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母亲,85岁高龄啦。虽不是魁梧高大,但身板仍然硬朗,精神饱满,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农村妇女的作风,闲不着,坐不住,一天到黑就是想找点事情干。
春节临近,母亲在坚持每天的正常锻炼外,还在掂记着家庭以外的事情。一个周六早上,虽然是双休日,但作为奶奶的我一早就上街买菜和水果,回到家为孙女吃什么早餐忙碌着,我的手机电话铃声响了,是母亲打过来的电话:“我和你小弟父子回到老家收挖芋头,你过来帮忙吗?你现在在那里?”
我回答说:“我在单位宿舍。”同小弟父子一起离开居住小区的母亲,意思是问我在就近的工作单位还是在20公里以外的县城。今天遇到小弟休息在家,她就急于将他父子叫醒,要儿子开车搭乘她回到10多公里之外的老家收挖芋头。
母亲说:“那你现在就过来拿些芋头回去煮。”
我回答道:“我要照顾孙女,我叫老公过去。”
母亲说:“好的。我在老家吃过午饭才回居住的小区,可以有时间等候,叫他慢慢来吧,注意安全。”要知道我的母亲今年八十五岁啦,自从小侄出生,就一直留在小弟弟家生活,八年前小弟搬迁到永宁楼盘居住,离老家只有十多公里的车程。正因为如此,母亲和小弟弟一家才能抽空回到十多公里的老家种植芋头。
于是我从房间的旮旯拿了两桶十升装的花生油、两包十斤装的丝苗米、两份苹果和糖果饼干,叮嘱老公:“这些是要分给阿勇兄弟的手信,我吩咐了母亲,你就将手信放到她处,放归位,她会处理的。”
接着老公拿了车匙,打开房门提着手信下楼。我看到手信有点份量,走上前去帮忙提些下楼,然后赶紧上楼看护独自在客厅看电视节目的孙女。
老公将手信放到车尾箱,开车向六公里车程的岳母家驶去。
自从实施乡镇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以来,母亲一家驻扎居住小区,几乎是“足不出户”,没有像以往那样逢年过节在老家举行欢聚活动。我和老公已经有三年都没到过老家了。
老公开着车,随着小车驶进乡道,觉得整体路面更宽敞了,尤其是进村转弯处在原有道路的四米的路面基础上,加铺了近一米的水泥路面,车辆汇合可以各行其道了。转弯处还建了垃圾分类处置站,村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再分类投放垃圾,村容村貎改观了,此时的路面很干净整洁。
老公把车停到已有几十年历史的龙眼树下,这是小舅家整理出来的临时停车位,打开车门抬眼看去,“金鑑堂”祠堂映入眼帘,两边是平齐的新楼房,楼房都贴了规整的磁砖,看上去富丽堂皇,各家都有自己宽阔的禾堂,平日晾晒谷物和停放车辆就方便多了。老公看到岳母家的大门是锁住的,可能他们尚在地里收获着芋头,用备存在身的生岳母家钥匙开了门,回到车尾箱将手信搬到客厅,自己动手烧开水冲茶。
老公边喝茶边思索,三年的时间,岳母的左邻右舍的居住环境就有巨大的变化,原来的祠堂是客家二进式客家民居的上堂,现在连天井上边界位都没有,腾出了许多的位置用于建设禾堂了。原来是不齐整的民居和楼房交替的建筑,现在楼高大致相当,外面看上去舒服极了。
老公用手机将自己单独喝茶的照片发到微信家庭群,留言说:“各位亲,过来岳母家饮茶咯。”马上就有家族成员作了回应,着实让他“玩”了一段时间的手机。看来这里的网络信号还不错,难怪学校在了解进行线上教学是否存在问题时,没有学生反映有网络设备设施的问题,有部分学生说家里5G信号全覆盖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老公走出客厅,到村道走走,见到了开小车回家的村民,他们停下车来和他聊上几句,从中他知道了,现在这里的出行不再像以往,要么是自己驾驶摩托车,要么是等候搭乘半个小时一班的班车,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车,出行方便了。再加上花莞高速已经开通使用,增天高速即将投入运用,新新公路改造项目竣工等等,这些道路建设项目对村民的外出都提供了便利。
“呤、呤、呤……”老公的手机响了,是儿子要他开车回去,儿子的小车已经一个多月没启动,现今打不着火,要到出外办事需要用车。老公听了电话,在没有见到岳母和小弟父子的前提下,马上开车回去了,将自己的车交给他驾驶,回家休息。见到我,老公向我说明事情的经过,我拿手机给母亲打电话说老公回到家,儿子要急用车辆,不回头去老家拿芋头啦。
殊不知我们午休后,意料中的事发生了。小弟亲自将新鲜出土的一大纸皮箱芋头送到我家。此次送来的不单有芋头,还有黄葛、毛毛薯和山药蛋。
我问他:“这些东西是怎么种出来的?”
