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陂名片”裴高才
李城外
一般地说,文化人比一般人牛。举例说,2017年6月以前,我和武汉市黄陂区的裴高才从未谋面,却老早就知道他的大名。这年夏天,我受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员北戴河休假,碰巧被安排住他对门,这就是所谓的“缘”啦。因为是湖北老乡,又彼此“慕名己久”,便自然比别人有了更多的交流。
初次见面,我调侃高才兄,说他颇有名气,大概除了著作多以外,主要因为名字取得好,叫人想忘记也难。不料,他谦虚地说,他哥哥更牛,名曰“高干”,自愧不如哩。

其实 ,高干名不副实,一辈子只当了个村官,怎比得上当作家的弟弟,粉丝多多,风光无限。高才遍写黄陂名人与武昌首义功勋数百人,让家乡名扬四海,自己也成了一张地方“文化名片”。
我主观地猜想 ,如果黄陂人而不知道裴高才,我不敢说你没文化,起码知道你是不读书不看报的俗人。反过来讲,你一定会以他为乡党而骄傲。比如说,裴高才笔下的黎元洪其人其事,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没见过面而仅凭故纸堆的资料而把人写活,这才叫本事。我不免“挖苦”高才兄,说当年黎大总统钻桌子时,他一定在现场,是见证人。——这次又轮到他谦虚一回,连声说“没有,没有”。

高才兄年轻时可是一表人材,我见到他二十多年前采访著名诗人、黄陂老乡绿原的合影照片,亦称得上小帅哥呢。我也采访过绿原先生,话题更多起来。我俩从胡风分子们的命运谈到向阳湖文化名人。他对我的五七干校研究十分关注,由衷地说,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十分有价值,是何等的幸运。
我以为这也算得高才兄的“夫子自道”。我读过一位美女作家对他的专访,最感动的一个细节是,新婚去上海旅行,他一头扎进档案馆查资料,冷落了新娘子。这样的执著 ,后来著作一本接一本地出,就毫不奇怪了。

高才兄不仅勤奋笔耕,著书立说,还创办了武汉市黎黄陂(即黎元洪)文化研究会,为统战文化尽了绵薄之力,因此还去台湾不少趟,像走亲戚一般。不仅如此,还应邀在本埠和外地讲学。近年就到过湖北科技学院,授课后还去寻访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不巧其时我出差在外,他便约了咸宁作家李专同行。但没有我当最佳导游的向阳湖之行,还是留下小小的遗憾。
实地考察过向阳湖,体会自然更深。高才兄称我曾在咸宁市委党校主政几年,带领一群青年才俊治学,通过向阳湖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教学和科研的影响,试看全国党校系统,不可多得也。而肩扛这面旗帜二十年了,我现在应注意考虑培养接班人了。——此言深得我心,我恨不得立马拍拍他的肩膀,道一声:高才兄,真知音也。

在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上十天,我天天去海里游泳,有时约上他一同迎风击浪,而他大部分时间在埋头写作,如完成台湾《传记文学》的约稿《胡秋原》。和他"较劲",我也完成了一篇论文《鄂南系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之研究》(后发表于《江汉论坛》),还有一组《北戴河诗草》,无疑是典型的"游山玩水"之作。偶尔我们去山海关等景点参观,他则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业余摄影师,由此可见得他为人热心快肠的一面。最后,我们来自十个省的几十位作家各奔东西返程时,我和他又恰好在同一趟列车上。原来高才兄又要进京开始一位新传主的采访与写作,这样马不停蹄地“累,并快乐着”,将成为他刚开始的退休生活的常态,我发自内心羡慕他,并相约后会有期。
返程以后,我们履行“君子一言”,先后进行了互访。一年后,为写好鄂南秋收暴动的论文,时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我邀了上次一同到过北戴河的成果兄去黄陂,凭吊了吴光浩烈士。之后高才兄又陪我等参观二程故里和行迹,我即兴留诗一首:“云淡风清万口传,程门立雪亦奇观。若非北戴河边聚,双凤亭欢也枉然。”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一同感谢中国作协,给了我们那次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趁热打铁,又过了一年,他约了武汉市东西湖区的作家刘怀远重访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向阳湖,这回轮到我自觉担任“最佳导游”,让他乘兴而往,尽兴而返。他告诉我,他撰写的《绿原:向阳湖“革命到底”》一文,在台湾《传记文学》,北京《人物》《中华读书报》刊发,向海峡两岸文化界人士介绍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现象。我补充说,这是一种特殊政治条件下的文化现象,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咸宁幸,在全国五七干校中,向阳湖因为聚居的文化名流最多,遗迹保存最好。高才兄还对我编著的七卷本 《向阳湖文化丛书》赞不绝口,称咸宁得天独厚,理应把这笔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
他是黄陂的文化名片,对地方的历史人文自然如数家珍。别的不说,只要打听他家乡在京的专家教授,他张口就能谈及与之交往的细节。而我关注的是绿原先生,还有《人民文学》老编辑、后来担任《传记文学》主编的涂光群,二位名家曾是下放向阳湖的“五七”战士,都接受过我的采访,专访题目分别是《周总理说:“不能以邻为壑”》和《“对这段历史要持批判态度”》(见《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两篇文章都已收入绿原、涂光群的纪念文集,高才兄的消息比我还灵通,还是他先诉我,我再和他们子女联系的。

