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愁
文瑞
走遍赣南,我们欣喜地发现,风景这边独好!赣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有着瑰丽的山川之美,更有着一处处历史悠久、蓄满了乡愁的美丽古村。
赣南,自两晋以来,每个朝代更替之时,都接纳了无数举族南迁的中原汉先民,他们在这里放下祖牌、开垦荒地、播撒种子、生起烟火,开始了客居他乡的粗砺生活;他们在这里晴耕雨读、繁衍子孙、谋取功名、建功立业,继续其耕读传家的儒家理念;他们在这里开埠辟市、积累财富、建盖华宅、构筑祠堂,实现了反客为主的华丽转身。至明代中期,中原汉先民与原著居民完成大融合,一个簇新的民系——汉族客家在赣粤闽边际地区孕育而生,而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以姓氏为核心的客家村落,也如星罗棋布一般丛生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河湾、山谷、平原。
文明进程快捷如斯的今天,曾经孕育了客家民系的赣南早已以“客家摇篮”之誉而闻名天下,成为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的客家地区,特别是承载着姓氏脉络、乡愁记忆的巨大数量的古村落,如同人间瑰宝,更是成为赣南客家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客家赣南仍保留有以龙南关西屋为代表的五百多座围屋,以及以赣县白鹭为代表的近百处古村落,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13个、中国传统村落28个,成为全省古村落最多的地邑之一。
在赣南,客家古村呈现着风格各异的乡村之美,或华舍连绵、宗祠成片,如赣县区的白鹭、兴国县的官村、宁都县的坝底;或古堡森然、古道沧桑,如信丰县的沛东、会昌县的羊角堡、寻乌县的司前、大余县的云山;或河流淙淙、牌坊高耸,如宁都县的阳霁、兴国县的高多、南康区的崇文;或型制完整、文化深厚,如瑞金市的密溪、兴国县的白石、南康区的谭邦;或古桥横亘、古塔巍然,如信丰县的龙州、龙南县的杨村、上犹县的大石门;或围屋藏幽、故事绵绵,如龙南县的燕翼围、全南县的雅溪围、定南县的虎形围;或风景优美、原始自然,如崇义县的南流、兴国县的山阳寨,章贡区的永安村……客家人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具有原生态意义的客家古村落,已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虽然这些残存的客家古村并不完整地具备陶渊明所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式美丽情景,但它们较好地保留了客家人的生活样式,承载一个个客家姓氏的清晰脉络与乡愁记忆。
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的记忆,对客家故园的眷念。有人说,一个人心头最温暖的词汇莫过于家园,最美好的念想莫过于故乡。
诚然,赣南乡村也正在经历着乡村城镇化的时代重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赣南地广物博,总有一些家园故土未变,总有一些乡村乡愁未改,总有一些客家风貌依旧。在岁月的风霜中,它们有如一面残旧的旗帜屹立在乡村广袤的大地上,呈现出乡村的本来面目:淳朴,安静,自然,详和。而恰恰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本原之美,将乡愁锁记着,将美丽封存着,供人咀嚼、回味、遐想。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城镇化的步伐不可遏止。乡村如何适应社会变革,既保留乡村传统的美好元素,又有机融入现代文明的有机成份。乡土振兴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既守住乡愁,又把乡村美丽起来,农村产业发展起来,让广大农民能拥有一个美丽、富足、温暖、蓬勃的故乡,从中央到地方的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给中国乡村描绘了一个美丽蓝图:实现一个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诚然,客家古村,也必将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中从故土中崛起,用清净的溪流,飘香的花果,将浓浓的乡愁融入时代的欢歌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龚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赣州市政府古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独立学者,长期从事赣州本土文化研究,著有《客家文化》《赣州古城地名史话》《山水赣州》《苏轼与赣州》《王阳明南赣史话》《赣南书院研究》等近三十部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