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饱蘸汗水书写翰墨人生——首访中国书协理事、著名书法家杨明臣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饱蘸汗水书写翰墨人生
——首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著名书法家杨明臣先生
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杨明臣先生的几本书法集。翻阅起来,如果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杨明臣的书法恐怕不为过。他的字清新淡雅,令人赏心悦目,依我之见,用12个字来概括应该是恰到好处了,即:古朴、娟秀、劲健、飘逸、沉稳、柔美。读杨明臣先生的字,如悠扬悦耳的乐曲,如徐徐拂面的春风,如空谷幽兰的芳香,如动人心弦的优美画卷。
是啊,书法就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它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的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正所谓我们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大凡真正热爱书法对书艺情有独钟者,必须做到“乐之终身不厌”,进而也必然有所建树。那么本文的主人公杨明臣就是一位对书艺“乐之终身不厌”的军旅书法家。
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杨明臣先生合影
杨明臣先生告诉我:他1955年10月出生在豫北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然而闭塞的农村,清贫的家境,没有让他安于现状、自暴自弃,而是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淳朴坚强、好学上进、做事执著的个性。他8岁时上小学,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份某出版社出版的柳公权字帖《玄秘塔》,对此,杨明臣如获至宝。
那么面对小时侯家里非常清贫的生活,面对极其困难的条件,杨明臣怎么会对中国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杨明臣说他8岁上小学后,每周半天的毛笔课,用16开的白竹纸练习毛笔字,在所谓的私塾老秀才的引导下对中国的毛笔字产生了兴趣,上学期间便参加小型展览,文化大革命期间抄写大字报,抄写学校专栏,还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兴趣,毛笔的运用也逐渐纯熟。
为了解决练习书法需要的纸张问题,杨明臣一方面收集旧报纸杂志,另一方面拾拣人们发的传单装订成册后进行习练。
时间到了1973年,那时年仅18岁的杨明臣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当年冬天,河南鲁山空军部队到他所在的学校征兵,经校方推荐,杨明臣来到河南鲁山空军部队电影组。
杨明臣到鲁空电影组主要负责写新闻稿,抄写材料。1976年,被推荐就读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大学毕业后一年被武汉空军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借调,期间在《空军党史资料》《星火燎原》上面发表文章。在此后的日子里,杨明臣先后担任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曾组织1998年抗洪抢险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国庆50周年大阅兵及立功授奖工作,1999年11月开始担任空军工程设计局政委。
采访中,我看到从1973年鲁空电影组到2000年开始担任空军工程设计局政委,杨明臣的政治生涯可谓是一帆风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杨明臣后来成了一个专业从事书法研究的书法家呢?杨明臣告诉我说:2001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军事博物馆馆长袁伟将军,见面时杨明臣带了自己写的几幅字,其中有一篇用金粉写的小楷《出师表》,袁伟将军给了很高的评价,当时正值军博筹办馆藏精品展,袁伟便向杨明臣发出邀请收藏这幅作品并展出。还希望他“要把书法当作事情来做。”另外杨明臣还先后四次登门拜访已故的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刘炳森对自己书写的小楷给了较高的评价,所有这些都为杨明臣点明了清晰的书法路径。
杨明臣若有所思地说:如果说1963年开始接触到毛笔字算是一个启蒙期的话,那么从1973年进入鲁空以后到2000年这一段时间里,可谓是一个盲目求索期,时间断断续续,方法也不得体,只能说是当成一件业余爱好来练习,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自由体。然而,在那段日子里,从事书法研究的杨明臣虽身在部队,但他不是跨行客串;虽身居领导岗位,但不是附庸玩票。他是真下功夫,完全按专业书家的要求去锤炼。每至深夜,万籁俱寂,处理完了一天繁忙的军务之后,杨明臣就开始了从一名军人到书法家的角色转换。灯光下,他读贴、临摹、思考、创作,任窗外风霜雨雪,月明星稀,他却沉浸神游于晋唐翰墨。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杨明臣一往深情。人们清楚地看到,杨明臣以其清秀典雅、刚柔相济的书风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是的,杨明臣的长处在于善于思索,在迷离时不失理性,因而能广采众长。纵观杨明臣的书法作品,结构规整,儒雅俊秀,用笔婉转流畅,其书风姿绰约,笔势含蓄多于直露,收敛多于舒扬,颇具魏晋士人通脱散朗之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