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压青松挺且直
文/朱双顶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每读起陈毅老帅的《冬夜杂咏》诗作,敬佩之意便油然而生,仿佛陈老帅在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为人民干革命求解放、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高大形象浮现眼前。青松与陈老帅的品格竟是那样相映成辉,令人缅怀不已。那么,青松是何时与人品挂上钩的呢?
松,常与柏并称,以它耐寒又常青的自然特性、抗击恶劣环境而又能保持自身不变的坚强品格,为人所喜爱而称颂。最早将松柏的秉性比喻成人的品格,从已有的文献上看,当属《礼记•礼器》中的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意思说,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容实心,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一年四季总是郁郁葱葱而枝叶不调。在这里,松柏以其内心的坚实首次同人品相关联,开了以松柏之品喻人之格的发端。
但将松柏之品真正喻之人格之中,说得透彻的当属孔子开先。《论语•子罕》中记载:“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以松柏长青不凋来比喻修道之人有坚韧的力量,可以耐得住困苦、受得了磨难,而不至于改变初心。在《庄子•让王》中,更是记录了孔子所说的话:“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原来是孔子在一次与弟子交谈中,想到周游时遭受陈蔡磨难,以松柏喻志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达于道,面临危难就不会丧失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这才真正看到了松柏仍是那么葱茏。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说完后,孔子就与弟子们弹琴行舞作乐了,弟子子贡赞叹说:“我真不知先生是如此高洁啊!”成语“松柏之茂”由此而出,以此比喻君子品德高尚。从此,以松柏入诗的文人墨客就逐渐多了起来,传下一个又一个佳话。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以松柏为题写诗赠人,他的《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全诗虽未提兄弟之间的情谊,却让松构成了自己志趣、情操和希望的象征,来暗示自己的情怀与期盼,是以松为喻,借松明志,赠松共勉。

南朝乐府民歌《冬歌》,以松柏喻爱情为歌传颂,是别开生面:
其一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其十六
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
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
“深潭里的水结了三尺厚的冰,洁白的雪覆盖了千里大地;尽管如此塞冷,可我不变的心像松柏一样坚贞,而郎君你呢?”《其一》诗中就这样对彼此间的爱情表达,婉约中既有忠贞里的坚定,又有担忧中的困惑,松柏成了女主人公此时对爱情的自喻。“你果想真心来成亲,但看山上的松柏林;松柏经霜不凋谢,哥哥你永远不变心。”《其十六》诗中有着情人间的美好热盼,表达着对情人的期望、对爱情的理想之蕴含,本为抽象的爱情,却被傲霜挺立不凋落的苍松翠柏所具体表达,突出诗的清新自然与含蓄蕴藉的魅力。这与汉乐府《无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雪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不是有着同工异曲之调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被“赐金还山”之时,于离开长安后的第二次漫游中,写下《赠韦侍御黄裳》诗作,以松柏为题讽劝: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买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韦黄裳曾任待御,其为人好谄媚权贵,为此,李白以诗相赠劝。诗中以松的凌冬不凋、昂然挺立与傲岸不屈,来对比桃李以美艳取悦于人、却不能长久,希望韦待御要学松树的高贵品质和风貌,千万别像桃李那样,靠趋炎附势而娇艳一时,表达了诗人一番苦心。

唐边塞诗人岑参,以切身感受写下《感遇》诗作,以青松风骨为自喻:
君不见,
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却因幼年丧父而家道中落,全靠自己刻苦求学荣登进士第而入道为官,适逢乱世之秋而不甘寂寞,曾弃官从戎,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垂,写下大量的边塞诗而闻名。但最终因战乱而不得志,流寓成都,死于客舍。他的这首《感遇》就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南宋的吴芾,也写有《咏松》一诗,却是诗里见担当:
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
今日若能增种植,会看百世长青阴。
他虽与秦桧有故旧之谊,却不为所惑,坚持揭露秦桧的卖国专权行为,遭到罢官也不改其志,后又起用担任监察御史,再次上疏高宗要自爱自强,励精图治。这不正是他在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吗?是诗如其人。
由上可见,以松柏明志,大多为正人君子、仁人志士所为,不像牡丹那样为达官贵人、甚至是皇上所喜爱。所以松柏也就成了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但也有例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代表,他也写了《山松》一诗:
松!有风你也嗡,无风你也嗡,
吹掉松梢不发嫩,落地松籽满山松。
这可能与他是平民出身有关,诗虽写得直白,但却很耐人寻味,很符合他当时的心志。

将松柏以文记之,写得生动形象的,恐怕明末清初的李渔要算一个。他在《闲情偶寄》中写松柏,是笑中生趣、乐里有识,以为苍松古柏,皆以老为贵、以幼为贱,如画中的人。能够成为画中人的只能是老人,十五六岁的少年都是低贱之人。画山水的人,一画到人,不是挟着拐杖就是坐着看山水,如有少年,不是捧书拿琴,就是端盒持杯,都是画里的仆人。所以,“引此比喻松柏,可谓合伦”。他自称“乃今年已入画,犹日坐儿女丛中。殆以花木为我,而我为松柏乎?”是呀,到了入画年龄的我,还整天坐在后辈之中,用花木来比喻,我不就成了其中的松柏吗?李渔之喻,诙谐而寓含哲理,是人生之悟、老年之乐。
以松柏来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非属黄山松不可了。黄山松生于石缝之中而百折不挠,长于艰苦环境而茁壮挺拔,立于岩石之上而坚韧傲然,历经风霜雨雪而永葆葱茏,众木竟异争秀而千姿百态。所以便有了“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时代精神的折射吗?黄山迎客松,正张开它那永不疲倦的雄枝,笑迎天下客。
“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松柏以其自有的长青之茂,从亘古走来,凭那“雪压青松挺且直”之神,永不失“拂云百丈青松柯”。
二〇二二年九月十三日修改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