正方,向左则是投票给反方。辩论不怕争议,只求规则公平。
辩论社也曾经发生过一个大事件,就是1933年2月9日的表决,就在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10天后,‘’二战‘’爆发前。当晚辩论的题目是:无论发生什么状况,我们都不会为国王和国家而战。最后表决,275票对153票通过。丘吉尔闻信大怒,斥其‘’卑鄙,可怜,污秽和无耻‘’。据说这一表决对希特勒误判英国人斗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基于对英国议会运作的无知,希特勒加速了开战部署。但是,‘’二战‘’爆发后,牛津与剑桥的许多学生中断学业,最早奔赴战场,面对纳粹独裁者对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决然放下书本,背上抢,戴上钢盔,踏上了救国征程。可见牛津辩论社不是我们所了解的一般辩论,而是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关于议会决策的辩论。
四.绅士风度“不绅士”
我们常说英国人有一种绅士风度,的确英国人很重礼仪,无论进电梯甚至在街上,他们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向你问好。但绅士风度也有‘’不绅士‘’之处,这就是英国人的擤鼻涕,英国人擤鼻涕,不分场合,无论何种公共场合,航班、地铁、国会听证,甚至首脑会晤,鼻涕的主人用手帕捂住一个鼻孔,非常用力,有时甚至发出巨响,旁若无人,英国人对此熟视无睹,习以为常。
不过英国外交部接送我们的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英国小姐,温文静气,彬彬有礼,她不会那样擤鼻涕。在考察期间给我们介绍情况的都是伦敦市政府官员,可能我们没有注意,还没发现他们擤鼻涕。
听到这种情况后,我想这可能是文化上的差异,咱们听不惯人家的擤鼻涕就如同人家听不惯咱们说话声音大,环境嘈杂是一样的。各种文化,各有自己的禁忌和偏好。谁也不能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把别人与自己的差异都认为不好。就像美国,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是最好,到处搞颜色革命,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实际国内一团糟,从这次防疫和几乎每天都有枪击事件发生来看,到底好在哪里?
2022年4月8日于广州
作者简介:鲁生琳,1935年生,陕西旬邑人。1961年陕西师大毕业留校,任政教系政治经济学助教。后陆续调咸阳市周陵中学、渭城区红旗公社、咸阳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新城区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从事教育、基层领导和宣传工作。1984-1992年担任西安市新城区委书记,1993-1996年担任西安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作品近百篇,现已结集出版《春播秋拾》散文集等,作品感情真挚、意蕴深厚、语言隽永,深受读者喜爱。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