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蕾争妍(18)
征下联: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自撰七字联1副,题目:桂花,避桂字。
一、老师对句
1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湖涵山色映朝云。(李国梁〉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射潮破釜草船边。(李国梁)
桂花
一轮玉镜明花影;
九里香风醉路人。(李国梁)
2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雪笼鹤苑缀溪梅。(陈金清)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投鞭击鼓杏坛中。(陈金清)
桂花
蟾宫已品三秋韵,
人世当闻八月香。(陈金清)
陈金清联,谢复兴书
3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院栽陶菊斗秋霜。(谢复兴)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培才传道杏坛前。(谢复兴)
桂花
蟾宫枝好谁先摘;
山野秋深香自飘。(谢复兴)
李国梁、谢复兴联,吴松书
4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女藏金屋数落英。(刘子荣)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从戎舞剑柳营前。(刘子荣)
桂花
夜静轮圆金粟缀;
神清气爽蕊珠悬。(刘子荣)
李国梁、刘子荣联,罗朝东书
5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鸟鸣花径入秋园。(蒲公英)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对牛引笛竹林间。(蒲公英)
桂花
云绕冰轮孤树影;
风筛秋蕊满庭芳。(蒲公英)

蒲公英联,王官金书
二、联友对句
6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身随兰棹送秋鸿。(曾齐禄)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相牛种月武陵间。(曾齐禄)
桂花
吴刚怯冷斟佳酿;
太白闻香醉素秋。(曾齐禄)
7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竹喧衙阁系民声。(锥园老叟)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封松载册篆文中。(锥园老叟)
李国梁、锥园老叟联,王祥浩书
8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猿鸣巫峡染秋霜。(余秋兰)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栖贤献赋竹林中。(余秋兰)
桂花
观花赏景三秋美;
酿酒烹茶九里香。(余秋兰)
9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莺啼烟树隐春郊。(黄奕丽)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登山吊古越台前。(黄奕丽)
桂花
繁英簇簇秋情动;
香蕊幽幽宵梦沉。(黄奕丽)
黄奕丽联,陈培泼书
10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云衔月影映轩窗。(许晓鸣)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寻梅踏雪社林边。(许晓鸣)
桂花
金风爽籁清香远;
瑞露银丛皎月明。(许晓鸣)
11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僧归山寺点莲灯。(罗宜疆)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吟诗作画草亭中。(罗宜疆)
题桂花
花开烂漫千枝美;
风送清凉九里香。(罗宜疆)
12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雪融溪水化春潮。(朱康元)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弹琴击节竹轩中。(朱康元)
桂花
清丽相逢游子梦;
浓香尽醉赏花人。(朱康元 )
13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云开楼阁展春容。(萧光峥)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挑灯研墨草庐中。 (萧光峥)
桂花
一阵西风摇素影;
几株金粟送清香。(萧光峥)
14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莺飞花谷播春声。(林崇垣)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泊船赏月柳堤边。(林崇垣)
桂花
清可绝尘融月色;
浓能远溢散花香。(林崇垣)
