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唱园有感
文║赵春阳
时过仲秋,好朋友约我,让我写一首以“三唱园”为主题的诗,我非常爽快地说行,就答应了朋友的邀约。可当我要动笔的时候,却傻了,有些发懵,三唱园在哪、啥样?经过后来询问朋友才知道:三唱园是一位从小就生在山里,长在山里的林区文艺爱好者,自己设计、自己投资,为当代一位伟大诗人兴建的——郭小川林区文学纪念馆。因为当年的郭小川就是在这里有了《林区三唱》的灵感和诗情。
揣着对诗人的怀念和仰望的心情,我和几位好友一起驱车前往位于伊春市丰林县的三唱园。
接近深秋的小兴安岭,已初现五花山的浅影,色彩很淡。沿着伊嘉公路前行,道路两旁的风景特别的宜人。远山绵延起伏,像支撑着蓝天白云的脊梁,直到天边。路两旁,一丛丛枝叶茂盛的白桦,已露出了鹅黄。枫树的枝叶也微微的泛了红。只有云彬和红松,还显得那么沉稳、庄重,那么的郁郁葱葱。公路两侧的花草,往日盛开的扫帚梅已经枯萎了,只有菊花还昂着头,挺着胸。车过了五营又是一番景象。山越来越远了,道路也越来越平,车行驶在号称“小兴岭的平原”上,心情十分惬意。路过丰林湿地,只见那宽阔的水面上,野鸭成群结对的幽闲游嬉,连汽车的响动都未能惊飞它们,真是好一派自然合谐美满的意境。这时,同车的朋友对我说:“天冷了,来的不是时候。要不还能见到白头鹤、鸳鸯甚至大雁。”
走进美林林场,现已改名为“松林丰情小镇”,也就是三唱园的所在地。这里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人流涌动马哒轰鸣。小镇的建设正在抓紧进行。郭小川当年就是在这里采风,在这里体验。也是在这里留下了诗人的身影,诗人的情愫和诗人的胸怀。来到三唱园的门前,一块高约三米多的泰山石,耸立在大门的旁边。给你的第一感观,这就是伟大诗人的丰碑。小院特别古朴典雅,展厅大门的左侧,竖立着郭小川的半身塑像。塑像的后面就是展厅。推开展厅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郭小川当年的照片。我从没见过诗人的真容,可从他的像片中,你第一眼看到的是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慈善的面容中含着淡淡的庄重,尤其是他的眉宇之间更显英雄大气。大厅中,有诗人的手稿和诗集,还有贺敬之和全国著名书法家的题字。展厅内,还存放着当年林区建设者们,用过的工具以及衣帽等生活物品。看见这些时,我马上回想起老一辈林业工人,那艰苦奋战的情景。
翻开郭小川的诗集,止不住的热泪涌上了眼窝。我彷佛看到了诗人在大风雪中体验林业工人在高寒时节如何作业的决心,在推杯换盏的情浓意美中感受林业工人的质朴真情,在青山叠翠松涛轰鸣的千里林海里,直面红松的品格,凝练着红松的精神。
纪念馆的馆长名叫刘景林,是位60后。热爱文学,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书法频有功力,是伊春市书法协会的副主席。纪念馆也是他亲自设计,自己投资建成的。他热情好客,为人谦虚。我们问他:“为什么要花四百多万建纪念馆?”他告诉我们:“一是热爱文学特别喜欢郭小川的诗。二是觉得郭小川的《林区三唱》让老一辈林区建设者倍受鼓舞,也让伊春出了名。建郭小川纪念馆不仅仅是给伟大的诗人树碑立传。也是想让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林区建设者和伟大诗人的光荣传统。”听完他的话,我们同行的五人又一次深受触动。一个平平凡凡的老百姓,一个从小在深山里长大的娃,能干出这样的大事!如果没有长远的目光,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可能吗?试问:历届的相关领导同志们,你们可能想过,可曾做过吗?然而,一个林业老工人的子弟,却用自己个人的积蓄,不仅想了,还干成了,这能不令人佩服吗!
临近中午,我们终于以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了三唱园。一路上,我们同行之人都在想:三唱园的持续发展,不能光靠刘景林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借助“松林风情小镇”蒸蒸日上,三唱园也会倍加吸引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昌盛助力,为伊春旅游事业的发展加油。
为此,我衷心的祝愿三唱园早日成为小兴安岭的又一张崭新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