他回答:“这些产品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打理,只是将种苗种植下去,有时间就去看看,除草培基施肥,但一个月都去不了一次,所以芋头种得不好。毛毛薯是从阳江引种过来,它比木薯还要筋道,蒸来吃时要时间长些。”
说实在的自己土生土长,对农作物的烹调还是懂得的,只不过小弟的提醒,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直截了当就有好东西吃。我们边喝茶边聊了会儿天。
由于小弟的车停到楼下,八十五岁的母亲和念初中的侄儿尚在车中,不敢聊得太久,匆匆忙忙告别我俩夫妻和孙女离开,回到楼下,搭乘回家去了。
望着小弟的离开,我在想,已经工作在外的小弟,乡下尚有一亩三分地,那么热衷于自己去种养,保留那一份纯真的乡土味道,图的是记住乡愁。另外母亲对女儿及其家人的眷恋是难于用言语去表达的,一旦有好吃的食材食物,都不会忘记让我们兄弟姐妹分享,用她的话来说,我还走的动,有食的就大家分。
记得去年,母亲随小媳妇回到阳江县,在闸波买了一些虾干和新会陈皮,其他姐妹都拿到了,早早就分享这样地方特产,我却因为近半年没和母亲见面。半年后当母亲见到我的到来,她就第一时间拿出那份“属于”自己的那份礼物,我问她:“新会陈皮可能好保管些,但虾干你怎么保管的。”她说;“放在冰箱贮藏。”我接着说:“不妨碍你的冰箱的容量吗?你的冰箱并不大。”她说:“我去阳江买回来,其他姐妹有得吃,你就有得吃。冰箱放不下,我都要优先保管好虾干。”我内心一怔,回答道:“多谢母亲的关爱,我们都很有福气吃到母亲的好东西。”母亲说:“我们买的虾干,是当地渔民用中虾以上晾晒的,主要用红虾、白虾或赤节虾生晒而成,这种虾干肉质嫩滑而鲜甜,特别的美味。你回来煮来吃下,看我有无讲错。”我回答说:“辛苦母亲,不单要出钱买,还要长期保管,更要画公仔画出肠,将虾干的特色讲得清清楚楚。”母亲说:“我介绍虾干蒸豆腐的煮法给你,虾干比较咸干,提前用水浸泡,多洗几次去除咸味,将豆腐切成小方块,另外将胡萝卜切小丁,切点葱花,将白糖、醋、生抽、盐、水、香油装入小碗调成汁,把豆腐装入碗里,胡萝卜丁撒在豆腐上,放上虾干,酱汁放在上面,尽量放均匀一点,拿到锅头里蒸,水开后大火蒸8分钟,出锅,用上葱花铺面。这个菜做清爽,你回家去试下,肯定好吃。” 我连忙说:“多谢母亲,我回去试下,如果好吃,我下次专门做给你吃。”母亲说:“还是我的女儿暖心。”
我们知道父亲离开人世已经六年了,母亲生活在小儿子家,儿子儿媳都要上班,孙子念初中住校,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家里就她一个人,儿子和儿媳是用远程图像监控留意她的行踪,运动要到楼下的小区花园,买菜在小区的入口处,中午饭自己做,生活自理。只有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才是她们一家四口在一起的日子。虽然嫁到她所在小区附近也有大姐和大妹,坐电动车或小车可以抵达,时不时会抽空探望她,毕竟大多数时间都是单独留在家里,独处那股滋味是可想而知的。类似今天送芋头上门给我,令我感动万分,母亲心里有大家,还装着我,我作为她的女儿,她老人家掂念着子孙的事情更多。
每当我和母亲在电话里嘘寒问暖、敦促她保重身体时,母亲还是用她那部“老掉牙”的手机“唠叨”着,冒着被关机的“危险”,反反复复的说了不停。虽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事儿,但是我们彼此都很珍惜通话机会和时间,她常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关爱自己和身边人,做事要公平。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土圭垚,文柯。坚持写作四十多年,几十篇作品收录于《淄水之水》《梅州文学网》《增城日报》《清风笺文学》《荔乡情》《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杨梅》等报刊杂志或网络微刊,数篇征文在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