15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云催雁阵动秋思。(乐首二)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言师採药雪山中。(乐首二)
桂花
金风吹过山流彩;
玉蕊飘来水溢香。(乐首二)
乐首二联,陈士坛书
16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心随云浪寄江舟。(张秀妹)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求贤拜相草庐中。(张秀妹)
桂花
风筛碧叶千金绽;
秋染黄花一袖藏。(张秀妹)
17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柳垂河岸沐晨曦。(林凤珣)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陈情出塞草庐间。(林凤珣)
桂花
欲知秋讯看花绽;
若爱香期待月圆。(林凤珣)
18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春归燕语慰诗心。(林生垚)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牵情走笔薛笺中。(林生垚)
桂花
花满自然留月色;
枝生无限映秋光。(林生垚)
19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蝉鸣松谷透禅窗。(林起茂)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品茶泼墨竹楼中。(林起茂)
桂花
黄花绽放留清影;
香气飘飞过远林。(林起茂)
20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翁祈秋士得轩房。(陈锡钟)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偷光立雪桂枝旁。(陈锡钟)
21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笔描岭屋赏秋枫。(孙德英)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寻诗驻足桂花前。(孙德英)
桂花
飘香十里黄花綻;
增艳三秋翠霭浮。(孙德英)
22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酒沽客地觅乡音。(金一建)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度人修己世尘中。(金一建)
桂花
橙黄花饰三秋美;
碧绿枝搖满苑香。(金一建)
李国梁、金一建联,傅和生书
23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壁通邻舍透灯光。(陈爱香)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闻鸡练剑竹林边。(陈爱香)
桂花
随寻南国千枝翠;
借取西风九里香。(陈爱香)
24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莺飞柳岸吐春声。(郑祥全)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临风把酒灞桥边。(郑祥全)
桂花
种下木樨千树绿;
赢来金蕊满园香。(郑祥全)
25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梅迎冬雪沐春光。(吴联泽)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举杯邀月草庐中。(吴联泽)
桂花
三秋甘露催花绽;
九里香风引蝶来。(吴联泽)
26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蝉鸣柳树动秋风。(陈精)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品茶携友鲤亭中。(陈精)
桂花
银辉映树留清影;
金蕊随风播远香。(陈精)
27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蝉鸣桂树动秋声。(马玉太)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吟诗对月桂林中。(马玉太)
桂花
一树秋香成秀色;
满枝金蕊展芳华。(马玉太)
马玉太联,罗春华书
28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柳生花絮醉春烟。(雷恩莲)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描眉理鬓妆奁前。(雷恩莲)
桂花
寂寂蟾宫金粟绽;
盈盈玉液暗香浮。(雷恩莲)
29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情萦茅屋系苍生。(徐肇敏)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品茶蒙顶月楼中。(徐肇敏)
桂花
报答吴刚陈美酒;
留连秋圃感奇香。(徐肇敏)
30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日临竹榭化秋霜。(陈士坛)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传经设帐杏坛中。(陈士坛)
