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1131
经世
楚家冲
人前每感神情冷,酒醉何妨语惯狂。
世间多少逢迎事,都付秋风身后凉。
1132
村夜
楚家冲
炊尽鸦栖溽气生,东山月出绝人行。
可怜村犬无聊赖,偶向流萤吠几声。
时下农民进城务工,乡村一片荒凉,三四句以“村犬”反衬村夜之寂寥,极具感染力。(归樵)1133
春 雨
李玉莲(山西)
凉风起庭树,云色向窗低。
倏忽丝斜织,微茫声满溪。
四垂天幕合,十里柳烟迷。
绿意漫幽径,飞红香入泥。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汉语的特殊敏感性,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描写,从风之凉,云之低,雨态之斜织,溪满之微茫,红香之入泥,营造出春雨的画面感、层次感,形成隽永的意境,浑圆而极富流动感。(归樵)1134
蚊子
冉长春
空天若马行,得意自长鸣。
此屁真堪拍,毋嫌费掌声。
冉兄发来此诗结句是“休嫌费掌声,”翌日凌晨,重发将“休”字易作“毋”并注:尾句,“休”字阴平太响,影响了末字“声”的爆发效果,故改为“毋”字。冉兄说他每写一首诗过后,自己确实要反复读几十遍甚至百遍,至少不拗口,新诗改罢自长吟吧。这种在音律锻炼上斟酌于锱铢毫芒之间的精神值得学习。(归樵)1135
过滦河有见
陈延河
西风一夜到安州,郊野初黄稻未收。
桥下溪翁低睡去,蜻蜓落上钓竿头。
将一滦河的静谧聚焦于溪翁上钓竿飞落的蜻蜓,最见自然本真之美。(归樵)1136
听友人言子探亲有赠
陈延河
亲栽杏树发花新,远戍离家四度春。
慷慨一声我归也,依窗阿母最先闻。
“慷慨一声”充满激情、昂扬与自豪,十分符合“戍”者身份,可谓下语精当。“倚窗”“最先闻”极写母亲盼子归来的情态。(归樵)1137
春光
李云桦
种豆春山起耒尘,几家犹播可怜春。
二月三月四月里,山鸟山花愁煞人。
“几家犹播可怜春”农民进城务工,田地荒芜,切中时病而不失诗味。(归樵)1138
野蔬
丁永海
永和三日燕飞檐,掐得东坡苜蓿尖。
淘洗堆盘人羡煞,凡夫俗子养清廉。
高洁之趣,清廉之心,结句尽管多见调侃,然倒也得味。(归樵)1139
乘公交过旧城
独孤食肉兽
车潮分汇旧城东,霓影流窗五线重。
多少故人秋雨里,年年老去不相逢。
1140
烟花2000夏
独孤食肉兽
看了烟花不看灯,十年一爱信无能。
犹余旧伞存初境,持向江南听雨声。
转结通过奇妙的换位技巧以“旧伞”这一意象完成过脉,“持向江南听雨声”连续通过印象与感官的遗属,使“爱”在联想的接引下,得以回味。(归樵)

个人小传: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