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 时光荏苒,居诸不息。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凝固了岁月的事物,总是厚重的让人沉思。都说物是人非,不管是物还是人,都会在不经意间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坐上小船儿,在长河里慢慢流淌,有我熟悉的,也有我陌生的,恍若由着这些老物件,便能看得见过去发生了什么。时光易逝,变迁难免。幸得还有老物件,记录着时光,镌刻着岁月,藏着我们久寻不得的温情与暖意。

都说喜欢老物件的人大抵是怀旧的,我似乎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对老物件情有独钟。多年的老物件,跨越流金岁月,存放到现在,几乎成就了面对故人般的质朴情愫。当年不知岁月的漫长,亦难解器物的忠诚。看着曾经的物件,用的用了,坏的坏了,丢的丢了,送人的送人了,却很难被妥善的保留下来 。这也让我愈发觉得,那涂镀了时光釉彩的老物件,是稀罕之物、常情之物。自此成就了我对于老物件独特的情感。
近日闲来无事,收拾箱子,看到了收藏已久的宋钱、清钱。经过了漫长岁月反反复复的包浆,钱币表面的灰尘已自带光芒,用手触摸,触手可及的是嶙峋的纹路,凸起的骨节,以及朴素的感情。

我是极喜欢古钱币的,古钱币文化由来已久,而且反应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和研究古钱币,仿佛就是和历史对话。在我收藏的一众古钱币中,又数宋钱、清钱、货泉数量最多,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二者存世量大,容易入手,种类多且制作精美。
在战国时期,因为古钱外圆内方,像极了“周流四方”的泉水,所以古时的“钱”又称为“泉”。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在泉届,甚至还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宋钱的版,清钱的局,泉谱翻烂没记熟,半两的价,五铢的代,不是高手不明白。”一枚枚钱币,默默无言的说出了那个时代的风情。一枚枚钱币摇曳着当时社会的影子,它们是穿越而来的说书人,它们是最精彩的历史教课书。
我端摩着眼前的宋钱和清钱,版别虽多,但极为精美,币材优良,大多为青铜质。它们的铸造工艺也十分讲究,制作精细,铸币轮廊钭削。据考古发现,宋代当时已经采用铜模、石范、陶模来浇铸钱币了,我想这大抵就是宋钱的精致程度几乎可与后世的机制钱相媲美的原因吧,由此可见当时铸币工人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
再仔细抚摸钱文上的文字,笔划细挺流畅,布局匀称,文字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露,笔势舒展,精细劲秀,俊美绝伦。钱币与钱币之间的文字还不尽相同,书体众多,难以辨别,有真、草、隶、篆、行等,并且有瘦金体、宋体、九叠篆等新出现的书体,可见宋代钱币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除了宋钱、清钱,箱子里还装了很多民国的纸币、布票和粮票。抚摸着纸币身上9斑驳的文字和逐渐模糊的图案,我才意识到,曾掌管着国人吃饭穿衣的“命根子”,如今已成为收藏品,成为人们远去的记忆符号。看着大大小小的票据,它们有的有折痕,有的有污渍,甚至有的还缺了一小块角,无一不在诉说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沧桑和老百姓的艰苦岁月。几斤几两上面写得清清楚楚,由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即便是小时候也从未见过这样的物品,因此除了陌生,只剩下新鲜和好奇。

听老一辈人说:他们那时候,无粮票没饭吃、无布票没衣穿,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没有粮票,有钱都没用。小小一枚粮票、布票、肉票,几乎囊括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穿用,都要用到它。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票证也完成了使命,早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还是可以唤醒老一代人的记忆,也能唤醒一个时代的沉思与反思,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始终被珍藏在记忆深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小心翼翼的掸去钱币上的灰尘,认真抚摸着钱币上沧桑痕迹,感触良多。那种似曾相识而又浑然不知的亲切感与朦胧美直抵内心深处,让我左顾右看爱不释手。恍惚之间,我仿佛看到了繁华至极的宋朝,灯宵月夕,乞巧登高,金翠耀目,罗绮飘香……一眨眼,我似乎又瞥见了计划经济年代,手持粮票,排着长队,等着领取粮食的人群……仔细想想,我喜欢老物件,不仅仅是喜欢它身上沧桑的历史痕迹,更多的是因为那些跨越时间长河的老物件,承载着旧情怀,折射着新变化。无论是宋钱、清钱,还是粮票布票,它们都凝聚着一代代人有关生存、有关生活奋斗的故事,也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坎坷和蜕变。

本来它们已经消失在岁月的洪流中,被静置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又被我们发掘、珍藏。而我们透过老物件本身,和另一个时空取得了联系,听取着那一辈人不为人知的岁月。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问候,更是一场浪漫的邂逅之旅。于我而言,邂逅一件老物件就像邂逅一段感情。用了好多年的东西,保存了好多年的老物件,虽然静默无言,却以温情默默的守候着我们。

钟表能回到原点,但不再是昨天,想来天地之间,万物本息息相通,缘缘牵绊,岂又仅仅止于人和人的相遇相识,相伴相守。一花一草皆有灵,一器一物总关情啊!往事如旧物上的尘土,落了一层又一层。叠加成我们的生命,那些暗藏在其中的光芒,是初心不改,是情深义重,是曾经的真心与付出。摆弄那些老物件,像寄居在时光的缝隙里,会回到自我,回到从前,让生活和心情都得到滋润。每一件老物件都蕴含着诸多方面的学识与掌故,都记载着前朝先贤们的精心追求与创造。每摩挲一件老物件,不知与多少先人的掌心相合,每研究一件老物件的来龙去脉,都会获得一份学识的增长。
老物件散发出的气息让人有种微醺的感觉,让人享受,让人踏实,让人回味。那些被时光打磨掉的棱角呈现一派圆通与厚重,就像某个人,在阅历深处生出的温润之气,往事也悄悄的藏在旧物里。在旧时光中,留下一些旧光影,让我在深夜的文字里有情可写。
不久的将来,我的这些文字也会成为旧物,它记录着我在时光中走过的心理历程与生活情景。经年后翻开它的人,如品一壶醇香的老酒就好。
天下大美本无常主,有缘邂逅便为其主人。其实我们都不能真正的拥有它,只是在永恒的历史长河里,一个暂时的保管者而已。

作者:李敏
笔名:木蘭行者
毕业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任教于曲阳县下河镇中心学校。爱好文学,诗词,写作,绘画,篆刻,装裱,户外徒步,骑行,登山,航拍。尤其热衷迷恋三毛,杨绛先生,纳兰容若,仓央嘉措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