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学忠(青海)

“格尔木”一词来源于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可见格尔木水资源之丰富。格尔木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南部,西与西藏、新疆为邻,北达甘肃河西走廊,解放前,是一片沙漠戈壁,是藏族、蒙古族、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牧民驻牧生息的地方,迄今尚未发现解放前回族在此居住的文字、图片记载。
您随进藏大军来
1953年,以马洪秀为首的一批宁夏回族人为进藏部队拉骆驼而入藏,1954年,在胜利完成进藏任务后,从西藏返回格尔木,稍事休息后,准备返回家乡。
《格尔木河东清真大寺寺志》只简略地记述是“一批宁夏回族人”,但究竟是多少人,姓啥名谁,都没有详细记录,现已无从考究。
天路筑成您未走
“1951年,西藏地区粮食依旧紧缺,百万藏族群众挣扎在饥饿线上。负责从青海向西藏运粮的慕生忠同志看到,送去的粮食只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现状;进藏的艰难经历让他明白,靠原始的运输方式和天然险路来保障西藏供给绝非长久之计,必须在这高原之巅修一条‘生命之路’。
1954年2月,慕生忠怀揣着信念和梦想,裹着一身厚厚的皮大衣,毅然踏上了北上请命的征程。……彭德怀同志积极促成,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青藏公路修建报告。”(见《西藏日报》刊发的《高路入云端 雪域铸忠魂—记“天路将军”慕生忠》)
“在北京时,慕生忠为了不使彭德怀为难,只要了10名工兵,这对于修一条公路来说显然是不够用的。不过,他有他的打算:动员运输队拉骆驼的民工参加修路。开始,民工们有抵触情绪,但在慕生忠耐心细致的工作下,民工全部留下了,共1220人。慕生忠将他们编为6个工程队,每队200人,任命了队长、指导员,剩下的20人编为测量队。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格尔木破土动工,慕生忠带领民工,每人一把镐、一把锹,既没有一台机械,也没有一名工程师,就这样开始了向世界屋脊的进军。”(见群众新闻网2021年1月21日刊发作者窦孝鹏的文章《历史 | 青藏公路的开拓者慕生忠将军》)
“……短短7个月零4天的时间,慕生忠带领一万多名军民跨越25座雪山,修建了1283公里(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青藏公路,创造了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见《西藏日报》刊发的《高路入云端 雪域铸忠魂—记“天路将军”慕生忠》)
慕生忠将军动员留下的这1220名民工中,就有马洪秀为首的一批宁夏回族人。马洪秀从此入驻格尔木,在养路段工作。这一批来自宁夏的回族工人,成为格尔木市最早的回族居民,从此翻开了回族定居格尔木的崭新历史。
马洪秀其人其事
“马洪秀(1928— ),男,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人,1953年随进藏大军骆驼队入藏,入藏途中曾任骆驼队小队长等职,为和平解放西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二年,返回格尔木,奉命修筑青藏公路,在养路段工作。这一批来自宁夏的回族工人,成为格尔木市最早的回族居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着手伊斯兰文化教育工作,并全力以赴参与了河西、河东二寺的创建工作。一生坚守团结为重的原则,不为名利、忍辱负重,化解矛盾,曾任格尔木市河东清真寺管会名誉主任,连任两届副主任等职。”(《格尔木河东清真大寺寺志》在“人物志”)
结尾
最后,以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政治活动家白寿彝(1909—2000)先生生前经常讲的一段话,来表述笔者撰写这篇拙文的初衷——
“总结历史的经验,彰往而知来。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了解、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2022年9月19日终稿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民和县人,法律研究生,钟情于史学、文学、哲学,自由作家,诗人。
编辑:刘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