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郅敬伟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9-23 00:00 发表于河南)
本期导读:(作者手记)所谓“抓壮丁”,指的是国民党当局使用强制的手段、绑架青壮年男子入伍、参加战争的行为。本文据李永胜(1923--1993)先生生前回忆整理编写,所有情节均来源于采访所得第一手资料,文学手法的运用以不影响情节乃至细节真实为前提。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李公永胜先生。作者郅敬伟谨识。

我是白杨东庄人,1923年生。10岁那年开始去外地扛长工,给西南山的一户地主家放牛,后来又挑山货。要说经历最坎坷的,就是被抓壮丁抓走那年的事儿了。
说起抓壮丁,前后就是民国二十五年到三十年(1936—1941)这段时间。当时各村抓的壮丁集中在保公所,保公所送到联保处,联保处送到区部,区部再送到县上。一个县集中三五千壮丁,接着就被国民党部队押转到训练处进行集训。集训完了就拉去打仗。
我父亲弟兄四个,二叔被抓去当壮丁后,三叔逃进深山开荒去了,父亲也带着我大哥离开老家去了赵保。那时我母亲在给一家地主家做饭,还算平安无事。可是抓壮丁的事却天天弄得人心惶惶的。
这天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正月二十,我锁了家门,想去赵保父亲那里,一来看看父亲,二来避避抓壮丁的风头。按说18岁才够当壮丁的年龄,我才17岁,可是看着别人被抓走了,心里总是发憷。闹兵荒的年头,哪有说理的地方!谁知时运不济,怕啥就偏偏来啥,我前脚刚出门,后脚就被两挂盒子炮给跟上了。这是邻村角底寨联保处的人,他们说,揪不住鼻子揪耳朵,你小子个子也算差不多了,就替你家人去顶差吧!

就这样,我当天下午就被带到了鸣皋区部,连夜又被送到了伊川县城。这里集中了好些刚抓来的壮丁,听说一共有四五千人。好像是担心夜长梦多吧,我们刚到就被集中起来,换上了灰颜色的棉粗布军装,当即就移交给了十五军。十五军军长叫武继鹏,是伊川县王庄人。这支部队里大部分都是河南人,并且是宜阳和伊川的人最多。
交接完毕后,我们随即随大部队开到了洛阳。趟过洛阳大街,又马不停蹄地开到了渑池。尽管是一路急行军,部队看得也紧,可是你知道大部分壮丁都是被抓来的,所以一路上还是溜掉了不少。也是这急行军,害得我父亲急追了一路也没能追上队伍。这是我后来有幸回到家里后才知道的事情。
稀里糊涂到了渑池,看到日本飞机在头上盘旋扫射我才弄清楚:这冷不丁已经到了前线,上战场了。
当时我们就住在黄河南岸的山上,等待接应部队。听说是准备过河以后跟日本鬼子和皇协军打仗的。
我这人从小就胆大,心想既然被抓来当了壮丁,到了这一步,那就听天由命吧。可是很多人怕得不行,想跑。不过这时候要跑,就得冒很大危险。因为十五军又从对岸过来了几营人,分头看守这批壮丁。我们这群人被集中在一个大院里,有50来个官兵看守,谁要解手都得有枪跟着。一看没机会,存心逃掉的人也都死心了。
想不到你越是死了心,他们反倒看得越紧。那天五更以后天亮以前,看守我们的人用刺刀挨个儿刺穿我们左臂上的棉袄筒,又像穿蚂蚱似的用绳子把我们全都串了起来。我觉得奇怪,就悄悄打听。原来我们这些壮丁们还很安分,可是看守我们的50来个官兵当天夜里居然跑掉了40多个,只剩几个连长、排长、班长之类的小官儿在看守我们。这一事件在壮丁中间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有壮丁就跃跃欲试,谋划逃跑。有个30多岁的壮丁就私下里偷偷串联,约好在吃早饭时大家一齐起哄,趁机四散逃跑。当时我们都在上屋,大院门口架着一挺机枪,枪口正应着上屋门口。显然,如果拔不掉这挺机枪,逃跑就等于白白送死。发起人告诫大伙儿,他决定自己冒死冲过去夺下机枪,大活儿看夺枪成功后只管四散而逃,越快越好。

很快就到了早饭时候。发起人突然从上屋破门而出,直奔大院门口的机枪冲去。这一招弄得机枪手措手不及,一下子竟愣住了。眼看就要接近机枪了,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一颗子弹把他击倒在机枪旁边的地上,当场就断气了。这一枪是连长从大门楼上打下来的。这时,那个机枪手才回过神来,照着上屋的砖墙绞了一梭子。大家正准备逃走,发起人的死让大家很难过,也很愧疚,那顿早饭很多人都没吃,逃跑的希望也被浇灭了。
接下来,我们就像一群老老实实的绵羊被赶到了黄河岸边,准备北渡黄河。那天刮起了卷地黄风,黄河岸边集结了不少帆船,但因为风大而无法摆渡,我们即被就近安排在一个叫“南村”的小集镇暂住下来。我们500来人挤在一家旅店。夜里我迷迷糊糊想睡着的时候,好像有人在轻声且悄悄地说:“这墙是沙土垒成的,用板凳腿都能剜动……”听着听着,我竟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谁知就在我睡着的这段时间,有人竟真把墙挖透了,并且从中还逃出去了200来人。可惜很快就外面的把守官兵发现了,没让他们跑掉,不过也没要他们的命。看样子当时的兵员是非常紧缺的,尽管一路上有很多刀客追着部队卖壮丁,但也时不时总会有人跑掉;想必这些押送我们的人也得跟上头交差,所以只要勉强能拢住,他们就不会轻易动枪伤人。只是看管得更严了。
然而,一旦过去黄河,与日本人真刀真枪地干,子弹就不长眼了。

(未完待续。此文是郅敬伟先生采访家父所写,因篇幅较长,故分次连载。文中有部分增删。李惠民)

作者简介: 郅敬伟,字化然,号河洛子,宜阳县赵保镇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诗词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诗词发微》一书,主编《话说宜阳》、《宜阳诗词选》等多种文史书籍。


(本期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