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68)
诗║李耀文
第九章~第三节
燕王发起靖难之役
朱棣得胜入京登基


太祖建明始,朱标为太子。❶
后来标先逝,太子不再立;
一三九八年,明太祖去世。
太孙朱允炆,即位做皇帝。❷
改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学士方孝孺,向帝提建议:
推行削藩策,加固皇权力。
周齐湘代岷,五王被削去。
燕王安眼线,朱棣被监视;
一三九九年,明燕王朱棣。
“清君侧”为名,发“靖难之役”。❸
燕王朱棣乃,太祖第四子。
自幼习兵法,熟知兵家事;
一三八零年,朱棣赴北平。
镇守北边陲,重兵握手中。
屡年征蒙古,一直在战争。
文帝削藩时,朱棣暗练兵。
等待时机到,挥兵取京城;
一三九九年,朱棣率雄兵。
“靖难”之师起,一路向南攻。
建文帝闻讯,顿时心胆惊。
急命耿炳文,统兵把棣迎。❹
大军三十万,疾驰到真定。❺
朱棣率大军,先破雄县城。
又克莫州地,节节都取胜。
后于滹沱河,歼灭主力兵。
炳文关城门,叫战不出迎。
燕军围三日,无奈方撤兵。
此后两南下,皆败于朝廷;
一四零一年,朱棣再南征。
打败盛庸军,收复各郡城。❻
士气遂大振,兵力亦倍增。
直取京师策,朱棣亦制定。
此征如破竹,无战而不胜。
先后破东阿,汶上和邹城;
一四零二年,燕军又进攻。
再败盛庸军,进抵明京城。
京都金川门,守将李景隆。
见大势已去,开门纳燕兵。
京城被攻破,皇帝不知踪。
朱棣登皇位,开始坐龙庭。
号为明成祖,传旨行皇令。
注:❶朱标~朱元璋的长子。
❷朱允炆~朱标之子。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不再立太子,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采纳了学士方孝孺削藩的建议,先后废除周、齐、湘、代、岷五王;又在燕王朱橡处安插眼线监视燕王的行动。
❸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陈迪等先后被杀。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
❹耿炳文~乃长兴候。
❺真定~今河北正定。
❻盛庸~朝廷大将。