本来高才兄此行玩得开心,但事有凑巧,他转身来我的“向阳轩”参观时,那天我正准备向家乡图书馆捐书,而他是个书迷,立马也要“巡视”一番看我送了哪些书。不料他的眼睛实在太毒,一眼便相中了武汉出版社的精品书《聂绀弩全集》(1-8卷)。他也没把自己当外人,厚颜开口地要我转送给他。无奈我已定好的计划不宜更改,只好耐心解释说,与其他一个独享大家全集,不如众人分享的效果显著。没给他面子,他心里自然不痛快,但高才兄毕竟有修养,没流露出来。为弥补他的“损失”,我主动“加塞”了一个行程,又陪他去了一趟我的家乡,参观通山图书馆,并见证我拖了满满两车书追加捐赠给“李城外赠书专区”的情形。这回我还介绍他认识了倪霞等美女作家,总算让他将聂老忘了脑后。与他同行的刘作家和倪霞今年"同榜"加入了中国作协,却是始料未及的。
一别又三年,好在微信天天见。我俩分别在台湾的《湖北文献》上发表文章,他写胡秋原,我写王世杰,也算是共同传播“血浓于水”的情义。2018年5月,当他听说我将访台时,还热情介绍了几位可供联络的朋友。后来,因时间紧来不及见面,却也感受了一把王子猷访戴之快。近年来,高才兄更多的活动是出书、演讲,我也一样,演讲、出书,真可谓“难兄难弟”。而媒体上介绍他的新作品和有关评论更多,尤其是严昌洪、樊星、涂文学和彭南生诸教授写的书评,我都一一拜读过,暗地为高才兄高兴,分享他丰收的喜悦。有一次,他还特地向我建议,马上建一个微信公众号,那样既方便对向阳湖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又便于自己查找资料。我自己不会具体操作,为不负高才兄的盛意,便安排一个“粉丝”抽空办妥了,网上交流一时大增,感觉真爽!

成功人士大都谦虚,喜欢说“成绩属于过去,一切从零起步”。我亦赞同此说,于是在此“狠心地”将高才兄过去的丰收果实忽略不计,单列一下他从北戴河回来后的“成绩单”,就令人瞩目。例如,《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台海“破冰”人》(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无陂不成镇》(全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胡风分子“三剑客”卓异人生》(台北《传记文学》,2018年第7期-2019年第2期),《中国私立大学开山陈时》(台北《传记文学》,2020年第5期-2021年第5期),《“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王文元传》(学苑出版社2022版)。一一高才兄平均一年出一本书,退而不休,名副其实。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有缘识高才》,省市媒体都要发表过。但我还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在这里“坦白交待”,高才兄送给我的书太多,基本不是我的研究范畴,我也没时间全部读,只留下《无陂不成镇》和《名流百年》,其它的后来全部捐给我的家乡图书馆,以便让更多的读者“有缘识高才”。不过这话在今天已过时了,“识”当改成“学”。这一字之易,对我来说任重道远哩。

对了,既然称他是“黄陂名片”,最后我还得画蛇添足,给裴高才来个“链接”一一中国作协会员,个人文学创作行谊入编《中国作家辞典》《100个人的中国梦》等,享有“世界杰出华人文艺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作家”、“全国大中城市社科工作先进个人”、“武汉最美志愿者”,黄陂区第二届“文人新乡贤”等称号。自1990年代初起,相继在海内外发表非虚构文学作品,出版图书30余部1000余万言,《程颢程颐传》《田长霖新传》《首义大都督黎元洪》等十多部作品赴亚非欧美交流,《无陂不成镇》《“铸剑”先驱蔡以忱》于台北首发与研讨,八部作品获国际、国内奖。
作者简介:
李城外,湖北通山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大学、湖北开放大学兼职教授。曾在咸宁市直党政机关多家单位任主职。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党支部书记,省作协委员、咸宁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著有《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人民文学出版社),《向阳轩诗稿》(中华书局),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武汉出版社)等,其中《话说向阳湖一一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冰心散文奖,有日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