桂花
吹来月窟三秋种;
落下堂前九里香。(陈士坛)
31
风破草堂穿夜雨;(李国梁)
燕归檐角掠秋烟。(俞昌灿)
刺字悬壶棠树下;(李国梁)
临风把酒竹篱中。(俞昌灿)
桂花
中秋月印三潭影;
九里风摇一地金。(俞昌灿)
三、联家联语
1.徐肇敏
读李国梁老师联蕾争妍(18)出句出句1
“风破草堂穿夜雨”,这是一个连动式也叫连谓式的句子。一个主语共管两个动词谓语。主语是“风”,谓语是“破”和“穿”。这个句子可以分成两句:风破草堂,风穿夜雨。“草堂”和“夜雨”分别做“破”和“穿”的宾语。
“草堂”是偏正名词,中心词“堂”,“草”做定语。“夜雨”也同理。
“草堂”名词修饰名词,“山谷”“雁塔”对“草堂”对得好。“绿柳”对“草堂”,还有不足,因为“绿”是形容词。
“蝉鸣山谷尽知音”句,穿/夜雨,动宾,尽/知音”,“知音”动宾,“尽”是副词,做“知”的状语。这在结构上就不对了。
“春声”对“夜雨”也对得好,但“莺飞柳岸吐春声”,还有欠缺,“吐春声”忽略了主语“莺”。“莺鸣柳树吐心声”也一样。
“蝉鸣柳树动秋风”与“莺鸣柳树吐心声”雷同,句子结构是不错的,也忽略了主语“蝉”,“蝉动秋风”就不妥了。“雪消燕语诵春声”句,“雪”会“诵春声”吗?也是忽略了主语。
这样看来,在破/草堂,穿/夜雨的时候,要考虑到主语“风”,在对句也不能忽略本句的主语。
所以,李老师的出句,看似平常,却暗藏难度,也就是暗藏杀机——暗藏扣分。
读李国梁老师联蕾争妍(18)出句出句2
“刺字悬壶棠树下”。“刺字”与“悬壶”都是动宾结构,两个动宾合起来又是并列结构。从节奏看是二二节奏,构成一个节奏,是标准的马蹄韵规则。
“棠树”名词,“下”方位名词,“棠树下”做“刺字悬壶”的补语。句子省略了介词“于、在”。如果补充出来,完整的句子是这样的:“刺字悬壶于(在)棠树下”。整个句子是没有主语的。
“踏歌击筑楚江边”在结构的把握上是对上了,但在句意和内容上却还有不足,蒲公英老师已经说了。“登高怀古岳楼中”也对上了,但“岳楼”是鲜为人知,可能是指明代,岳姓人所筑高楼,不是大众化,所以不妥。也可能是岳阳楼的缩写,也不妥。
“棠树下”与“寒舍中”,结构上是对的,缩小看“棠树”与“寒舍”也是偏正,对得也好。再缩小“棠”与“寒”就不对了,因为“棠”是名词,“寒”是形容词。所以,“棠树下”与“寒舍中”属于宽对。如果不原谅自己,那就要重新考虑。
“棠树下”与“水云间”也是宽对,“棠树”是偏正,“水云”是并列。
2.林日上
徐肇敏老师,结构分析透彻、精练。
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如下。剌字,岳母刺字;悬壶,《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乃行医;棠树下,古代周召公常在棠树下办案。刺字悬壶棠树下,应为三典并用。
“踏歌击筑楚江边”
踏歌,可理解化典李白送汪伦诗句。击筑,可解上古击筑而歌典。楚江边,可理解成屈子行吟楚江边,或霸王自刎楚江边。
3.李国梁
我的出句化用杜诗之意,众皆知,自对句呢?
水光潋滟晴方好……。东坡为爱妾王朝云所吟,亦是名篇。对句用了朝云,双关,既承上联夜雨,又蕴藉内涵。全联动静结合,求画面美感。
4.蓝翠华
李老师学识渊博,用两位著名诗人的名句出联作对,夜雨、朝云用语尤妙。如果上联穿夜雨的穿字能换一个带有嗔厌情感色的字来匹配下一联中宠朝云的宠字那就更好了。毕竟屋漏偏逢夜雨,谁也不喜欢,而穿有动态却少了情感。
5.陈士坛
赏读李国梁老师18期《联蕾争妍》出句1后,略陈管见:
[风破草堂穿夜雨],典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句有两种拆解法:1.[风/破/草堂/穿/夜雨],风、草堂、夜雨均为名词,其中“草堂”和“夜雨”系偏正结构名词;“破”和“穿”均为动词。此句前后系因果关系,因为狂风吹破了草堂,所以草堂才被夜雨穿通。出句可以这样划分句子成分:风为主语,破为谓语,草堂为宾语。草堂这个宾语同时又作为穿夜雨的主语,等于一个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连环在一起,当中没有语音停顿,这样的格式叫“兼语式”,其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兼语+谓语”。2.此出句也可以这样解读:[风/破/草堂/穿夜/雨]。因为“穿夜”是一个词,与连夜、彻夜、整夜同义,所以“穿夜”是“雨”的状语,这时“雨”的词性不是名词,而是动词,“穿夜雨”就是连夜下雨的意思。此句犹如谚语“破屋偏逢连夜雨……”之意,比喻困境中又遇到新的困难,真是雪上加霜。对句要用哪种方法理解皆可,不过用前者拆解法比较容易对。
赏析李国梁老师第18期《联蕾争妍》第二副对联的出句与对句:
李老师为《联蕾争妍》出句,期期精彩纷呈,使人拍案叫绝。他擅长用典,可谓用典高手。引用典故的好处,不仅可以精炼文字,节约篇幅,而且可使联文更有气势、有力量,如虎上添翼;铺陈文采,如锦上添花;切中要害,如画龙点睛;总之,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本期出对句的特点是:
1.省略主语。2.状语后置。3.三典合璧。出句:刺字/悬壶/棠树下;其词组结构为(动宾+动宾+方位词组)。上联三个典故分别从武官、医者、文官,三个不同身份的人说明了"忠""仁""廉"的重要性;李老师的自对:射潮/破釜/草船边。此句也是将三个不同的典故,巧妙地融合成一块,使“勇”“烈”“智”三个鲜活的故事情境一幕幕浮现在诸位联友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