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相聚的感受
文/魏增刚
在2022年中秋节的前夕,那天正好我休息,我就买了一些提子(葡萄),一件奶,去和平门看望了年迈的伯父。 中秋节那天,我同媳妇下班后,买了一些桃子,散月饼同孩子去小舅子家,给小舅子家行了礼,之后在夜里,被小舅子拉着我们一家三口(孩子上了高一)同小舅子一家三口(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都拿着礼物去马家湾看了岳父,小姨子一家。 在去看望伯父的路上,我骑着电动自行车,一个人经过了纬二街,大雁塔,雁塔路。看到路上的绿化,建筑物,觉得它们如往昔一样熟悉,亲切;大雁塔依然雄伟庄严壮丽,我给大雁塔照了几张相片。我想到,我们总是说外面已经怎么样了,外面的人已经变得不像样子了。当我们偶尔出门之后,才发现,外面的路依然是熟悉的,行道树依然葱绿茂盛,建筑物会让我们怀旧。也就是说,一切依然是那么的美好,而我们的心可能有些苍老,然后对生活中的人和见到的一切徒生了一些个人的灰色的见解来。 在伯父家,我见到了伯父四哥,我们一块聊了许多,吃了便饭,照了相片,看到近90岁的伯父身体依然矍铄,我心里十分高兴,还给二哥打了电话,让他也常去看看伯父。 小姨子小姨夫在马家湾开了一家公司,加工门板。到小姨子那里见到了岳父,小姨子及她的两个儿子。岳父给他女儿打工,67了,身体还好;两个孩子一个上了初中二年级,一个上了高中二年级。 我,小舅子分别给四个孩子合了影;之后,在我的要求下,我们几个大人合了影。 在我的一再要求之下,小舅子把我引到公司的车间看了一下。看到了车间及车间的木板,机器,叉车,小卡车,小货车。我能想到工作时的紧张忙碌单调无味。我想到,我们总是说谁挣钱了,其实,每个人都十分不易,每项工作都辛苦。每每回了故乡,故乡人就眼红外面的人混得好,岂不知都是没黑没明干出来的。西安市,几乎每条路,一天到晚都车水马龙,让我总是心疼马路和车辆日日夜夜的颠簸和疲惫来,马路车辆总是超负荷运作,人呢?就可想而知了。我想到我同媳妇是环卫工,尽管工资低一些,但时而在工作间隙还会歇歇;路边高大的行道树,茂盛的草木会给单调的工作带来绿色和乐趣。 我想到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的分子,或者说一叶扁舟,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努力活着的同时,主要的任务是把孩子培养成人。 在伯父一家及岳父一家几十个人中,一代代中,大专大学生慢慢的多了,我们能看到国家和老百姓对教育的重视。我想到,社会在日益变好着,随着我国国民的全面小康,经济的持续向好,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在日益壮大。而在上层建筑中,文化它是十分宝贵的,它异常的顽强和坚韧,它有无穷的穿透力,一个人可以借助文化的翅膀飞向遥远又广阔的地方。
作者简介:魏增刚,男,47岁,毕业于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爱好文学,一直笔耕不辍,出版随笔散文《脚印》一书。在《扶风百姓网》《扶风微传媒》《炎帝故里论坛》《于都诗词》《乡土蓝田》《吉瑞墨香文化传媒》《城市头条》《西府文学》《新新文学》《岚山诗话》等十余家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1000余篇。最喜欢路遥鲁迅的作品。西安市电视剧文学村村民,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